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设实验情境,是为了生动有趣地反映教学内容,进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科学探究。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关键词】实验情境设计;实验效果;设计方法;内在联系
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创设物理实验请境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情境设计与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脱离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不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更不能激发观察者丰富的联想。观察者在心灵深处的感受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如果教师先介绍发生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人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更大量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才能具有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
二、创设实验情境的几种方法
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实验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应用史实设计实验情境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在科学发展中起过特定的作用,科学家们为此曾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放射线的发现、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事实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首先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比如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质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2.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的除了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外,主要是为了理解、深化及运用物理概念。概念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而思维源于矛盾,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又一种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到得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
(1)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有何不同?在其他有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提出“空气有没有质量?能否称出空气的质量呢?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
三、揭示实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设计实验情境
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学生不仅需要富有趣味的史料与问题启示,借以烘托实验主体,更需要揭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新实验的认知基础,而新实验又为知识体系添新的素材,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章中,通过六个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在演示“磁铁不动,线圈运动,有感应电流产生”之后,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学中“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思考、推理第二个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从第一演示实验推理出:“线圈不动,磁铁运动,同样有感应电流产生。”有了这个判断,教师再加以演示验证,实验效果就非常明显。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实验,即磁铁和线圈一起运动,有没有感应电流?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到第二个实验的激励,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后面三个实验,学生的思维逐步激活,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最终得到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关于实验情境设计,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关键词】实验情境设计;实验效果;设计方法;内在联系
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创设物理实验请境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情境设计与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脱离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不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更不能激发观察者丰富的联想。观察者在心灵深处的感受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如果教师先介绍发生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人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更大量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才能具有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
二、创设实验情境的几种方法
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实验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应用史实设计实验情境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在科学发展中起过特定的作用,科学家们为此曾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放射线的发现、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事实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首先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比如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质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2.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的除了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外,主要是为了理解、深化及运用物理概念。概念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而思维源于矛盾,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又一种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到得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
(1)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有何不同?在其他有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提出“空气有没有质量?能否称出空气的质量呢?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
三、揭示实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设计实验情境
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学生不仅需要富有趣味的史料与问题启示,借以烘托实验主体,更需要揭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新实验的认知基础,而新实验又为知识体系添新的素材,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章中,通过六个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在演示“磁铁不动,线圈运动,有感应电流产生”之后,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学中“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思考、推理第二个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从第一演示实验推理出:“线圈不动,磁铁运动,同样有感应电流产生。”有了这个判断,教师再加以演示验证,实验效果就非常明显。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实验,即磁铁和线圈一起运动,有没有感应电流?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到第二个实验的激励,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后面三个实验,学生的思维逐步激活,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最终得到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关于实验情境设计,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