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幼儿园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立足于当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研究。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策略,这些策略有效促进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主动探索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主动探索精神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幼儿阶段所形成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他成年时的科学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重要途径,幼儿科学活动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有效载体。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是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是获得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的过程。这样的科学活动,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在教育组织策略上,与以往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教师有效的指导策略
1、先观察再指导的策略。
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最喜歡去观察、探究那些符合他们兴趣和需求的东西。我们认为“发现学习”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有一种学习方式,特别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这些对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师像传授知识那样“教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会”。
比如。在开展“我给磁铁找朋友”游戏时,由于“吸铁石”是他们能接触的东西,所以一见到那些操作材料,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试、去玩。可是幼儿的兴趣并不稳定,如何才能使幼儿的兴趣更持久,使科学游戏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真正成为他们的需求呢?大三班的陈老师在磁铁的游戏中做了这样的尝试:为幼儿提供了13种不同的材料,如皮筋、铝片、玉米、铜丝等,同时创设问题情境:磁铁想找朋友一起玩,你愿意帮它从这些材料里找朋友吗?幼儿一听要请自己给磁铁帮忙,都挺高兴。师又问:“你猜一猜,这些材料里面,磁铁会喜欢谁呢?”有的幼儿说是铁钉、易拉罐,有的幼儿说是电线等等。“那你们试一试,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幼儿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教师又提出建议:“你们可以试一试屋子里的每一件东西,说不定会有磁铁的好朋友呢!”幼儿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开始四下寻找。高鸣边试边跟旁边的幼儿说:“别试这个了,肯定吸不上!”那位幼儿没有说话,仍然拿手里的磁铁吸了几下刷着银粉的木头,然后他高兴地跟高鸣说:“真的,它肯定不是铁,要不早吸上了,对吧!”幼儿园在充满兴趣地探索与兴奋地交流着,老师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建议:“小朋友可以试着把自己的发现填到信息记录板上,数一数你们发现的磁铁喜欢的朋友有几个?不喜欢的有几个?也可以把你们发现的磁铁的别的现象画在这个卡片上。”
结果,幼儿在活动室里,共发现了28个好玩的小东西是磁铁喜欢的朋友,35个是磁铁不喜欢的朋友。“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磁铁不喜欢的东西也变成磁铁喜欢的东西呢?”于是新的探究问题又生成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更高了,小小的科学区吸引了更多的探索者。通过观察实验,我们感到要以游戏伙伴身份进入幼儿的游戏,然后从描述幼儿游戏开始,进入幼儿的游戏,这样比较自然,也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教师通过先观察,再指导或适时参与,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更高了,教师也更自然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通过研究,教师能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的反馈中吸取经验,教学相长,师幼互动。
2、教师适时介入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的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在以往的活动中,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是以语言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接受学习”,教师的讲解、提问、解释等语言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理解概念的主要途径。而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容易失去探索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在实验中,我们要求实验班的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急于打断幼儿的游戏,讲解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引导。
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无心摆弄物品的现象,我们留意观察、善于发现,及时将这种无意摆弄转化为有意探究。如:一次活动中,菁葳在玩吸管,当小棒棒舞来舞去。于是我请他在吸管上顶上一个圆盘,让其想办法顶其他的东西,于是菁葳无心的摆弄便成为了有心的探究,在活动中感知了物体的重心与平衡。此项活动,还成了许多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孩子由无心的动手转化为有心的动脑,这种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当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得到教师的认可之后,他会特别的高兴。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孩子更多的探究热情,增强他们的探究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如:幼儿尝试火箭上天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失败了,火箭没法向上发射,这时,我没有干预幼儿的活动,而是让他们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与互相启发,适当提出一些建议“是不是漏气了”“可不可以有更大的压力”等等,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中获得让火箭上天的最好办法。幼儿运用许多方式让火箭上天,有的用脚踩可乐瓶,有的利用大气筒,有的利用吹气的气球,教师一一给以肯定,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共同比较出更好的方法,并展开分析讨论,获得让火箭上天的重要因素,改进自己的方法。 这样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的实现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徐萍. 《幼儿区角活动》出版[J]. 幼儿教育 2000年01期
[2] 丁海东.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1期
[3] 曾秀润,刘秋敏. 再谈有效的科学区指导策略[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7年01期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主动探索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主动探索精神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幼儿阶段所形成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他成年时的科学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重要途径,幼儿科学活动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有效载体。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是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是获得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的过程。这样的科学活动,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在教育组织策略上,与以往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教师有效的指导策略
1、先观察再指导的策略。
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最喜歡去观察、探究那些符合他们兴趣和需求的东西。我们认为“发现学习”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有一种学习方式,特别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这些对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师像传授知识那样“教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会”。
比如。在开展“我给磁铁找朋友”游戏时,由于“吸铁石”是他们能接触的东西,所以一见到那些操作材料,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试、去玩。可是幼儿的兴趣并不稳定,如何才能使幼儿的兴趣更持久,使科学游戏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真正成为他们的需求呢?大三班的陈老师在磁铁的游戏中做了这样的尝试:为幼儿提供了13种不同的材料,如皮筋、铝片、玉米、铜丝等,同时创设问题情境:磁铁想找朋友一起玩,你愿意帮它从这些材料里找朋友吗?幼儿一听要请自己给磁铁帮忙,都挺高兴。师又问:“你猜一猜,这些材料里面,磁铁会喜欢谁呢?”有的幼儿说是铁钉、易拉罐,有的幼儿说是电线等等。“那你们试一试,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幼儿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教师又提出建议:“你们可以试一试屋子里的每一件东西,说不定会有磁铁的好朋友呢!”幼儿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开始四下寻找。高鸣边试边跟旁边的幼儿说:“别试这个了,肯定吸不上!”那位幼儿没有说话,仍然拿手里的磁铁吸了几下刷着银粉的木头,然后他高兴地跟高鸣说:“真的,它肯定不是铁,要不早吸上了,对吧!”幼儿园在充满兴趣地探索与兴奋地交流着,老师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建议:“小朋友可以试着把自己的发现填到信息记录板上,数一数你们发现的磁铁喜欢的朋友有几个?不喜欢的有几个?也可以把你们发现的磁铁的别的现象画在这个卡片上。”
结果,幼儿在活动室里,共发现了28个好玩的小东西是磁铁喜欢的朋友,35个是磁铁不喜欢的朋友。“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磁铁不喜欢的东西也变成磁铁喜欢的东西呢?”于是新的探究问题又生成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更高了,小小的科学区吸引了更多的探索者。通过观察实验,我们感到要以游戏伙伴身份进入幼儿的游戏,然后从描述幼儿游戏开始,进入幼儿的游戏,这样比较自然,也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教师通过先观察,再指导或适时参与,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更高了,教师也更自然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通过研究,教师能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的反馈中吸取经验,教学相长,师幼互动。
2、教师适时介入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的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在以往的活动中,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是以语言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接受学习”,教师的讲解、提问、解释等语言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理解概念的主要途径。而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容易失去探索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在实验中,我们要求实验班的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急于打断幼儿的游戏,讲解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引导。
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无心摆弄物品的现象,我们留意观察、善于发现,及时将这种无意摆弄转化为有意探究。如:一次活动中,菁葳在玩吸管,当小棒棒舞来舞去。于是我请他在吸管上顶上一个圆盘,让其想办法顶其他的东西,于是菁葳无心的摆弄便成为了有心的探究,在活动中感知了物体的重心与平衡。此项活动,还成了许多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孩子由无心的动手转化为有心的动脑,这种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当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得到教师的认可之后,他会特别的高兴。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孩子更多的探究热情,增强他们的探究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如:幼儿尝试火箭上天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失败了,火箭没法向上发射,这时,我没有干预幼儿的活动,而是让他们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与互相启发,适当提出一些建议“是不是漏气了”“可不可以有更大的压力”等等,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中获得让火箭上天的最好办法。幼儿运用许多方式让火箭上天,有的用脚踩可乐瓶,有的利用大气筒,有的利用吹气的气球,教师一一给以肯定,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共同比较出更好的方法,并展开分析讨论,获得让火箭上天的重要因素,改进自己的方法。 这样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的实现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徐萍. 《幼儿区角活动》出版[J]. 幼儿教育 2000年01期
[2] 丁海东.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1期
[3] 曾秀润,刘秋敏. 再谈有效的科学区指导策略[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