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诗歌教学大致有“读”“析”“赏”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熟读成诵,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而朗朗成诵。第二层次,析,理解把握,感受形象,领悟意旨,赏析技巧。第三层次,赏,玩象入境,玩味意象,神游意境。
【关键词】形象;意旨 ; 技巧;意象 ; 意境
教材选编那么多精美的诗篇,目的正在于培养学生的纯正的文学趣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呢?我以为,诗歌教学大致有如下“读”“析”“赏”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熟读成诵。第二层次,析,理解把握。第三层次,赏,玩象入境。
第一层次,读,熟读成诵。音读,读正音韵节奏;意读,读懂大致内容;情读,读出情感意味;美读,读出美感。四读而至于能朗朗成诵,达到“腹有诗书”这个最基本的要求,要认识到“学诗而不能背诵,几乎等于没读”。这点不值多言。
第二层次,析,理解把握。我喜欢以“象”“意”“辞”三字为纲领,来指导自己的诗歌教学。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要点:感受“形象”、领悟“意旨”、评析“辞技”。
感受“形象”:诗的载体—— “形象”,大致可分为:“景象”,“人象”,“事象”,“物象”。
“景象”,写景诗中往往描绘景物以寄寓情感,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人象”,诗人往往塑造人物形象来寄情言志,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死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
“事象”,叙事咏史诗多概述历史事件为升华之依凭,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物象”,咏物诗往往先描绘某物特征而托物言志,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的石灰。
当然,这些形象不是绝对独立的,往往互相结合而以某一方面的形象为主,以其他为陪衬。清楚准确地把握形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领悟“意旨”:诗的主旨主要包括“情”“志”“理”“趣”四个方面。
“情”,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的,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春望》反映离乱的痛苦 。“思乡怀人”的,羁旅愁思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的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的,如:王昌龄《闺怨》。长亭送别的,依依不舍的留念 的,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 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的,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志向、理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道理、智慧”:借诗歌表达领悟的哲理,宋代的说理诗尤为突出。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
“趣味、情趣”: 借诗歌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特别感受和对生命意趣的领悟与别样的追求。如:陶潜的山水田园诗以抒发的隐逸之趣;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的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 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的,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 的,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自然,一首诗的意旨往往不是单一的,也是多方面的结合而以某一方面为主旨。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是理解诗歌的核心。
赏析“技巧”:赏析诗的形式特色,主要指“字句”,“修辞”,“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字句”: 即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意,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还要进一步把握总体的语言特色,比如: 清新、绚丽、明快简洁、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辞格”: 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所取得的表达效果。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运用这些手法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也需要认真领会。
“技巧”: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二)结构形式特征: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三)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风格”: 古代诗词中常见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这一层次是最重要的环节,因其比较实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所在。
第三层次,赏,玩味意象,神游意境。这是诗歌欣赏中较高层次,也易为不少师生忽略。
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形象。意象,鲜明生动突出简洁,饱含诗人的“情志理趣”,意味无穷,永远赏玩不足,如醇酒,历久弥香;似永不凋谢的鲜花,永远艳丽芬芳。意象,全息地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因而往往成为一首诗作的标志。
意境,指诗歌借助意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意境,也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可以说,意境只能存在于欣赏过程中,即主观想象和客体物象的交互作用中。就意象与意境的联系而言,意境是意象得以成为意象的必不可少的背景氛围;失去意境的滋养,意象就如花朵失去土壤而必失去娇艳芬芳而沦为残败的物象。意境就是意象得以存活的“艺术的场”。
明了意象与意境的紧密联系,玩味意象时,即可凭借诗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去体味去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艺术的世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陶冶性情潜移默化的“诗教”效果。
【关键词】形象;意旨 ; 技巧;意象 ; 意境
教材选编那么多精美的诗篇,目的正在于培养学生的纯正的文学趣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呢?我以为,诗歌教学大致有如下“读”“析”“赏”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熟读成诵。第二层次,析,理解把握。第三层次,赏,玩象入境。
第一层次,读,熟读成诵。音读,读正音韵节奏;意读,读懂大致内容;情读,读出情感意味;美读,读出美感。四读而至于能朗朗成诵,达到“腹有诗书”这个最基本的要求,要认识到“学诗而不能背诵,几乎等于没读”。这点不值多言。
第二层次,析,理解把握。我喜欢以“象”“意”“辞”三字为纲领,来指导自己的诗歌教学。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要点:感受“形象”、领悟“意旨”、评析“辞技”。
感受“形象”:诗的载体—— “形象”,大致可分为:“景象”,“人象”,“事象”,“物象”。
“景象”,写景诗中往往描绘景物以寄寓情感,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人象”,诗人往往塑造人物形象来寄情言志,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死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
“事象”,叙事咏史诗多概述历史事件为升华之依凭,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物象”,咏物诗往往先描绘某物特征而托物言志,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的石灰。
当然,这些形象不是绝对独立的,往往互相结合而以某一方面的形象为主,以其他为陪衬。清楚准确地把握形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领悟“意旨”:诗的主旨主要包括“情”“志”“理”“趣”四个方面。
“情”,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的,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春望》反映离乱的痛苦 。“思乡怀人”的,羁旅愁思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的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的,如:王昌龄《闺怨》。长亭送别的,依依不舍的留念 的,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 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的,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志向、理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道理、智慧”:借诗歌表达领悟的哲理,宋代的说理诗尤为突出。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
“趣味、情趣”: 借诗歌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特别感受和对生命意趣的领悟与别样的追求。如:陶潜的山水田园诗以抒发的隐逸之趣;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的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 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的,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 的,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自然,一首诗的意旨往往不是单一的,也是多方面的结合而以某一方面为主旨。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是理解诗歌的核心。
赏析“技巧”:赏析诗的形式特色,主要指“字句”,“修辞”,“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字句”: 即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意,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还要进一步把握总体的语言特色,比如: 清新、绚丽、明快简洁、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辞格”: 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所取得的表达效果。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运用这些手法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也需要认真领会。
“技巧”: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二)结构形式特征: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三)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风格”: 古代诗词中常见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这一层次是最重要的环节,因其比较实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所在。
第三层次,赏,玩味意象,神游意境。这是诗歌欣赏中较高层次,也易为不少师生忽略。
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形象。意象,鲜明生动突出简洁,饱含诗人的“情志理趣”,意味无穷,永远赏玩不足,如醇酒,历久弥香;似永不凋谢的鲜花,永远艳丽芬芳。意象,全息地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因而往往成为一首诗作的标志。
意境,指诗歌借助意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意境,也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可以说,意境只能存在于欣赏过程中,即主观想象和客体物象的交互作用中。就意象与意境的联系而言,意境是意象得以成为意象的必不可少的背景氛围;失去意境的滋养,意象就如花朵失去土壤而必失去娇艳芬芳而沦为残败的物象。意境就是意象得以存活的“艺术的场”。
明了意象与意境的紧密联系,玩味意象时,即可凭借诗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去体味去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艺术的世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陶冶性情潜移默化的“诗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