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既是青年林则徐得以入仕的起点,又是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其系国事于一身、临危受命之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意思是: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贡献,怎能因为遇祸就避开,是福就趋前呢?
1837年(道光十七年)英国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鸦片输入的数量骤增。2月,53岁的林则徐入京觐见道光皇帝,林则徐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奉旨擢湖广总督。4月,接任湖广总督……
1839年6月3日,作为钦差大臣林则徐神采奕奕地登上礼台,礼炮轰鸣,随着他一声令下,一箱箱鸦片被抛入水中,一担担生石灰被倒进池内,烟池开锅了,百姓们也沸腾了。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200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海水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一气吞山河、正义凛然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他一生坎坷不平,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在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坚决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近代开篇第一位民族英雄。毛泽东主席有言:“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的品格、精神、操守,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之一。
说起林则徐在北京故居所处的这一带,是我们喜欢北京文化人熟悉的地方。那时我们这拨喜欢北京文化的朋友还年轻,在那青涩年龄的时候,足迹走遍那一带的胡同……那里曾经的大吉巷,曾经的米市胡同,曾经的贾家胡同,曾经的会同四夷馆,曾经的潘祖荫祠,《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除了康有为故居,还有梁启超故居,保安寺胡同、蒲阳会馆……还有林白水的故居,还有不知道现在如何的荀惠生故居……还有南城的江南城隍庙、南城的兵马司,还有有名的过街楼……这些建筑有时就如梦境一样还在眼前晃动,那时的宣南如此吸引我们。
十多年前西城区的骡马市大街51号,还能够见到林则徐故居建筑的基本面貌,再访此地,这里已经是工地,东面都已经是大坑,房屋残存两排包围在工地之中……
十多年前去林则徐故居的时候,临时搭建的院门记载中叶大遒题有“福州新馆”匾额的会馆大门已不存。院内还有廢弃的老石墩,“榕荫堂”木构、西厢房、二进院门洞还都存在。故居中的“榕荫堂”,是当年会馆议事、设宴、文人击钵吟月的主要场所,林则徐多次在此宴请老乡,叶大遒、林琴南、郭春榆、陈玉苍等几十位雅士都在此留诗结集。
据林氏后人林岷和郑林等编著的《林则徐与中国图录》介绍,据《林则徐日记》等资料记载,林则徐不仅长期参与“福州新馆”的活动,而且为“福州新馆”的筹建出力甚多,付出诸多辛劳。如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偕同乡诸人往虎坊桥董宅,议买房屋为福州新馆,即于是日成议”;四月十二日早晨“赴万隆号,备福州新馆屋价”。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早晨即“赴福州新馆商议修屋”。
说到骡马市大街51号历史来源,据记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旅京福州籍官僚陈若霖舍宅而建。陈若霖为陈宝琛曾祖,官至刑部尚书,为政清廉,流传的“陈若霖斩皇子”的故事为福州人津津乐道。他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有座府宅,知同乡会建新馆急需地皮,在辞官告归时,特将其府宅捐赠同乡会以作福州会馆新馆馆址。据记载,福州新馆馆内文物甚多,有清末叶铎人手书的“福州新馆”匾,有同治年间福州马江船政工厂铸的铁香炉,有林则徐的题联,还有咸丰五年至光绪十五年的乡试题名碑等。新馆曾于光绪末年(1908年)重修。据说福州会馆新馆院子很深,三进的院落,纵深达60多米,每一进楼房皆为七檩八柱,合抱的原木柱子,青石基座,楼顶的飞檐,精雕的窗棂,无不炫耀着它往日的辉煌和气魄……
北京既是青年林则徐得以入仕的起点,又是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其系国事于一身、临危受命之地。遗憾的是,他在北京居住的记载并不完整,除前面提到的骡马市大街51号,目前所知还有林则徐先后寄寓的“莆阳会馆”、同乡官宦之家、“三貌庵”等地,还知道他曾在“粉房琉璃街”(嘉庆十八年十月三十日)、虎坊之东的浙绍乡祠对面(嘉庆十九年,八月初五)等地租过赁房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意思是: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贡献,怎能因为遇祸就避开,是福就趋前呢?
1837年(道光十七年)英国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鸦片输入的数量骤增。2月,53岁的林则徐入京觐见道光皇帝,林则徐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奉旨擢湖广总督。4月,接任湖广总督……
1839年6月3日,作为钦差大臣林则徐神采奕奕地登上礼台,礼炮轰鸣,随着他一声令下,一箱箱鸦片被抛入水中,一担担生石灰被倒进池内,烟池开锅了,百姓们也沸腾了。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200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海水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一气吞山河、正义凛然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他一生坎坷不平,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在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坚决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近代开篇第一位民族英雄。毛泽东主席有言:“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的品格、精神、操守,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之一。
说起林则徐在北京故居所处的这一带,是我们喜欢北京文化人熟悉的地方。那时我们这拨喜欢北京文化的朋友还年轻,在那青涩年龄的时候,足迹走遍那一带的胡同……那里曾经的大吉巷,曾经的米市胡同,曾经的贾家胡同,曾经的会同四夷馆,曾经的潘祖荫祠,《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除了康有为故居,还有梁启超故居,保安寺胡同、蒲阳会馆……还有林白水的故居,还有不知道现在如何的荀惠生故居……还有南城的江南城隍庙、南城的兵马司,还有有名的过街楼……这些建筑有时就如梦境一样还在眼前晃动,那时的宣南如此吸引我们。
十多年前西城区的骡马市大街51号,还能够见到林则徐故居建筑的基本面貌,再访此地,这里已经是工地,东面都已经是大坑,房屋残存两排包围在工地之中……
十多年前去林则徐故居的时候,临时搭建的院门记载中叶大遒题有“福州新馆”匾额的会馆大门已不存。院内还有廢弃的老石墩,“榕荫堂”木构、西厢房、二进院门洞还都存在。故居中的“榕荫堂”,是当年会馆议事、设宴、文人击钵吟月的主要场所,林则徐多次在此宴请老乡,叶大遒、林琴南、郭春榆、陈玉苍等几十位雅士都在此留诗结集。
据林氏后人林岷和郑林等编著的《林则徐与中国图录》介绍,据《林则徐日记》等资料记载,林则徐不仅长期参与“福州新馆”的活动,而且为“福州新馆”的筹建出力甚多,付出诸多辛劳。如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偕同乡诸人往虎坊桥董宅,议买房屋为福州新馆,即于是日成议”;四月十二日早晨“赴万隆号,备福州新馆屋价”。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早晨即“赴福州新馆商议修屋”。
说到骡马市大街51号历史来源,据记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旅京福州籍官僚陈若霖舍宅而建。陈若霖为陈宝琛曾祖,官至刑部尚书,为政清廉,流传的“陈若霖斩皇子”的故事为福州人津津乐道。他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有座府宅,知同乡会建新馆急需地皮,在辞官告归时,特将其府宅捐赠同乡会以作福州会馆新馆馆址。据记载,福州新馆馆内文物甚多,有清末叶铎人手书的“福州新馆”匾,有同治年间福州马江船政工厂铸的铁香炉,有林则徐的题联,还有咸丰五年至光绪十五年的乡试题名碑等。新馆曾于光绪末年(1908年)重修。据说福州会馆新馆院子很深,三进的院落,纵深达60多米,每一进楼房皆为七檩八柱,合抱的原木柱子,青石基座,楼顶的飞檐,精雕的窗棂,无不炫耀着它往日的辉煌和气魄……
北京既是青年林则徐得以入仕的起点,又是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其系国事于一身、临危受命之地。遗憾的是,他在北京居住的记载并不完整,除前面提到的骡马市大街51号,目前所知还有林则徐先后寄寓的“莆阳会馆”、同乡官宦之家、“三貌庵”等地,还知道他曾在“粉房琉璃街”(嘉庆十八年十月三十日)、虎坊之东的浙绍乡祠对面(嘉庆十九年,八月初五)等地租过赁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