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与埃德加·斯诺齐名的客观报道并亲身感受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大事的记者;他是一位在炮火硝烟中采集新闻的战地记者;他是一位在中国历史的转折中,亲身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并对中国的前途、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记者;他为宋庆龄写传记,是宋庆龄极其信任的人之一。
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一个见证了中国百年风雨的名字,一个在中国外宣事业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熟悉他的人都昵称他为“艾培”。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族的革命家庭,2岁便随被迫流亡的父母移居中国,15岁就开始在一家英文报纸当新闻记者,终生从事新闻写作。
爱泼斯坦在世的90个春秋中,有82年在中国,他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爱泼斯坦常说的一句话。他的等身著作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沧桑变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真实面貌。
抗日战争期间,爱泼斯坦曾随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主要负责国际宣传工作。1937年,他曾协助邓颖超离开天津,奔赴延安。1944年5月至1944年10月,他曾深入前线和革命根据地延安采访,在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为此,他著有《突破封锁访延安》一书。1951年,他应宋庆龄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中国参加创办《中国建设》杂志(1990年改名为《今日中国》),曾任该杂志的执行编辑、总编辑、名誉总编辑。
爱泼斯坦一生为中国革命创下了四个第一:1938年,他在香港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为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英文版定稿并将其广泛传播到海外;1944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从此,世界开始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同年,爱泼斯坦与叶君健合作,第一次将冼星海写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译成英文,为很多国际友人广泛传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爱泼斯坦等进步人士的推动下,美国《远东之光》刊物出现了五星红旗的照片,这是美国第一份印有新中国国旗的出版物。
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
爱泼斯坦从小就不喜欢民族压迫和歧视。“我的父母教育我要反对歧视,不管这种歧视是针对我们,还是任何别人。”爱泼斯坦说。他曾多次讲起幼年时在天津租界看到中国儿童被欺侮而上前打抱不平的事。儿时经历使他从心底同情中国人,后来投身到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革命中,最终他自己也成为中国人。
已87岁高龄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张彦与爱泼斯坦曾共事半个多世纪。“艾培是除了长相是外国人的,其他都是中国人的,感情上是中国人的,心理上是中国人的。他亲眼目睹中国的历史、亲身经历过中国的灾难。他与中国同甘共苦,也受过很多的委屈,但却始终无怨无悔,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张彦说。
艾培长在中国,接受的却是租界里的西式教育,这使得他和在中国的其他外国人不同,他能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他既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也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问题的。
爱泼斯坦自己说:“我走的是一条奇特道路,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这是因为他不同于别人从爱国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化。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他说:“您爱中国从而爱世界;您贡献于中国从而贡献于世界。”
对外宣传单位聘请的外国专家,多是为了润色文字以适应外国读者的,爱泼斯坦却远不止于此。“他熟悉中国又了解世界,—篇四平八稳的文章经他一改,立刻变得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这对我们的外宣工作很有帮助。”张彦说。
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
和爱泼斯坦在一起的人,时时能感受到他的人格的力量。
在2005年为爱泼斯坦开的生日茶话会上,曾做过中国外文局局长的范敬宜本来以为他会回顾他在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追述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小平以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给予他的关际和荣誉。
“可是他开门见山就讲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并深情地回忆起他的领路人埃德加·斯诺。只有把个人的一切融入历史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才能拥有这样宁静的内心世界。”范敬宜回忆说。
爱泼斯坦在“文革”中被以莫须有的“国际间谍”罪名关进秦城监狱,五年后,他从监狱出来又马上忘我地投入工作。多来年,即使别人提起他所受的冤屈,他都没有一句抱怨。他对周围的人说:既然我们能够在一起拥抱胜利与欢乐,就应该在一起面对挫折与悲伤。“艾培任劳,尤其任怨,他对我只有过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写《西藏的转变》一书,申请了’一台新的打字机。为写这部书,他4次进藏,最后一次已经70岁了。”范敬宜说。
工作中的爱泼斯坦从不说教,遇到问题,他都是通过身教示范告诉大家如何去做。张彦回忆说:“五六十年代那一批老《中国建设》人都是在艾培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不喜欢教育人而是以身示范。我跟他一起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在工作中要采用让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这既有利于业务也有利于管理。”
张彦评价爱泼斯坦说,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为维护正确的中国国际形象,增进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精益求精的事业追求
“多年来,你以精湛的业务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写下了许多著作,记录了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向世界客观真实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成就。你和一批老专家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爱泼斯坦祝贺90寿辰时的讲话
。精益求精,是爱泼斯坦的一‘癖’,无论什么稿子,只要经过他的手。几乎没有不改的,这是他的原则。有时工厂最后的清样都送来了,可到他手里还要改,所以印厂工人对他意见很大。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改过之后就是比以前好多了。以感情朴素率性纯真
“爱老是个率真的人。他相信越是对人好,越要说真话。所以他总是在中国给予他荣誉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赤子之情。”
——爱泼斯坦的老朋友、著名翻译家沈苏儒
“在普通人眼里。总是微笑着的爱泼斯坦是一个朴素而平易近人的长者。如果不看他写的书,没有人会想到他与毛泽东、周前有个说法是‘最好不要让艾培看最后一稿’,他对工作是精益求精。”
“我和爱老好像永远都在谈工作。他最放不下的就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
——《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张彦
“如果新闻这个行业有‘大师’的话。艾培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通讯集《突破封锁访延安》无政治说教,是继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之后的又一杰作。”
——爱泼斯坦的老朋友、著名翻译家沈苏儒
“戒烟以后,精益求精就是艾培唯一的嗜好。”
恩来握过手,邓小平向他敬酒敬烟。连外国高层官员来中国都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
——‘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
“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保留着很多前妻邱莱莉收藏的中国古董。他对收养的两个中国孩子更是视如己出,一有闲暇就爱摆弄孙儿的玩具。”
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一个见证了中国百年风雨的名字,一个在中国外宣事业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熟悉他的人都昵称他为“艾培”。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族的革命家庭,2岁便随被迫流亡的父母移居中国,15岁就开始在一家英文报纸当新闻记者,终生从事新闻写作。
爱泼斯坦在世的90个春秋中,有82年在中国,他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爱泼斯坦常说的一句话。他的等身著作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沧桑变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真实面貌。
抗日战争期间,爱泼斯坦曾随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主要负责国际宣传工作。1937年,他曾协助邓颖超离开天津,奔赴延安。1944年5月至1944年10月,他曾深入前线和革命根据地延安采访,在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为此,他著有《突破封锁访延安》一书。1951年,他应宋庆龄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中国参加创办《中国建设》杂志(1990年改名为《今日中国》),曾任该杂志的执行编辑、总编辑、名誉总编辑。
爱泼斯坦一生为中国革命创下了四个第一:1938年,他在香港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为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英文版定稿并将其广泛传播到海外;1944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从此,世界开始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同年,爱泼斯坦与叶君健合作,第一次将冼星海写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译成英文,为很多国际友人广泛传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爱泼斯坦等进步人士的推动下,美国《远东之光》刊物出现了五星红旗的照片,这是美国第一份印有新中国国旗的出版物。
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
爱泼斯坦从小就不喜欢民族压迫和歧视。“我的父母教育我要反对歧视,不管这种歧视是针对我们,还是任何别人。”爱泼斯坦说。他曾多次讲起幼年时在天津租界看到中国儿童被欺侮而上前打抱不平的事。儿时经历使他从心底同情中国人,后来投身到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革命中,最终他自己也成为中国人。
已87岁高龄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张彦与爱泼斯坦曾共事半个多世纪。“艾培是除了长相是外国人的,其他都是中国人的,感情上是中国人的,心理上是中国人的。他亲眼目睹中国的历史、亲身经历过中国的灾难。他与中国同甘共苦,也受过很多的委屈,但却始终无怨无悔,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张彦说。
艾培长在中国,接受的却是租界里的西式教育,这使得他和在中国的其他外国人不同,他能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他既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也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问题的。
爱泼斯坦自己说:“我走的是一条奇特道路,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这是因为他不同于别人从爱国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化。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他说:“您爱中国从而爱世界;您贡献于中国从而贡献于世界。”
对外宣传单位聘请的外国专家,多是为了润色文字以适应外国读者的,爱泼斯坦却远不止于此。“他熟悉中国又了解世界,—篇四平八稳的文章经他一改,立刻变得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这对我们的外宣工作很有帮助。”张彦说。
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
和爱泼斯坦在一起的人,时时能感受到他的人格的力量。
在2005年为爱泼斯坦开的生日茶话会上,曾做过中国外文局局长的范敬宜本来以为他会回顾他在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追述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小平以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给予他的关际和荣誉。
“可是他开门见山就讲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并深情地回忆起他的领路人埃德加·斯诺。只有把个人的一切融入历史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才能拥有这样宁静的内心世界。”范敬宜回忆说。
爱泼斯坦在“文革”中被以莫须有的“国际间谍”罪名关进秦城监狱,五年后,他从监狱出来又马上忘我地投入工作。多来年,即使别人提起他所受的冤屈,他都没有一句抱怨。他对周围的人说:既然我们能够在一起拥抱胜利与欢乐,就应该在一起面对挫折与悲伤。“艾培任劳,尤其任怨,他对我只有过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写《西藏的转变》一书,申请了’一台新的打字机。为写这部书,他4次进藏,最后一次已经70岁了。”范敬宜说。
工作中的爱泼斯坦从不说教,遇到问题,他都是通过身教示范告诉大家如何去做。张彦回忆说:“五六十年代那一批老《中国建设》人都是在艾培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不喜欢教育人而是以身示范。我跟他一起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在工作中要采用让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这既有利于业务也有利于管理。”
张彦评价爱泼斯坦说,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为维护正确的中国国际形象,增进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精益求精的事业追求
“多年来,你以精湛的业务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写下了许多著作,记录了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向世界客观真实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成就。你和一批老专家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爱泼斯坦祝贺90寿辰时的讲话
。精益求精,是爱泼斯坦的一‘癖’,无论什么稿子,只要经过他的手。几乎没有不改的,这是他的原则。有时工厂最后的清样都送来了,可到他手里还要改,所以印厂工人对他意见很大。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改过之后就是比以前好多了。以感情朴素率性纯真
“爱老是个率真的人。他相信越是对人好,越要说真话。所以他总是在中国给予他荣誉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赤子之情。”
——爱泼斯坦的老朋友、著名翻译家沈苏儒
“在普通人眼里。总是微笑着的爱泼斯坦是一个朴素而平易近人的长者。如果不看他写的书,没有人会想到他与毛泽东、周前有个说法是‘最好不要让艾培看最后一稿’,他对工作是精益求精。”
“我和爱老好像永远都在谈工作。他最放不下的就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
——《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张彦
“如果新闻这个行业有‘大师’的话。艾培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通讯集《突破封锁访延安》无政治说教,是继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之后的又一杰作。”
——爱泼斯坦的老朋友、著名翻译家沈苏儒
“戒烟以后,精益求精就是艾培唯一的嗜好。”
恩来握过手,邓小平向他敬酒敬烟。连外国高层官员来中国都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
——‘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
“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保留着很多前妻邱莱莉收藏的中国古董。他对收养的两个中国孩子更是视如己出,一有闲暇就爱摆弄孙儿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