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诸多“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为、无位。本文立足于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进行探讨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有位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围绕着“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与珍珠鸟能互生信赖。这样仅从内容角度去感受阅读,就将教学目标仅仅窄化为内容,而忽视了文本的形式要素,即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信赖我的过程,揣摩学会作者有序与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感受阅读显然是狭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槐乡五月》中叠词与长短句的使用,《穷人》里环境与心理的精彩描写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都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素材。感受性阅读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从认读感知语言开始,逐渐揣摩品评语言的精当独特,感受语言的意象美与形式美,直至模仿运用。充分的语言训练,会促使学生的感受走向深刻与智慧。
二、不能“无为”——要有恰当的引导策略
课堂上不乏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幸福天堂的羡慕,对《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赞美,其结果只能是引导缺位,深化不到位,训练让位。所以,教者恰当的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在语义对比中感受。王崧舟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当孩子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发出“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这样的无奈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咀嚼的: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引领儿童将“冒”送到句子的语境中比较,从外表和形象的两方面感受荷花生长的迫不及待,儿童自然而然感受到“冒”的妙处。
2.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整整一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时,教师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帮助学生还原文本,想象一天中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她身边,小女孩会说些什么,那些人会怎样对待她……学生们在体验与想象中走进小女孩的悲惨一天,也进一步感受了这冷暖人间,学生发出对文本的有效互动与融合,抵达作者的心灵。
3.在随文练笔中感受。在《鸟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看似是朴素的句子,却精妙地描述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_______,又错过了_________,看清楚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随文练笔,促进学生感受鸟的多和作者对鸟的厚爱。
三、不能“无位”——要有准确的感受重心
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感受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导向,就会逐渐走向茫然,面临南辕北辙的尴尬。《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时,教者发现巨人的自私、粗鲁深深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俨然将其定位为批判的对象,成了冷酷的审判官,难以走出批判的心灵环境,对文本的主旨文句产生阻碍。于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共享快乐,而不是一味感受巨人的自私和孤独。所以,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准确把握感受的重心: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画画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和孤独,用“——”画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写巨人孤独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共享快乐。
4.画找词句,研读感受幸福的真谛,通过想象小男孩眼神中的话语,又联系第9自然段巨人的话语,读懂了巨人的醒悟。
教者只有准确把握教学重心,才能带领学生走过“美丽—寒冷—自私—孤独—幸福”五个层次,从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课文的三维目标也在相互交融中有效达成,反之,阅读教学的效果是低效的。
感受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一片沃土。感受性阅读教学只有告别肤浅阅读的误区,着力体现小学语文既姓“小”又姓“语”的特点,才会实现学生本位的阅读回归,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舞。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有位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围绕着“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与珍珠鸟能互生信赖。这样仅从内容角度去感受阅读,就将教学目标仅仅窄化为内容,而忽视了文本的形式要素,即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信赖我的过程,揣摩学会作者有序与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感受阅读显然是狭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槐乡五月》中叠词与长短句的使用,《穷人》里环境与心理的精彩描写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都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素材。感受性阅读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从认读感知语言开始,逐渐揣摩品评语言的精当独特,感受语言的意象美与形式美,直至模仿运用。充分的语言训练,会促使学生的感受走向深刻与智慧。
二、不能“无为”——要有恰当的引导策略
课堂上不乏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幸福天堂的羡慕,对《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赞美,其结果只能是引导缺位,深化不到位,训练让位。所以,教者恰当的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在语义对比中感受。王崧舟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当孩子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发出“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这样的无奈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咀嚼的: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引领儿童将“冒”送到句子的语境中比较,从外表和形象的两方面感受荷花生长的迫不及待,儿童自然而然感受到“冒”的妙处。
2.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整整一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时,教师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帮助学生还原文本,想象一天中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她身边,小女孩会说些什么,那些人会怎样对待她……学生们在体验与想象中走进小女孩的悲惨一天,也进一步感受了这冷暖人间,学生发出对文本的有效互动与融合,抵达作者的心灵。
3.在随文练笔中感受。在《鸟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看似是朴素的句子,却精妙地描述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_______,又错过了_________,看清楚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随文练笔,促进学生感受鸟的多和作者对鸟的厚爱。
三、不能“无位”——要有准确的感受重心
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感受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导向,就会逐渐走向茫然,面临南辕北辙的尴尬。《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时,教者发现巨人的自私、粗鲁深深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俨然将其定位为批判的对象,成了冷酷的审判官,难以走出批判的心灵环境,对文本的主旨文句产生阻碍。于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共享快乐,而不是一味感受巨人的自私和孤独。所以,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准确把握感受的重心: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画画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和孤独,用“——”画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写巨人孤独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共享快乐。
4.画找词句,研读感受幸福的真谛,通过想象小男孩眼神中的话语,又联系第9自然段巨人的话语,读懂了巨人的醒悟。
教者只有准确把握教学重心,才能带领学生走过“美丽—寒冷—自私—孤独—幸福”五个层次,从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课文的三维目标也在相互交融中有效达成,反之,阅读教学的效果是低效的。
感受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一片沃土。感受性阅读教学只有告别肤浅阅读的误区,着力体现小学语文既姓“小”又姓“语”的特点,才会实现学生本位的阅读回归,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