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理性教育
法国人是浪漫而又崇尚消费的民族,法国孩子不仅受到热衷于高消费的家长影响,而且周围环境中的电视、画报等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他们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
随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适当地提高。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这笔钱为数不少,有的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事实上,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帐户以后,家长并不是不管,而是对孩子的消费做出一些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孩子消费膨胀时,孩子们自己会在心里经过一番自我反省,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当孩子有了独立帐户后,法国家长就不赞成定期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了,而是借助一些特别的日子,如节日、生日等不定期地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并非家长的雇员,他们也并没有为家庭创造任何财富,因而千万不要让他们产生定期“领工资”的错觉,时间长了,没准会误以为向家长领取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英国人:精打细算
提起英国人,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自然,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学习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人:自力更生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因此,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如何节省使用零用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新加坡:节俭储蓄是美德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
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法国人是浪漫而又崇尚消费的民族,法国孩子不仅受到热衷于高消费的家长影响,而且周围环境中的电视、画报等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他们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
随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适当地提高。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这笔钱为数不少,有的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事实上,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帐户以后,家长并不是不管,而是对孩子的消费做出一些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孩子消费膨胀时,孩子们自己会在心里经过一番自我反省,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当孩子有了独立帐户后,法国家长就不赞成定期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了,而是借助一些特别的日子,如节日、生日等不定期地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并非家长的雇员,他们也并没有为家庭创造任何财富,因而千万不要让他们产生定期“领工资”的错觉,时间长了,没准会误以为向家长领取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英国人:精打细算
提起英国人,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自然,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学习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人:自力更生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因此,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如何节省使用零用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新加坡:节俭储蓄是美德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
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