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六月,也应顺应节气,调理饮食与作息,方可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
心静自然凉的养心法则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在五行中,夏季属火,对应的人类脏腑为“心”。因此中医专家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这里所讲的“心”,指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及心理精神因素。因夏季天氣炎热,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所谓的“情绪中暑”即是在夏季并不鲜见的不良情绪状态。相信每个人都多少体会过在炎热环境下由于身体的不舒适引发的情绪问题。专家提出“心理养生”的概念,旨在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愉悦心情,有益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感,同时也是对夏季养“心”的最好实践。
夏季抑郁烦躁时,不妨听舒缓音乐,室内的装饰也应采用浅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人本身来说,在炎热的环境下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一些“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充足的睡眠亦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因此,夏季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的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由于坐着睡和趴着睡都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睡应以卧姿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宜),临睡前也不宜饮用酒、咖啡、浓茶等。
炎夏凉意吃出来
立夏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大,夏季在北方容易造成“暑热”,在南方多是“暑湿”。饮食养生上,南北方就要各有侧重。如北方“暑热”,中医认为“暑热”会伤“津液”,导致人们出现乏力、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在饮食上,人们就应该重视养肺润燥,多补充水分,多食用一些养阴生津、养肺润燥的水果,如西瓜、梨、提子等。用菊花、绿豆,百合、芦根来熬粥,能起到清热养阴的效果,也可用枸杞和白菊花(或金银花)泡茶。
而在南方,夏季人们容易遭到“暑湿”的侵袭,饮食最好以健脾、清热、去湿为主。多吃陈皮、薏米,或用赤豆、绿豆、黑豆或薏苡仁三种食物煮后饮用,可健脾祛湿。荔枝、龙眼、杧果、榴梿等容易导致湿热产生的热带水果,则不宜多吃。猪肉排骨汤里含有大量电解质、氨基酸,这些成分恰恰是高温的夏天人体最缺少的东西;在炖汤的时候,把浮油去掉,加些冬瓜、葫芦、海带等,这样炖一锅排骨汤,喝汤吃肉就是最简单易行的夏季养生之法。
有些食物,无论在南北方都可用来清热消暑。如西瓜、冬瓜、苦瓜、蒲公英、绿豆粥等,但绿豆粥熬制的时候最好添加一些粳米,这样保健效果更佳,且有保护脾胃的作用。一些野菜,如马齿苋也有散热消肿、解毒去湿的作用。在夏季可以多吃这类的蔬菜水果。
中医认为夏季的高温会耗气,对于气虚的人,建议吃一点西洋参。
全面调理安然度夏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因此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很多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在气候炎热,挥汗如雨,唇干舌燥,心中烦热的时候,如果吃上一块西瓜,或喝上一杯冰凉的冷饮,又解渴,又去暑,确实惬意。但有的人贪图一时痛快,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引起腹痛、腹泻,远则秋季生病“报复”。肠胃受冷刺激过度,还可使胆道痉挛,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使心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
热衷健身的朋友应注意,夏季运动量过大、大汗淋漓容易损伤心阴,尤其对于体虚的中老年人伤害尤大,应以运动后出少许汗为宜。运动项目可选择相对平和的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以补充体液。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不宜当水喝。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因此顺应节气、适时适度,也是夏季养生必须牢记在心的原则。
心静自然凉的养心法则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在五行中,夏季属火,对应的人类脏腑为“心”。因此中医专家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这里所讲的“心”,指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及心理精神因素。因夏季天氣炎热,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所谓的“情绪中暑”即是在夏季并不鲜见的不良情绪状态。相信每个人都多少体会过在炎热环境下由于身体的不舒适引发的情绪问题。专家提出“心理养生”的概念,旨在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愉悦心情,有益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感,同时也是对夏季养“心”的最好实践。
夏季抑郁烦躁时,不妨听舒缓音乐,室内的装饰也应采用浅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人本身来说,在炎热的环境下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一些“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充足的睡眠亦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因此,夏季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的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由于坐着睡和趴着睡都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睡应以卧姿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宜),临睡前也不宜饮用酒、咖啡、浓茶等。
炎夏凉意吃出来
立夏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大,夏季在北方容易造成“暑热”,在南方多是“暑湿”。饮食养生上,南北方就要各有侧重。如北方“暑热”,中医认为“暑热”会伤“津液”,导致人们出现乏力、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在饮食上,人们就应该重视养肺润燥,多补充水分,多食用一些养阴生津、养肺润燥的水果,如西瓜、梨、提子等。用菊花、绿豆,百合、芦根来熬粥,能起到清热养阴的效果,也可用枸杞和白菊花(或金银花)泡茶。
而在南方,夏季人们容易遭到“暑湿”的侵袭,饮食最好以健脾、清热、去湿为主。多吃陈皮、薏米,或用赤豆、绿豆、黑豆或薏苡仁三种食物煮后饮用,可健脾祛湿。荔枝、龙眼、杧果、榴梿等容易导致湿热产生的热带水果,则不宜多吃。猪肉排骨汤里含有大量电解质、氨基酸,这些成分恰恰是高温的夏天人体最缺少的东西;在炖汤的时候,把浮油去掉,加些冬瓜、葫芦、海带等,这样炖一锅排骨汤,喝汤吃肉就是最简单易行的夏季养生之法。
有些食物,无论在南北方都可用来清热消暑。如西瓜、冬瓜、苦瓜、蒲公英、绿豆粥等,但绿豆粥熬制的时候最好添加一些粳米,这样保健效果更佳,且有保护脾胃的作用。一些野菜,如马齿苋也有散热消肿、解毒去湿的作用。在夏季可以多吃这类的蔬菜水果。
中医认为夏季的高温会耗气,对于气虚的人,建议吃一点西洋参。
全面调理安然度夏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因此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很多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在气候炎热,挥汗如雨,唇干舌燥,心中烦热的时候,如果吃上一块西瓜,或喝上一杯冰凉的冷饮,又解渴,又去暑,确实惬意。但有的人贪图一时痛快,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引起腹痛、腹泻,远则秋季生病“报复”。肠胃受冷刺激过度,还可使胆道痉挛,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使心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
热衷健身的朋友应注意,夏季运动量过大、大汗淋漓容易损伤心阴,尤其对于体虚的中老年人伤害尤大,应以运动后出少许汗为宜。运动项目可选择相对平和的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以补充体液。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不宜当水喝。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因此顺应节气、适时适度,也是夏季养生必须牢记在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