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癥的作用。方法 100例初产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专业护士进行评估,产前、产中、产后均实施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预防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可能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人格特征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基础。在孕期以及产褥过程中,内分泌改变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心理退化情况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心理学基础[2]。因此,应该积极地开展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精神病史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护理,年龄为19-22岁,分娩女婴23例,男婴27例。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给予护理干预,年龄17-23岁,分娩女婴26例,男婴2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方面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实施正常的产前检查、入院待产、分娩至出院,进行简单的的围产期教育,母婴护理及出院指导。并在产后42天内进行出院访视,观察抑郁发生的情况。
观察组在妊娠28周后、住院待产期间及产后42天有专业护士实施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干预,并观察期抑郁发生的情况。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2.1 产前护理干预
⑴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健康教育,评估孕妇的产前健康状况、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评估内容包括孕妇的个性特征、家族性精神病史、孕期合并症、与家庭人员的人际关系、对婴儿的性别取向等,根据评估,实施部分和完全补偿护理与教育。对有抑郁危险因素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孕妇重点关注,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指导其正确进行自我调节。同时与其家属联系,使他们能给与产妇足够的关心和帮助。⑵开展全面、系统的孕期保健,妊娠晚期专业护士主动和孕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产妇的个性特征、孕产妇正常的心理生理变化,主动讲解与分娩有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在思想上、技能上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度做好准备。
⑶住院待产期间,责任护士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矛盾等心理活动进行疏导和健康教育,给其连续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1.2.2 产时护理干预
产时主要由专门工作人负进行陪护,适当地进行触摸,指导正确用腹压、呼吸训练、运用无痛分娩技巧,亲切与产妇交谈,帮助产妇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缩短产程。待新生儿断脐后,然后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行皮肤早接触以及早吮吸操作[3]。
1.2.3 产后护理干预
①产褥期母婴应同在一个病室内,使其能够很好地接受母乳喂养。教会产妇及其丈夫与家属如何对新生儿进行科学护理。对于产妇出现的一些生理上的症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做好健康知识方面的宣教。给予正确的饮食以及卫生等关于“坐月子”方面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4]。②产后指导期丈夫积极主动照顾婴儿、分担家务,多关心妻子,避免争吵发生。同时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减轻产妇妇的心理压力。③产后责任护士应对其产妇进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对家庭内的婴儿护理等方面管理分歧的时候,从现代护理学角度进行正确指导 [5]。引导产妇协调好家庭之间的种种人际关系,出院的时候让患者留下电话号码,以方便按时、定时、及时地进行随诊。出院后3天、28天电话随访,42天产妇门诊复查。
1.3 产后抑郁症的调查
评估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EFDS产后抑郁评分表,问卷易于实施、简单易行容易被产妇接受。EFDS总分≤12分为阴性,总分≥13分为阳性,阳性者可确诊为抑郁症[6]。调查时间为产后6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 4%,对照组为 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进行了护理干预,且对孕妇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科学地评价。使其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之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倾诉,主要包括对忧虑、烦恼等方面的诉说。针对孕妇诉说,对其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对其进行全程地宣教,并使得产前、产时以及产后护理工作能够很好地承上启下。这次调查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对孕产妇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出现抑郁症的概率。因此发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2] 严娟.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 (15):77~78.
[3] 尹婧.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1(12).
[4] 刘巧儿,曹全荚,苑紫曼,等.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273~274.
[5] 黄越桂.产科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36).
[6]蔡国华,蔡雷,顾平。产后抑郁症综述[J].现代护理学,2003,9(3):178-180.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预防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可能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人格特征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基础。在孕期以及产褥过程中,内分泌改变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心理退化情况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心理学基础[2]。因此,应该积极地开展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精神病史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护理,年龄为19-22岁,分娩女婴23例,男婴27例。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给予护理干预,年龄17-23岁,分娩女婴26例,男婴2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方面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实施正常的产前检查、入院待产、分娩至出院,进行简单的的围产期教育,母婴护理及出院指导。并在产后42天内进行出院访视,观察抑郁发生的情况。
观察组在妊娠28周后、住院待产期间及产后42天有专业护士实施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干预,并观察期抑郁发生的情况。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2.1 产前护理干预
⑴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健康教育,评估孕妇的产前健康状况、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评估内容包括孕妇的个性特征、家族性精神病史、孕期合并症、与家庭人员的人际关系、对婴儿的性别取向等,根据评估,实施部分和完全补偿护理与教育。对有抑郁危险因素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孕妇重点关注,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指导其正确进行自我调节。同时与其家属联系,使他们能给与产妇足够的关心和帮助。⑵开展全面、系统的孕期保健,妊娠晚期专业护士主动和孕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产妇的个性特征、孕产妇正常的心理生理变化,主动讲解与分娩有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在思想上、技能上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度做好准备。
⑶住院待产期间,责任护士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矛盾等心理活动进行疏导和健康教育,给其连续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1.2.2 产时护理干预
产时主要由专门工作人负进行陪护,适当地进行触摸,指导正确用腹压、呼吸训练、运用无痛分娩技巧,亲切与产妇交谈,帮助产妇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缩短产程。待新生儿断脐后,然后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行皮肤早接触以及早吮吸操作[3]。
1.2.3 产后护理干预
①产褥期母婴应同在一个病室内,使其能够很好地接受母乳喂养。教会产妇及其丈夫与家属如何对新生儿进行科学护理。对于产妇出现的一些生理上的症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做好健康知识方面的宣教。给予正确的饮食以及卫生等关于“坐月子”方面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4]。②产后指导期丈夫积极主动照顾婴儿、分担家务,多关心妻子,避免争吵发生。同时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减轻产妇妇的心理压力。③产后责任护士应对其产妇进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对家庭内的婴儿护理等方面管理分歧的时候,从现代护理学角度进行正确指导 [5]。引导产妇协调好家庭之间的种种人际关系,出院的时候让患者留下电话号码,以方便按时、定时、及时地进行随诊。出院后3天、28天电话随访,42天产妇门诊复查。
1.3 产后抑郁症的调查
评估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EFDS产后抑郁评分表,问卷易于实施、简单易行容易被产妇接受。EFDS总分≤12分为阴性,总分≥13分为阳性,阳性者可确诊为抑郁症[6]。调查时间为产后6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 4%,对照组为 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进行了护理干预,且对孕妇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科学地评价。使其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之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倾诉,主要包括对忧虑、烦恼等方面的诉说。针对孕妇诉说,对其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对其进行全程地宣教,并使得产前、产时以及产后护理工作能够很好地承上启下。这次调查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对孕产妇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出现抑郁症的概率。因此发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2] 严娟.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 (15):77~78.
[3] 尹婧.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1(12).
[4] 刘巧儿,曹全荚,苑紫曼,等.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273~274.
[5] 黄越桂.产科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36).
[6]蔡国华,蔡雷,顾平。产后抑郁症综述[J].现代护理学,2003,9(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