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展历程
1、上世纪八十年代,罗甸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是黔南州上隆茶果场转产引种云南大叶种和福鼎大白茶,1982年秋试种50亩,1983—1984年全面推广种植2000亩,1984年上隆茶果场又与逢亭镇祥林村、上隆村、床井村、逢亭村联营基地种植1500亩,1987—1988年,上隆茶果场利用南亚热作贷款和已种植的茶园边缘地未开垦荒山荒坡种植1600亩,1993年逢亭镇政府在纳见村发展种植1000亩大、小叶种茶园。
2、本世纪,即2005—2006年上隆茶果场在纳平乡翁传村和冗翁坪村流转农户荒山荒坡开垦种植3000亩,2008年在上隆茶果场三分场种植金观音120亩,2009年在三分场和五岭坡下半部分开垦种植270亩;2009—2010年罗甸县果茶办在逢亭镇新光村和木引乡从里村、速进村开垦种植5500余亩;2013—2015年由由公司在祥林村和从里村种植园3000亩,县茶办在边阳镇董油村和巴沙村发动农户种植9000亩。
二、发展现状
1、1991年“上隆春芽”获中国西部“绿羽杯”奖和“贵州省地方名优茶”称号;1992年获“全国农垦百佳效益企业”称号;1993年上隆绿茶、上隆茉莉花茶、上隆工夫红茶分别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96年被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20O3年获贵州省首届农产品展销会“名特优农产品奖”;2008年“上隆”牌商标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上隆”牌绿茶被确定为“贵州省名牌产品”;2010年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获得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15年上隆红茶荣获全省首届斗茶大赛“优质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纳见茶场茶叶生产在贵州省春秋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下,名声享誉省内外。
2、截止2016年6月,罗甸县茶园总种植面积达2.7万亩,投产面积1.0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140吨,亩均产量114公斤,产值6186万元,亩均产值6186元。形成以上隆为中心,巴沙至董油、木引至上隆、逢亭至上隆的三个茶叶产业带。
3、茶种植面积大,亩均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新建茶园失管、撂荒、死亡绝收,如翁传、冗翁坪茶园;五岭坡茶园;新光、从里、速进茶园等。
5茶叶投产主要以上隆茶果场为主,纳见茶场少数农户自产自销。
6、茶叶生产加工以春茶为主,夏秋茶加工较少或不加工,从而降低茶园亩均产量和产质,减少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茶产业发展资金缺口大。在新建茶园产业方面,除去国家财政给予的补助每亩1100元外,每亩茶园需3000元左右;由于新建的茶园不是当年能见效,需2—3年的肥料、农药投入,精心管理,才能产生收益,但每年管理及生产成本使企业、农户无力承担,又因农业种植项目无法抵押担保,融资贷款难度较大,造成新植茶园失管、荒废不能投产,无经济效益。
2、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茶园种植在山坡上、交通不便,尤其是進园公路、电力、步道、机耕道、灌溉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给茶园日常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导致产品质量、产量下降。每年投入的农业资金缺乏,配套到茶产业上的资金比较少而且严重不足,不能解决全县茶产业的基础设施,目前只能依靠涉农项目资金和企业、种植大户自筹资金来解决为数不多的茶园基础设施。
3、招商引资难度大。受交通、茶园基地设施等诸多条件影响,招商引资进来的公司、企业难以落地生根。
4、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植保等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茶叶专业毕业生难以引进,靠县茶办仅有几位技术人员难以指导全县的茶叶生产。
5、劳动力严重缺乏。首先,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管理,受打工潮的影响,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茶园管理严重缺乏劳动力;其次,茶叶种植产生效益需2—3年,并且目前经济效益不高,种植茶叶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因此难以吸引青状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
四、发展对策
1、抓示范带动。一是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标准,加大基础投入,严格按照茶园建设标准进行建园,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技术水平,创建茶产业示范精品,打造绿色、健康、保健、无公害茶叶品牌,带动我县茶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强化茶产业规模化开发,提高群众的产业化认识和种植积极性,力争建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促进茶产业稳步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土地流转,涉农项目扶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茶叶种植,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或企业前来投资承包经营,解决目前茶产业种植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等问题。已经引进清华启迪科技园贵州涵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隆茶果场合作开发铁皮石斛附生茶,该项目利用铁皮石斛和茶树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将生长于悬崖峭壁和原始森林古老乔木上的贵州地道名贵珍稀中药材铁皮石斛,经驯化后“回归”种植到茶树的载体上,在不破坏茶园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基础上,做到茶树、铁皮石斛共生互养,并发挥出最佳的生态种植效益,促进铁皮石斛和茶树的共同发展,同时收获了铁皮石斛伴生茶和生态铁皮石斛药材,提升茶园每亩单位产值。目前该公司已完成100亩的示范种植,计划到2018年完成上隆茶果场2000亩铁皮石斛种植。根据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本项目的铁皮石斛和茶青进行测产,测算出本项目可由茶园的原有年亩产值2000余元提高到现有25000元以上。该项目作为全国首创的“石斛﹢茶”发展项目,科技含量高,为我县传统茶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使我县茶业产业化科技水平有质的提升。培育扶持本土茶叶企业罗甸县五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益丰缘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茂井镇大亭社区大力发展种植罗甸金花茶。
3、配套种植,增加土地产值。除茶树种植附生铁皮石斛外,还可以利用茶蓬作庶阴套种药用灵芝;利用茶树害虫茶尺蠖生产虫草;利用茶园空地(外梯坎)冬季套种蔬菜如土豆、豌豆、蚕豆;新建茶园套种花生、黄豆;茶园还可种植适当的果树,如桃、李等。
4、在茶园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大力发展养殖业(生猪、牛、羊,配套建立沼气池,利用沼液管道施放茶园,降低茶叶生产防治病虫害和施肥成本,从而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5、加大茶叶生产种植人员的培训。利用新型农民培训、产业化培训等项目资金,对茶叶生产、加工、植保等技术培训,提高茶叶生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新产品开发研究
1、扩大铁皮石斛伴生茶的种植面积,由现在的100亩扩大到2500亩,加快“石斛﹢茶”发展。
2、罗甸金花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引进外商和本土企业在茂井镇大亭社区田坝村、蛟龙村,罗悃镇干村村、红水河镇俄村村、边阳镇、凤亭乡发展种植金花茶,开发金花茶的叶子、花系列产品。
3、加强对我县金花茶物种进行保护,对现有农户散种的金花茶进行收购,集中种植,建立金花茶品种资源圃;从中选育适于本县新品种,并进行大量繁殖,扩大金花茶种群量。
4、在金花茶种植区域套种美国大樱桃,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增加茶农经济收入。
5、选定适宜区域,开发种植“石斛+金花茶”,使之成为茶叶极品中的极品。
6、开发新特色茶产品黄花梨茶、火龙果花茶。
六、加强品牌创建,加大宣传力度。
申报金花茶地标,在各种媒体,农产品推荐会,展示展销会,大力宣传铁皮石斛茶、贵州金花茶、黄花梨茶、火龙果花茶等特色茶,提升罗甸茶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1、上世纪八十年代,罗甸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是黔南州上隆茶果场转产引种云南大叶种和福鼎大白茶,1982年秋试种50亩,1983—1984年全面推广种植2000亩,1984年上隆茶果场又与逢亭镇祥林村、上隆村、床井村、逢亭村联营基地种植1500亩,1987—1988年,上隆茶果场利用南亚热作贷款和已种植的茶园边缘地未开垦荒山荒坡种植1600亩,1993年逢亭镇政府在纳见村发展种植1000亩大、小叶种茶园。
2、本世纪,即2005—2006年上隆茶果场在纳平乡翁传村和冗翁坪村流转农户荒山荒坡开垦种植3000亩,2008年在上隆茶果场三分场种植金观音120亩,2009年在三分场和五岭坡下半部分开垦种植270亩;2009—2010年罗甸县果茶办在逢亭镇新光村和木引乡从里村、速进村开垦种植5500余亩;2013—2015年由由公司在祥林村和从里村种植园3000亩,县茶办在边阳镇董油村和巴沙村发动农户种植9000亩。
二、发展现状
1、1991年“上隆春芽”获中国西部“绿羽杯”奖和“贵州省地方名优茶”称号;1992年获“全国农垦百佳效益企业”称号;1993年上隆绿茶、上隆茉莉花茶、上隆工夫红茶分别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96年被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20O3年获贵州省首届农产品展销会“名特优农产品奖”;2008年“上隆”牌商标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上隆”牌绿茶被确定为“贵州省名牌产品”;2010年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获得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15年上隆红茶荣获全省首届斗茶大赛“优质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纳见茶场茶叶生产在贵州省春秋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下,名声享誉省内外。
2、截止2016年6月,罗甸县茶园总种植面积达2.7万亩,投产面积1.0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140吨,亩均产量114公斤,产值6186万元,亩均产值6186元。形成以上隆为中心,巴沙至董油、木引至上隆、逢亭至上隆的三个茶叶产业带。
3、茶种植面积大,亩均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新建茶园失管、撂荒、死亡绝收,如翁传、冗翁坪茶园;五岭坡茶园;新光、从里、速进茶园等。
5茶叶投产主要以上隆茶果场为主,纳见茶场少数农户自产自销。
6、茶叶生产加工以春茶为主,夏秋茶加工较少或不加工,从而降低茶园亩均产量和产质,减少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茶产业发展资金缺口大。在新建茶园产业方面,除去国家财政给予的补助每亩1100元外,每亩茶园需3000元左右;由于新建的茶园不是当年能见效,需2—3年的肥料、农药投入,精心管理,才能产生收益,但每年管理及生产成本使企业、农户无力承担,又因农业种植项目无法抵押担保,融资贷款难度较大,造成新植茶园失管、荒废不能投产,无经济效益。
2、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茶园种植在山坡上、交通不便,尤其是進园公路、电力、步道、机耕道、灌溉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给茶园日常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导致产品质量、产量下降。每年投入的农业资金缺乏,配套到茶产业上的资金比较少而且严重不足,不能解决全县茶产业的基础设施,目前只能依靠涉农项目资金和企业、种植大户自筹资金来解决为数不多的茶园基础设施。
3、招商引资难度大。受交通、茶园基地设施等诸多条件影响,招商引资进来的公司、企业难以落地生根。
4、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植保等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茶叶专业毕业生难以引进,靠县茶办仅有几位技术人员难以指导全县的茶叶生产。
5、劳动力严重缺乏。首先,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管理,受打工潮的影响,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茶园管理严重缺乏劳动力;其次,茶叶种植产生效益需2—3年,并且目前经济效益不高,种植茶叶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因此难以吸引青状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
四、发展对策
1、抓示范带动。一是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标准,加大基础投入,严格按照茶园建设标准进行建园,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技术水平,创建茶产业示范精品,打造绿色、健康、保健、无公害茶叶品牌,带动我县茶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强化茶产业规模化开发,提高群众的产业化认识和种植积极性,力争建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促进茶产业稳步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土地流转,涉农项目扶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茶叶种植,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或企业前来投资承包经营,解决目前茶产业种植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等问题。已经引进清华启迪科技园贵州涵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隆茶果场合作开发铁皮石斛附生茶,该项目利用铁皮石斛和茶树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将生长于悬崖峭壁和原始森林古老乔木上的贵州地道名贵珍稀中药材铁皮石斛,经驯化后“回归”种植到茶树的载体上,在不破坏茶园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基础上,做到茶树、铁皮石斛共生互养,并发挥出最佳的生态种植效益,促进铁皮石斛和茶树的共同发展,同时收获了铁皮石斛伴生茶和生态铁皮石斛药材,提升茶园每亩单位产值。目前该公司已完成100亩的示范种植,计划到2018年完成上隆茶果场2000亩铁皮石斛种植。根据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本项目的铁皮石斛和茶青进行测产,测算出本项目可由茶园的原有年亩产值2000余元提高到现有25000元以上。该项目作为全国首创的“石斛﹢茶”发展项目,科技含量高,为我县传统茶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使我县茶业产业化科技水平有质的提升。培育扶持本土茶叶企业罗甸县五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益丰缘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茂井镇大亭社区大力发展种植罗甸金花茶。
3、配套种植,增加土地产值。除茶树种植附生铁皮石斛外,还可以利用茶蓬作庶阴套种药用灵芝;利用茶树害虫茶尺蠖生产虫草;利用茶园空地(外梯坎)冬季套种蔬菜如土豆、豌豆、蚕豆;新建茶园套种花生、黄豆;茶园还可种植适当的果树,如桃、李等。
4、在茶园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大力发展养殖业(生猪、牛、羊,配套建立沼气池,利用沼液管道施放茶园,降低茶叶生产防治病虫害和施肥成本,从而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5、加大茶叶生产种植人员的培训。利用新型农民培训、产业化培训等项目资金,对茶叶生产、加工、植保等技术培训,提高茶叶生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新产品开发研究
1、扩大铁皮石斛伴生茶的种植面积,由现在的100亩扩大到2500亩,加快“石斛﹢茶”发展。
2、罗甸金花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引进外商和本土企业在茂井镇大亭社区田坝村、蛟龙村,罗悃镇干村村、红水河镇俄村村、边阳镇、凤亭乡发展种植金花茶,开发金花茶的叶子、花系列产品。
3、加强对我县金花茶物种进行保护,对现有农户散种的金花茶进行收购,集中种植,建立金花茶品种资源圃;从中选育适于本县新品种,并进行大量繁殖,扩大金花茶种群量。
4、在金花茶种植区域套种美国大樱桃,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增加茶农经济收入。
5、选定适宜区域,开发种植“石斛+金花茶”,使之成为茶叶极品中的极品。
6、开发新特色茶产品黄花梨茶、火龙果花茶。
六、加强品牌创建,加大宣传力度。
申报金花茶地标,在各种媒体,农产品推荐会,展示展销会,大力宣传铁皮石斛茶、贵州金花茶、黄花梨茶、火龙果花茶等特色茶,提升罗甸茶在省内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