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生的体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温州市中学生的体育素质在浙江省排名倒数。这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4年中考体育分值已经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40分,并且以后还有提高的可能。因此,学校在抓好文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然而,农村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体育活动开展不顺利。其中,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体育能力缺乏信心,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部分体育活动组织不当,选择的活动项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
一、加强校本研究,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要从校本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制订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和进度,重视备课,写好教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应紧密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教案具体、生动、详实,实用性更强。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在课外活动中使个性得到发展。两种教学形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准备了知识,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反过来又益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抓好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种很好体现,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健身意识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1.确保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虽然我们学校升学的压力很重,但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体育与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如果锻炼时间长,量过大或方法不当,会有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运用时间,运动量和方法得当,前者对后者还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因此,我们不应忽视体育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从政策上确保体育课的地位,从而实现学习成绩与体质同步提高。
2.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比如冬季长跑开始的阶段,跑步的速度适当减慢,距离也可以短些,随着学生的体能逐步适应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男、女生在跑的量和强度上要有差异,现在各校一般都是全校学生一起上操场的,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我们可以安排女生跑内道,男生跑外道,这样在量和强度上就都有了区别。
3.要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期准备中,首先要做的是查阅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开出运动处方,让有病史和身体缺陷的学生进行力所能及体育活动,维护他们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爱。
4.天气环境的影响。学校每天转播天气预报,播报时间设在学生每天的晨起时刻或课外活动开始前,除了播报气温、风力、天气状况,还要增加户外锻炼指数,这种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活动。遇到特殊天候如大雾、尘埃天气,要停止户外锻炼。我校操场周围的几个家庭工厂内的煤烟排放严重污染运动场所的运动环境,学校应向有关部门反映,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
三、完善体育设施,打造运动休闲化的校园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较少。运动只是少数学生的习惯,这就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学校可以设置户外健身休闲设施,如扭腰踏步机、攀爬组合训练器、腹肌板、上肢牵引器等。在休闲点创设运动场景,如在教学楼前面的绿化带设立跳跃区(在石板小径边上竖立牌子上写“跳跃区”,在石板上画上双、左单、右单的脚印),凡经过此地的学生应跳跃通过,单脚跳跃或双腿跳跃。场景的创设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有了随处都是的体育活动场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就会加强。
多元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具备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的竞赛项目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项目。我校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多元的组织形式可以弥补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
四、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動及讲座
“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可结合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比如“自救自护”包扎操作、搬运伤员消防救火等。学校开设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平台,通过讲座、宣传栏、广播等,传播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在校园创建有关健身的“格言区”“健康之角”,营造健身氛围,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评比“锻炼标兵”“锻炼之星”等奖励、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对获得“锻炼标兵”“锻炼之星”称号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创设更人性化的条件服务于学生,真正把体育工作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加强校本研究,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要从校本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制订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和进度,重视备课,写好教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应紧密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教案具体、生动、详实,实用性更强。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在课外活动中使个性得到发展。两种教学形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准备了知识,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反过来又益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抓好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种很好体现,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健身意识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1.确保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虽然我们学校升学的压力很重,但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体育与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如果锻炼时间长,量过大或方法不当,会有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运用时间,运动量和方法得当,前者对后者还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因此,我们不应忽视体育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从政策上确保体育课的地位,从而实现学习成绩与体质同步提高。
2.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比如冬季长跑开始的阶段,跑步的速度适当减慢,距离也可以短些,随着学生的体能逐步适应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男、女生在跑的量和强度上要有差异,现在各校一般都是全校学生一起上操场的,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我们可以安排女生跑内道,男生跑外道,这样在量和强度上就都有了区别。
3.要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期准备中,首先要做的是查阅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开出运动处方,让有病史和身体缺陷的学生进行力所能及体育活动,维护他们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爱。
4.天气环境的影响。学校每天转播天气预报,播报时间设在学生每天的晨起时刻或课外活动开始前,除了播报气温、风力、天气状况,还要增加户外锻炼指数,这种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活动。遇到特殊天候如大雾、尘埃天气,要停止户外锻炼。我校操场周围的几个家庭工厂内的煤烟排放严重污染运动场所的运动环境,学校应向有关部门反映,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
三、完善体育设施,打造运动休闲化的校园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较少。运动只是少数学生的习惯,这就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学校可以设置户外健身休闲设施,如扭腰踏步机、攀爬组合训练器、腹肌板、上肢牵引器等。在休闲点创设运动场景,如在教学楼前面的绿化带设立跳跃区(在石板小径边上竖立牌子上写“跳跃区”,在石板上画上双、左单、右单的脚印),凡经过此地的学生应跳跃通过,单脚跳跃或双腿跳跃。场景的创设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有了随处都是的体育活动场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就会加强。
多元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具备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的竞赛项目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项目。我校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多元的组织形式可以弥补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
四、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動及讲座
“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可结合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比如“自救自护”包扎操作、搬运伤员消防救火等。学校开设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平台,通过讲座、宣传栏、广播等,传播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在校园创建有关健身的“格言区”“健康之角”,营造健身氛围,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评比“锻炼标兵”“锻炼之星”等奖励、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对获得“锻炼标兵”“锻炼之星”称号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创设更人性化的条件服务于学生,真正把体育工作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