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教社将“西当太白有鸟道”的“西当”释为“(长安)西面”欠妥,“释为“太白山的西侧”更胜一筹。笔者从“太白”、“鸟道”、地理位置、文风等角度论述该观点。
关键词:西 太白 鸟道 逻辑 风格
《蜀道难》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
《蜀道难》一诗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材中,《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句注释为:“(长安)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但笔者认为“西当”释为“太白山的西侧”更胜一筹。
诗人为何要选“太白”一山作为秦地的描写对象?原来太白山是关中的最高峰,《水经注》云:“太白山,去长安三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既然太白是最高峰,怎可“连绵”且有“低缺处”?
鸟儿到底能不能飞过太白山?笔者认为不能。至少后文中又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来,不就前后矛盾了吗?虽有老师在《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撰文解说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前后失照现象,但这两句同在第一段,又是李白所作名篇,此说恐未发掘出此句的真正魅力。
何为“鸟道”?《辞源》(2009年版,商务印书馆)释为“谓险绝的山路,仅通飞鸟”,并列举此句作为书证。可见,“鸟道”一词应见山路之险仄,并非鸟儿飞行的路径。
虽然蜀地在长安以南,但入蜀的道路还是先从西边的太白山斜行至青泥岭,再到剑阁,最后到锦城。事实上,“青泥岭”在长安的东南面,在太白山的西面。这样看来,“鸟道”应该就是太白山南侧接近“青泥岭”的险仄之路,“鸟道”就应该在太白山的西侧。
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讯快”。人教社解说“(长安)西面”显得过于繁琐,似用现代汉语视角注释,欠紧凑。“西当太白”如为“当太白之西”,就有古味了,也简单明快。原文将“西”字一提前,句子顿时铿锵有力,且有强调作用——在太白山的西面,不是其它方位。故“太白山的西侧”,也更符合李诗文风。
可见,理解诗句,既要符合逻辑,又要重视诗歌风格,不可妄下结论。
(作者介紹:刘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西 太白 鸟道 逻辑 风格
《蜀道难》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
《蜀道难》一诗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材中,《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句注释为:“(长安)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但笔者认为“西当”释为“太白山的西侧”更胜一筹。
诗人为何要选“太白”一山作为秦地的描写对象?原来太白山是关中的最高峰,《水经注》云:“太白山,去长安三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既然太白是最高峰,怎可“连绵”且有“低缺处”?
鸟儿到底能不能飞过太白山?笔者认为不能。至少后文中又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来,不就前后矛盾了吗?虽有老师在《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撰文解说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前后失照现象,但这两句同在第一段,又是李白所作名篇,此说恐未发掘出此句的真正魅力。
何为“鸟道”?《辞源》(2009年版,商务印书馆)释为“谓险绝的山路,仅通飞鸟”,并列举此句作为书证。可见,“鸟道”一词应见山路之险仄,并非鸟儿飞行的路径。
虽然蜀地在长安以南,但入蜀的道路还是先从西边的太白山斜行至青泥岭,再到剑阁,最后到锦城。事实上,“青泥岭”在长安的东南面,在太白山的西面。这样看来,“鸟道”应该就是太白山南侧接近“青泥岭”的险仄之路,“鸟道”就应该在太白山的西侧。
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讯快”。人教社解说“(长安)西面”显得过于繁琐,似用现代汉语视角注释,欠紧凑。“西当太白”如为“当太白之西”,就有古味了,也简单明快。原文将“西”字一提前,句子顿时铿锵有力,且有强调作用——在太白山的西面,不是其它方位。故“太白山的西侧”,也更符合李诗文风。
可见,理解诗句,既要符合逻辑,又要重视诗歌风格,不可妄下结论。
(作者介紹:刘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