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障孩子由于先天原因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由于情绪调节能力差,长期的自卑会阻碍他们的成长。本文通过教育案例分析,总结出培养智障孩子自信心的四种策略——做老师的“小助手”、班级的“小明星”、同学的“小伙伴”和生活里的“小惊喜”。
关键词:智障;自信;培养
作为培智学校的班主任,班级里总有几个调皮失控的孩子,也总有几个沉默不语的孩子,虽然很乖,但很古怪。这些孩子,平时在学校很乖,很听指令,没有问题行为,但也很容易被老师忽视。
一、智障导致不自信
智能障礙的孩子,智力落后于正常孩子。在计划生育时代,他们通常是老大,出生的顺序让他们获得过和普通孩子一样的疼爱。然而在上学后,与其他孩子的能力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态度以及身边人们的评价,让他们认识了自己与其他人的距离。这种距离到底有多远,他们也无法衡量。如果家里再生一胎,有了一个正常的弟弟妹妹,这种比较更让他们无法适从。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他们本应有的自信触角藏匿了起来。而且一旦不自信,他们尚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和控制。
二、自卑心理阻碍健康成长
自卑的孩子总是低着头,眼神闪烁,行动缓慢;活动参与性低,放不开手脚。他们的自卑具体表现为不出声,或声音微弱,肢体不敢伸展开来。低着头,眼睛不敢直视他人,视线的受阻,导致他们注意的广度也受到影响;行动缓慢,放不开手脚,限制了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触觉等)来认知环境。从生理上看,不出声,肢体不伸展会导致他们器官得不到锻炼;从认知上看,特殊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处于或倾向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的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倾向通过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他们不参与活动,不去触碰外界环境,就更难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世界。“自信心的丧失给智力低下儿童的学习、生活蒙上阴影,他们没有其他孩子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滞后。”
智能障碍让这些孩子自卑,而自卑又进一步束缚他们的进步。仿佛被诅咒般,他们的自信掉进了深渊。“当一个皮球瘪的时候,使劲拍也拍不了多高;打足气以后就不一样了,轻轻一拍可能蹦起好高。”自信便是足球里的气,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便是第一课。
三、自信心培养案例分析
对智障生自信心的培养有不少探讨集中在用爱心、赏识教育和体验成功等策略上。本文试图从技巧性角度,通过个案展示分析自信心培养方法。笔者以班级中两个非常不自信的孩子小怡和小易为例,初步探讨增强他们自信心的策略。
总结笔者对小怡、小易二人自信心的培养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老师的“小助手”
缺乏自信的孩子,通常具有服从性。他们的内心积极,但却被困在不自信的笼子里,比较被动。因此在班级生活中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常规活动。这些常规活动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如生活中,老师可以让他们帮忙拿器材,送器材,课后擦黑板;课堂上可以让他们插课表,发教具等。活动设计有两个原则要遵循:1. 简单。复杂的活动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更容易让他们缩回自信的触角。2. 重复。让学生重复性地操作。在重复性的常规活动中,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流畅,自信触角会伸出。作为老师的小帮手,他们自发地劳动正是“自信触角”的试探。
(二)班级的“小明星”
智力障碍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向型的孩子喜欢唱歌和舞蹈;而内向型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小怡虽然不自信,但她喜欢跟着同学一起舞动。因此在班级生活中,笔者创造机会,从自己带她、同学带她,再到让她自己表演。现在的她,听到动感的音乐都会随着音乐尽情舞动。小易属内向型的孩子,几乎不说话。为了提高他的交际用语表达能力,笔者利用他认字的特点,让他在胸前吊着字卡——上面写着常用交际语(如“你好”、“我要吃”、“再见”等)。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看着卡片上的字进行表达。在一次次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后,小易的语气越来越充满力量,同时也发出了他的声音。他的自信触角越来越结实、强壮。
(三)同学的“小伙伴”
同学的帮助和帮助同学是自信的另外两个重要条件。“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自信开朗的同学陪伴他们,陪他们学习,陪他们玩耍。同学的帮助让他们变得自信;而帮助同学也展示着他们的自信。小易每天来到学校都把老师的桌子擦得非常干净;小怡帮视力障碍的同学饭后收拾。通过一次次地帮助同学,自信心“滚雪球”般增强。
(四)生活里的“小惊喜”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偶尔会发现,他们会穿一件新衣服,背一个新书包来到学校,有时还会带一个漂亮的发箍等其他新鲜的玩意。笔者把它看作是自信触角地伸出尝试,这也是增强自信的最佳时机。笔者由衷地称赞着他们带回学校的新玩意,在那以后,笔者就经常收到孩子们的“小惊喜”。有一天,小易走到笔者面前,笑着把脚一伸,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原来是为了让笔者看他的新鞋。所有的“小惊喜”让笔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笔者渐渐成了他们的姐姐或好朋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对美的赞赏融化了裹在他们身上的自卑。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给孩子一点空间——如独自上学,在校寄宿;给孩子一些支持——如需要时的帮助、赞美等。让孩子成就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的美。教师要多找机会,多感受他们内心的变化,在他们自信触角伸出之时,确保对他们的保护,让他们自信的触角恣意摇摆。
参考文献:
[1]熊灿灿,杨诗英.智障儿童与普通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7).
[2]欧彩珍.让智障生扬起自信的风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2).
[3]陈学锋,谢天壬.从容面对儿童的学习困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赵亚萍.浅谈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2011.
关键词:智障;自信;培养
作为培智学校的班主任,班级里总有几个调皮失控的孩子,也总有几个沉默不语的孩子,虽然很乖,但很古怪。这些孩子,平时在学校很乖,很听指令,没有问题行为,但也很容易被老师忽视。
一、智障导致不自信
智能障礙的孩子,智力落后于正常孩子。在计划生育时代,他们通常是老大,出生的顺序让他们获得过和普通孩子一样的疼爱。然而在上学后,与其他孩子的能力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态度以及身边人们的评价,让他们认识了自己与其他人的距离。这种距离到底有多远,他们也无法衡量。如果家里再生一胎,有了一个正常的弟弟妹妹,这种比较更让他们无法适从。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他们本应有的自信触角藏匿了起来。而且一旦不自信,他们尚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和控制。
二、自卑心理阻碍健康成长
自卑的孩子总是低着头,眼神闪烁,行动缓慢;活动参与性低,放不开手脚。他们的自卑具体表现为不出声,或声音微弱,肢体不敢伸展开来。低着头,眼睛不敢直视他人,视线的受阻,导致他们注意的广度也受到影响;行动缓慢,放不开手脚,限制了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触觉等)来认知环境。从生理上看,不出声,肢体不伸展会导致他们器官得不到锻炼;从认知上看,特殊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处于或倾向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的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倾向通过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他们不参与活动,不去触碰外界环境,就更难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世界。“自信心的丧失给智力低下儿童的学习、生活蒙上阴影,他们没有其他孩子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滞后。”
智能障碍让这些孩子自卑,而自卑又进一步束缚他们的进步。仿佛被诅咒般,他们的自信掉进了深渊。“当一个皮球瘪的时候,使劲拍也拍不了多高;打足气以后就不一样了,轻轻一拍可能蹦起好高。”自信便是足球里的气,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便是第一课。
三、自信心培养案例分析
对智障生自信心的培养有不少探讨集中在用爱心、赏识教育和体验成功等策略上。本文试图从技巧性角度,通过个案展示分析自信心培养方法。笔者以班级中两个非常不自信的孩子小怡和小易为例,初步探讨增强他们自信心的策略。
总结笔者对小怡、小易二人自信心的培养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老师的“小助手”
缺乏自信的孩子,通常具有服从性。他们的内心积极,但却被困在不自信的笼子里,比较被动。因此在班级生活中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常规活动。这些常规活动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如生活中,老师可以让他们帮忙拿器材,送器材,课后擦黑板;课堂上可以让他们插课表,发教具等。活动设计有两个原则要遵循:1. 简单。复杂的活动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更容易让他们缩回自信的触角。2. 重复。让学生重复性地操作。在重复性的常规活动中,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流畅,自信触角会伸出。作为老师的小帮手,他们自发地劳动正是“自信触角”的试探。
(二)班级的“小明星”
智力障碍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向型的孩子喜欢唱歌和舞蹈;而内向型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小怡虽然不自信,但她喜欢跟着同学一起舞动。因此在班级生活中,笔者创造机会,从自己带她、同学带她,再到让她自己表演。现在的她,听到动感的音乐都会随着音乐尽情舞动。小易属内向型的孩子,几乎不说话。为了提高他的交际用语表达能力,笔者利用他认字的特点,让他在胸前吊着字卡——上面写着常用交际语(如“你好”、“我要吃”、“再见”等)。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看着卡片上的字进行表达。在一次次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后,小易的语气越来越充满力量,同时也发出了他的声音。他的自信触角越来越结实、强壮。
(三)同学的“小伙伴”
同学的帮助和帮助同学是自信的另外两个重要条件。“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自信开朗的同学陪伴他们,陪他们学习,陪他们玩耍。同学的帮助让他们变得自信;而帮助同学也展示着他们的自信。小易每天来到学校都把老师的桌子擦得非常干净;小怡帮视力障碍的同学饭后收拾。通过一次次地帮助同学,自信心“滚雪球”般增强。
(四)生活里的“小惊喜”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偶尔会发现,他们会穿一件新衣服,背一个新书包来到学校,有时还会带一个漂亮的发箍等其他新鲜的玩意。笔者把它看作是自信触角地伸出尝试,这也是增强自信的最佳时机。笔者由衷地称赞着他们带回学校的新玩意,在那以后,笔者就经常收到孩子们的“小惊喜”。有一天,小易走到笔者面前,笑着把脚一伸,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原来是为了让笔者看他的新鞋。所有的“小惊喜”让笔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笔者渐渐成了他们的姐姐或好朋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对美的赞赏融化了裹在他们身上的自卑。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给孩子一点空间——如独自上学,在校寄宿;给孩子一些支持——如需要时的帮助、赞美等。让孩子成就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的美。教师要多找机会,多感受他们内心的变化,在他们自信触角伸出之时,确保对他们的保护,让他们自信的触角恣意摇摆。
参考文献:
[1]熊灿灿,杨诗英.智障儿童与普通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7).
[2]欧彩珍.让智障生扬起自信的风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2).
[3]陈学锋,谢天壬.从容面对儿童的学习困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赵亚萍.浅谈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