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本文尝试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来分析钗黛形象,从认知语言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塑造女性新形像,从而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关键词认知参照点 女性形象 传统 反叛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Langacker基于识解中的视角与突显原则,他进一步提出了识知参照点原则。他认为:认知参照点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经验之中。他用“夜空现象”(Nighttime Sky)来解释CRP:夜晚的天空布满星星,如何从满天星空中找到一颗想要找的星?观察者(概念化者:C)往往先确定一个明亮的、易找的、突显示的星(R),然后以其为出发点来找到它(T)。这种现象也适用于人类许多其他经验,如在地图上要找到一个地方,往往是先确定一个大的、有名的地方,然后以此为参照点来确定要找的地方就容易多了。如要找到键钮A,就要先有键盘。如要找到一个段落,首先要找到页码等。他将这种原则画成图1: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元素有概念的主体(C)、参照点(R)、目标(T)、辖域(D),以及由虚线箭头所标示的经由参照点到目标之间的心理路径。在这些具有原型特征的关系中,参照点在某种程度上(物理的、社会的或者经验的)控制着目标,有着通过心理路径到达这一目标的优先权。
在女性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塑造两大类形像,传统女性和非传统女性。传统女性为参照点(R),非传统形象为目标(T),本文选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女性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塑造女性新形像,并归纳如下表:
2 从钗黛形像看传统与反叛女性形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塑造了十二金钗和大观园的众女儿们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身份、性格、文化教养、生存环境、命运经历各有不同,但她们,或者说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展示着一种女性特有的美。作为宝、黛、钗感情悲剧的两个女性主角之一,宝钗是照着封建正统思想塑造的一个形象。薛宝钗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与林黛玉是截然不同的。薛宝钗是世代皇商出身,端庄、秀丽,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性格随和,博学多才,识大体。钗黛同样都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她礼待众人,尊老爱幼,解人所困,周全照应,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林黛玉,作为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是以诗作武器刺向“男尊女卑”的典型。她是一位靠诗立言的典型,她有诗才,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谱写了一首彰显女儿才华的颂诗,猛烈冲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 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她的许多想法都与当时社会的道德秩序, 礼教观念背道而驰。作为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的语言中带着强烈的叛逆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情调。表面看来,林黛玉语言中看不到贾宝玉那种大声疾呼直抨封建制度的言辞。她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支持上,表现在她对世俗社会的蔑视和抗击上,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不顾封建礼教束缚的真挚强烈的爱情上。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宝黛爱情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志趣相同的基础之上。在林身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他们勇于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宝钗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薛宝钗比林黛玉有更多的优势:论相貌, 薛比林“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论才华, 二者各领风骚, 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识大体”、 “温文尔雅”、“沉静(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38页)宽厚”的薛宝钗比身体孱弱, 尖酸刻薄的林黛玉更适合做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儿媳妇。黛玉语言机敏、尖利,这主要是因林黛玉伶俐孤傲,光芒毕露的性格和时代的生活环境使然。宝钗语言圆融、平稳;但爱情似鞋, 冷暖自知。金玉良缘并不一定比“木石前盟”美满幸福。贾宝玉爱的是有“咏絮才”的林妹妹, 而不是有“停机德“举眉齐案”的宝姐姐。
3 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原则来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众多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愿本文为砖坯,引众家之贵玉,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认知参照点原则等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J].中国外语,2005(9).
关键词认知参照点 女性形象 传统 反叛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Langacker基于识解中的视角与突显原则,他进一步提出了识知参照点原则。他认为:认知参照点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经验之中。他用“夜空现象”(Nighttime Sky)来解释CRP:夜晚的天空布满星星,如何从满天星空中找到一颗想要找的星?观察者(概念化者:C)往往先确定一个明亮的、易找的、突显示的星(R),然后以其为出发点来找到它(T)。这种现象也适用于人类许多其他经验,如在地图上要找到一个地方,往往是先确定一个大的、有名的地方,然后以此为参照点来确定要找的地方就容易多了。如要找到键钮A,就要先有键盘。如要找到一个段落,首先要找到页码等。他将这种原则画成图1: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元素有概念的主体(C)、参照点(R)、目标(T)、辖域(D),以及由虚线箭头所标示的经由参照点到目标之间的心理路径。在这些具有原型特征的关系中,参照点在某种程度上(物理的、社会的或者经验的)控制着目标,有着通过心理路径到达这一目标的优先权。
在女性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塑造两大类形像,传统女性和非传统女性。传统女性为参照点(R),非传统形象为目标(T),本文选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女性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塑造女性新形像,并归纳如下表:
2 从钗黛形像看传统与反叛女性形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塑造了十二金钗和大观园的众女儿们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身份、性格、文化教养、生存环境、命运经历各有不同,但她们,或者说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展示着一种女性特有的美。作为宝、黛、钗感情悲剧的两个女性主角之一,宝钗是照着封建正统思想塑造的一个形象。薛宝钗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与林黛玉是截然不同的。薛宝钗是世代皇商出身,端庄、秀丽,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性格随和,博学多才,识大体。钗黛同样都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她礼待众人,尊老爱幼,解人所困,周全照应,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林黛玉,作为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是以诗作武器刺向“男尊女卑”的典型。她是一位靠诗立言的典型,她有诗才,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谱写了一首彰显女儿才华的颂诗,猛烈冲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 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她的许多想法都与当时社会的道德秩序, 礼教观念背道而驰。作为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的语言中带着强烈的叛逆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情调。表面看来,林黛玉语言中看不到贾宝玉那种大声疾呼直抨封建制度的言辞。她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支持上,表现在她对世俗社会的蔑视和抗击上,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不顾封建礼教束缚的真挚强烈的爱情上。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宝黛爱情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志趣相同的基础之上。在林身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他们勇于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宝钗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薛宝钗比林黛玉有更多的优势:论相貌, 薛比林“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论才华, 二者各领风骚, 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识大体”、 “温文尔雅”、“沉静(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38页)宽厚”的薛宝钗比身体孱弱, 尖酸刻薄的林黛玉更适合做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儿媳妇。黛玉语言机敏、尖利,这主要是因林黛玉伶俐孤傲,光芒毕露的性格和时代的生活环境使然。宝钗语言圆融、平稳;但爱情似鞋, 冷暖自知。金玉良缘并不一定比“木石前盟”美满幸福。贾宝玉爱的是有“咏絮才”的林妹妹, 而不是有“停机德“举眉齐案”的宝姐姐。
3 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原则来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众多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愿本文为砖坯,引众家之贵玉,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认知参照点原则等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J].中国外语,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