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众多的本土原生态的新鲜生活元素。以光影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电影必然要使用,而且必然会越来越深入地挖掘这些新鲜的生活元素,使之呈现出少数民族电影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云南 电影 本土 生活 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本土,现代汉语指“原来的生长地”,本文中是指电影的原产地,云南电影则是指在云南拍摄的以云南本土生活为背景、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
一 独特的民族风情
以本土原生态生活为元素拍摄的云南电影,富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回顾云南电影,不论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五朵金花》,还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甚或是新世纪张家瑞导演的“云南三部曲”《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其中前两部获华表奖),作为云南电影的代表作品,它们都以云南本土生活为背景,使用了云南原生态的生活元素,呈现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特有的艺术风格。
二 原生态的的生活元素
从建国到现在,一些成功的电影之所以频频到云南来做外景拍摄,或者直接使用云南的本土民风、本土故事,原因在哪里?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云南元素的?
云南坐落于红土高塬之上,平均海拔1800米之多,境内海拔落差达6000多米。民族众多,高山、湖泊遍布,自然景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且不说那风光旖旎的热带雨林,还有那大型民族歌舞《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仅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便使你目不暇接,陶然而忘归。
1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云南电影风光无限
云南有昆明、大理、丽江、德宏-保山、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楚雄和曲靖8大旅游风景区,每个风景区又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昆明的石林地质公园、享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的大理等。
电影《诺玛的十七岁》再现了云南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茫茫森林掩映中,漫漫云海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依山势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繁复变化充满韵律的线条,尤其到了冬天,这些分隔线圈着一片片的浅水,倒映着日光和云霞,潋滟迷离有如梦境。电影中摄入的大量哈尼族梯田风光让观众惊讶不已。
电影制作者摄取了云南美丽的风景,使电影充满诗情画意。随着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和《诺玛的十七岁》在世界各国的放映和获奖,大理、石林、元阳梯田……让许多外国观众对云南这片土地有了向往。
2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增添了云南电影的艺术魅力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等25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个。都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情习俗,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1)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丰富了创作者的灵感,产生了经典的爱情电影
云南是被称为“神话”的王国。民间传说大多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如创世、人类起源、宇宙构成等种种神话。那里的少数民族流传的神话、民歌以及英雄史诗都具有相当高的人文价值,如白狼国朝贺的四字歌、白族的望夫云、傣族的葫芦信和彝族的阿诗玛等。解放后,相关部门对这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等做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工作,如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等长诗,尤其是对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整理最为成功。
1956年,诗人公刘的长诗《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剧本,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将其搬上银幕。改编后的电影将原诗中阿诗玛与阿黑哥的兄妹关系改为恋人,更加突出了歌颂坚贞爱情的主题。最终阿诗玛幻化成永恒的美丽石头,追求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剧美。阿诗玛和阿黑哥的爱情故事是对民间故事的经典演绎,满足了观众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2)以少数民族风情习俗为背景,增加了云南电影的可观赏性
云南不同地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风情和节日庆典。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纳西古乐、哈尼族长街宴、傣族泼水节、傈僳族刀杆节……等。
大理是上世纪50年代长影《五朵金花》的故乡。那里不仅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4大奇景,还有如画似景的田园风光、洱海畔的渔家情调,所有这些都会使游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内涵深刻;“三月街”、“绕三灵”等民间节庆妙趣横生;“三道茶”品味悠长……片中以苍山洱海为背景描写的“三月街”、“蝶泉会”等民俗风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浓郁的大理白族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画。
(3)穿插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使云南电影锦上添花
云南被称作歌舞之乡。各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沿革,造就了它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如彝族《打歌》(踏歌)欢快热烈,白族《绕三灵》活跃灵巧,佤族《木鼓舞》刚毅豪放,哈尼族《硭鼓舞》风趣洒脱,景颇族《木脑纵歌》深沉凝重,瑶族《跳跋》情感抒发,藏族《热巴舞》粗犷豪迈……在各族群众中,芒锣、木鼓、大三弦、芦笙、笛子、拨铃、巴乌、响蔑伴以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激动人心,形成了欢乐的红土地。再有傣族的孔雀舞,在泰国、新加坡、缅甸、朝鲜、美国等地都受到广度赞扬,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精粹。
民歌。“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首《蝴蝶泉边》(《五朵金花》插曲)是著名满族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采用两首不同风格的白族民歌加工而成的,有着丰富独特的旋律,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蝴蝶泉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对唱。《五朵金花》对音乐故事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那就是男女主人公对唱在影片中的运用。电影里,人们抒发自己悄然勃发的爱情时唱歌,辛勤劳动时唱歌,甚至骂人时也用好听的歌,真让观众乐不可支。对歌这种当地特有的白族青年男女的定情方式,对于当时的汉族观众还是相当陌生的。但对歌在电影里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作曲家萌生了全部采用对歌形式来创作一部电影的想法,音乐片《阿诗玛》由此诞生了。
舞蹈。风光旖旎的云南,生活着世代崇龙舞龙的花腰彝族。由张家瑞导演,张静初、印小天主演的影片《花腰新娘》,是一部美丽动感、反映花腰彝族风情的现代传奇故事影片。于2004年5月初在红河地区开机,该片以12个花样女孩舞龙的神奇故事,赋予花腰族特有的“烟盒舞”和“海菜腔”情歌以新的生命,整个影片将原始、时尚、传统、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享受。还将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优美的歌曲、热烈的舞蹈、富有传奇性和烂漫色彩的神话情节相配合,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边疆少数民族世界。
3 纯厚的民风、本土演员的真挚表演,使电影风格更加清新质朴
《五朵金花》、《阿诗玛》、《诺玛的十七岁》的主要演员,几乎全部是非职业演员,来自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形象及真挚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少数民族的典型形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丽坤和李敏。
杨丽坤,《五朵金花》中那朵最迷人的“金花”,也是《阿诗玛》中 “阿诗玛”的扮演者。这个出生在云南思茅磨黑的彝家女,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谁能像她那样,只演过两部电影,却在中国数亿观众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她的辉煌被永远地定格在《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银幕上。《五朵金花》中,她的表演朴实、自然,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把一个白族少女不加雕饰的美丽、稍带羞涩的大方、质朴中透出的对生活对爱情的热望,展示得惟妙惟肖。在《阿诗玛》中,她发挥了自己善舞的特长,在表演中增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舞蹈,将纯情、秀丽、善良、甜美的阿诗玛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
李敏,一位来自红河县一中的地道的哈尼族高中女生,影片《诺玛的十七岁》中“诺玛”的扮演者。该影片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的17岁少女诺玛的一段凄婉、美丽的青春故事。她的“那种眼神里透露出的质朴、清纯,心里面的清澈,你很久没有看到的人和自然的最接近的状态”(章家瑞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哈尼人纯厚朴实的民风和极其自然的生活状态。她这种与生俱来接近自然的最本真表演,是任何一个专业演员都无法替代的。由于在电影里成功地扮演诺玛,李敏又被称为中国的新巩俐。
众多云南本土演员在云南电影中真挚质朴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更多原汁原味的云南真实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尽管以上几部电影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导演之手,但这些电影艺术家都是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赐予他们的创作灵感,创造出了极具少数民族艺术风格的电影。以光影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电影必然要使用,而且会越来越深入地去挖掘一些新鲜的声光元素。电影这种梦幻艺术就具有这样一条规律:它总是要捕捉挖掘一些新鲜的美来制造让观众喜出望外的梦幻效果。
三 云南电影的艺术特点
布封说:“风格即人”,而在人的背后,又有民族的、时代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潮流的影响。风格分为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导演风格和审美形态风格等。
前述这几部堪称经典的云南电影“从不同角度探索着电影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结合的途径”,体现了云南电影的艺术特色。
1 现实与浪漫的结合。云南电影的创作者坚持从云南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汲取养料,并用电影这个现代化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云南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的传说,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神话故事里极具代表性,电影《阿诗玛》艺术地再现了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表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美丽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电影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结合。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
电影《五朵金花》讲述的是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3 电影与人结合。关注人物命运、情感与探讨人性、展示纯厚民风结合。
新时期章家瑞电影“云南三部曲”《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尽管它们风格迥异,但人物塑造更贴近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普通人的生活。电影中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停留在“善”与“美”上,表现导演“世界是美的,人性是善的”哲学理想。这跟云南这块红土地尚未完全被现代文明侵蚀、民风纯厚有直接的关系。云南电影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返璞归真的曙光——那就是呼唤中国人精神上的回归、价值观的重建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四 结语
总之,关注人,艺术地再现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云南电影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艺术地使用云南本土原生态鲜活的生活元素,使云南电影(外延)具有了更高的艺术观赏性,形成云南电影丰富诗意而又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
我们期待有更多更纯粹更好看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诞生。云南还有好多民族民间文化,如丽江纳西族与古乐(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版纳的傣族与泼水节、楚雄彝族插花节,腾冲火山热海与和顺乡、宁蒗泸沽湖记忆女儿国等许多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待挖掘和重放异彩。
我们要感谢云南电影,是他们让中国乃至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云南。同时也相信云南这块广袤的土地,将为更多的电影艺术家提供丰厚的创作土壤和丰富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 马继孔、卢复初:《云南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 马跃、宋红岩:《影视基础理论与佳片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周星、谭政:《影视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杨文涛,女,1966—,云南禄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工作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云南 电影 本土 生活 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本土,现代汉语指“原来的生长地”,本文中是指电影的原产地,云南电影则是指在云南拍摄的以云南本土生活为背景、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
一 独特的民族风情
以本土原生态生活为元素拍摄的云南电影,富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回顾云南电影,不论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五朵金花》,还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甚或是新世纪张家瑞导演的“云南三部曲”《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其中前两部获华表奖),作为云南电影的代表作品,它们都以云南本土生活为背景,使用了云南原生态的生活元素,呈现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特有的艺术风格。
二 原生态的的生活元素
从建国到现在,一些成功的电影之所以频频到云南来做外景拍摄,或者直接使用云南的本土民风、本土故事,原因在哪里?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云南元素的?
云南坐落于红土高塬之上,平均海拔1800米之多,境内海拔落差达6000多米。民族众多,高山、湖泊遍布,自然景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且不说那风光旖旎的热带雨林,还有那大型民族歌舞《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仅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便使你目不暇接,陶然而忘归。
1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云南电影风光无限
云南有昆明、大理、丽江、德宏-保山、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楚雄和曲靖8大旅游风景区,每个风景区又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昆明的石林地质公园、享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的大理等。
电影《诺玛的十七岁》再现了云南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茫茫森林掩映中,漫漫云海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依山势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繁复变化充满韵律的线条,尤其到了冬天,这些分隔线圈着一片片的浅水,倒映着日光和云霞,潋滟迷离有如梦境。电影中摄入的大量哈尼族梯田风光让观众惊讶不已。
电影制作者摄取了云南美丽的风景,使电影充满诗情画意。随着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和《诺玛的十七岁》在世界各国的放映和获奖,大理、石林、元阳梯田……让许多外国观众对云南这片土地有了向往。
2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增添了云南电影的艺术魅力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等25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个。都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情习俗,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1)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丰富了创作者的灵感,产生了经典的爱情电影
云南是被称为“神话”的王国。民间传说大多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如创世、人类起源、宇宙构成等种种神话。那里的少数民族流传的神话、民歌以及英雄史诗都具有相当高的人文价值,如白狼国朝贺的四字歌、白族的望夫云、傣族的葫芦信和彝族的阿诗玛等。解放后,相关部门对这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等做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工作,如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等长诗,尤其是对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整理最为成功。
1956年,诗人公刘的长诗《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剧本,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将其搬上银幕。改编后的电影将原诗中阿诗玛与阿黑哥的兄妹关系改为恋人,更加突出了歌颂坚贞爱情的主题。最终阿诗玛幻化成永恒的美丽石头,追求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剧美。阿诗玛和阿黑哥的爱情故事是对民间故事的经典演绎,满足了观众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2)以少数民族风情习俗为背景,增加了云南电影的可观赏性
云南不同地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风情和节日庆典。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纳西古乐、哈尼族长街宴、傣族泼水节、傈僳族刀杆节……等。
大理是上世纪50年代长影《五朵金花》的故乡。那里不仅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4大奇景,还有如画似景的田园风光、洱海畔的渔家情调,所有这些都会使游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内涵深刻;“三月街”、“绕三灵”等民间节庆妙趣横生;“三道茶”品味悠长……片中以苍山洱海为背景描写的“三月街”、“蝶泉会”等民俗风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浓郁的大理白族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画。
(3)穿插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使云南电影锦上添花
云南被称作歌舞之乡。各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沿革,造就了它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如彝族《打歌》(踏歌)欢快热烈,白族《绕三灵》活跃灵巧,佤族《木鼓舞》刚毅豪放,哈尼族《硭鼓舞》风趣洒脱,景颇族《木脑纵歌》深沉凝重,瑶族《跳跋》情感抒发,藏族《热巴舞》粗犷豪迈……在各族群众中,芒锣、木鼓、大三弦、芦笙、笛子、拨铃、巴乌、响蔑伴以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激动人心,形成了欢乐的红土地。再有傣族的孔雀舞,在泰国、新加坡、缅甸、朝鲜、美国等地都受到广度赞扬,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精粹。
民歌。“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首《蝴蝶泉边》(《五朵金花》插曲)是著名满族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采用两首不同风格的白族民歌加工而成的,有着丰富独特的旋律,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蝴蝶泉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对唱。《五朵金花》对音乐故事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那就是男女主人公对唱在影片中的运用。电影里,人们抒发自己悄然勃发的爱情时唱歌,辛勤劳动时唱歌,甚至骂人时也用好听的歌,真让观众乐不可支。对歌这种当地特有的白族青年男女的定情方式,对于当时的汉族观众还是相当陌生的。但对歌在电影里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作曲家萌生了全部采用对歌形式来创作一部电影的想法,音乐片《阿诗玛》由此诞生了。
舞蹈。风光旖旎的云南,生活着世代崇龙舞龙的花腰彝族。由张家瑞导演,张静初、印小天主演的影片《花腰新娘》,是一部美丽动感、反映花腰彝族风情的现代传奇故事影片。于2004年5月初在红河地区开机,该片以12个花样女孩舞龙的神奇故事,赋予花腰族特有的“烟盒舞”和“海菜腔”情歌以新的生命,整个影片将原始、时尚、传统、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享受。还将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优美的歌曲、热烈的舞蹈、富有传奇性和烂漫色彩的神话情节相配合,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边疆少数民族世界。
3 纯厚的民风、本土演员的真挚表演,使电影风格更加清新质朴
《五朵金花》、《阿诗玛》、《诺玛的十七岁》的主要演员,几乎全部是非职业演员,来自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形象及真挚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少数民族的典型形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丽坤和李敏。
杨丽坤,《五朵金花》中那朵最迷人的“金花”,也是《阿诗玛》中 “阿诗玛”的扮演者。这个出生在云南思茅磨黑的彝家女,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谁能像她那样,只演过两部电影,却在中国数亿观众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她的辉煌被永远地定格在《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银幕上。《五朵金花》中,她的表演朴实、自然,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把一个白族少女不加雕饰的美丽、稍带羞涩的大方、质朴中透出的对生活对爱情的热望,展示得惟妙惟肖。在《阿诗玛》中,她发挥了自己善舞的特长,在表演中增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舞蹈,将纯情、秀丽、善良、甜美的阿诗玛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
李敏,一位来自红河县一中的地道的哈尼族高中女生,影片《诺玛的十七岁》中“诺玛”的扮演者。该影片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的17岁少女诺玛的一段凄婉、美丽的青春故事。她的“那种眼神里透露出的质朴、清纯,心里面的清澈,你很久没有看到的人和自然的最接近的状态”(章家瑞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哈尼人纯厚朴实的民风和极其自然的生活状态。她这种与生俱来接近自然的最本真表演,是任何一个专业演员都无法替代的。由于在电影里成功地扮演诺玛,李敏又被称为中国的新巩俐。
众多云南本土演员在云南电影中真挚质朴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更多原汁原味的云南真实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尽管以上几部电影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导演之手,但这些电影艺术家都是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赐予他们的创作灵感,创造出了极具少数民族艺术风格的电影。以光影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电影必然要使用,而且会越来越深入地去挖掘一些新鲜的声光元素。电影这种梦幻艺术就具有这样一条规律:它总是要捕捉挖掘一些新鲜的美来制造让观众喜出望外的梦幻效果。
三 云南电影的艺术特点
布封说:“风格即人”,而在人的背后,又有民族的、时代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潮流的影响。风格分为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导演风格和审美形态风格等。
前述这几部堪称经典的云南电影“从不同角度探索着电影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结合的途径”,体现了云南电影的艺术特色。
1 现实与浪漫的结合。云南电影的创作者坚持从云南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汲取养料,并用电影这个现代化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云南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的传说,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神话故事里极具代表性,电影《阿诗玛》艺术地再现了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表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美丽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电影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结合。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
电影《五朵金花》讲述的是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3 电影与人结合。关注人物命运、情感与探讨人性、展示纯厚民风结合。
新时期章家瑞电影“云南三部曲”《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尽管它们风格迥异,但人物塑造更贴近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普通人的生活。电影中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停留在“善”与“美”上,表现导演“世界是美的,人性是善的”哲学理想。这跟云南这块红土地尚未完全被现代文明侵蚀、民风纯厚有直接的关系。云南电影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返璞归真的曙光——那就是呼唤中国人精神上的回归、价值观的重建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四 结语
总之,关注人,艺术地再现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云南电影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艺术地使用云南本土原生态鲜活的生活元素,使云南电影(外延)具有了更高的艺术观赏性,形成云南电影丰富诗意而又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
我们期待有更多更纯粹更好看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诞生。云南还有好多民族民间文化,如丽江纳西族与古乐(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版纳的傣族与泼水节、楚雄彝族插花节,腾冲火山热海与和顺乡、宁蒗泸沽湖记忆女儿国等许多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待挖掘和重放异彩。
我们要感谢云南电影,是他们让中国乃至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云南。同时也相信云南这块广袤的土地,将为更多的电影艺术家提供丰厚的创作土壤和丰富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 马继孔、卢复初:《云南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 马跃、宋红岩:《影视基础理论与佳片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周星、谭政:《影视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杨文涛,女,1966—,云南禄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工作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