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教材已经实施好几年,为了适应新教材教学,把握新教材的思路,我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教材,翻阅大量资料,并且时常在网上了解教育信息,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时常通过校内、校际教研活动,研究新教材教法,虚心向他人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几年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尝试和创新,现对数学新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 “ 学生 ” ,心里有学生;二是 “ 发展 ” ,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 “ 过程 ” ,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 “ 课本、课本,教学之本 ” ,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 “ 教学之本 ” 。
数学教学不再是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模仿;老师出考卷考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简单的评价。我们希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能通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 “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 。
二、教学中的新尝试 ----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明白作为 21 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个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要从初中开始就必须要学会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盲从的心理,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心灵。为此我的设想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在初一这一年的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学会规范地书写作业,同时进行简单的课前自学训练,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第二步、进入初二以后,学生的层次已经基本形成了,所以可以争取在初二这一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自学内容以单元形式进行,给他们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对自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步、在初三这个学年中,对自学的要求更加宽松,老师不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同时允许学生超前进行自学,争取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尝试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二)不断尝试课堂的有效学习方式
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我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有效学习呢?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让某个学生写某个数学定义 100 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这种学习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学习,我认为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当然并不是说数学学习不需要练习,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有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在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思考着,并且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思考。
实践之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过去人教版的教材中这一点强调的很少,新课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 “ 想一想 ” , “ 议一议 ” , “ 做一做 ” 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游戏如:玩 24 点,猜转盘的概率,动手切白萝卜找几何体的截面 …… 力求引导学生能在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课本中每一章的新知识的引入也是以大量生动活泼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事件作为引题引入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实践之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告别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学会主动进行学习,学会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
在七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现象,如日历、火柴棒、方正图、数列 …… ,让学生从中观察计算的结果,比较每个结果间的异同点,归纳出某种规律,提出自己的猜想的过程。
实践之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我们面对的初一新生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这个事实,正确地面对它,才能合理地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各自水平不同,他们在认识方面与思维方面都各不相同,还有学习能力的差异。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让他们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思维的水平。例如 “ 有趣的七巧板 ” 、 “ 美丽的图案设计 ” 、 “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 这些活动课都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他们在这些课上都表现的很踊跃,很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倍增。
实践之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作为 21 世纪的公民,人人都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里,对于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应正确引导学生: a) 可以使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在课题研究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活动 ……b) 学会合理利用上网搜索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广角,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甚至可以收集与课本相关的材料,如 “ 读一读 ” 中有大量现代化前沿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更详细了解,加强他们学习方法、能力上的改变。
总之,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 “ 学生 ” ,心里有学生;二是 “ 发展 ” ,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 “ 过程 ” ,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 “ 课本、课本,教学之本 ” ,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 “ 教学之本 ” 。
数学教学不再是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模仿;老师出考卷考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简单的评价。我们希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能通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 “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 。
二、教学中的新尝试 ----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明白作为 21 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个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要从初中开始就必须要学会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盲从的心理,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心灵。为此我的设想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在初一这一年的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学会规范地书写作业,同时进行简单的课前自学训练,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第二步、进入初二以后,学生的层次已经基本形成了,所以可以争取在初二这一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自学内容以单元形式进行,给他们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对自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步、在初三这个学年中,对自学的要求更加宽松,老师不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同时允许学生超前进行自学,争取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尝试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二)不断尝试课堂的有效学习方式
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我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有效学习呢?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让某个学生写某个数学定义 100 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这种学习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学习,我认为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当然并不是说数学学习不需要练习,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有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在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思考着,并且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思考。
实践之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过去人教版的教材中这一点强调的很少,新课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 “ 想一想 ” , “ 议一议 ” , “ 做一做 ” 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游戏如:玩 24 点,猜转盘的概率,动手切白萝卜找几何体的截面 …… 力求引导学生能在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课本中每一章的新知识的引入也是以大量生动活泼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事件作为引题引入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实践之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告别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学会主动进行学习,学会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
在七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现象,如日历、火柴棒、方正图、数列 …… ,让学生从中观察计算的结果,比较每个结果间的异同点,归纳出某种规律,提出自己的猜想的过程。
实践之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我们面对的初一新生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这个事实,正确地面对它,才能合理地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各自水平不同,他们在认识方面与思维方面都各不相同,还有学习能力的差异。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让他们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思维的水平。例如 “ 有趣的七巧板 ” 、 “ 美丽的图案设计 ” 、 “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 这些活动课都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他们在这些课上都表现的很踊跃,很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倍增。
实践之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作为 21 世纪的公民,人人都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里,对于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应正确引导学生: a) 可以使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在课题研究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活动 ……b) 学会合理利用上网搜索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广角,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甚至可以收集与课本相关的材料,如 “ 读一读 ” 中有大量现代化前沿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更详细了解,加强他们学习方法、能力上的改变。
总之,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