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重点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就是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兴起必将提高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线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将对高职教育提出重大的挑战。
一、我国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巨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为增加服务业和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为1256万人,到2013年增至1803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2001年为479万人,到2013年增至1007万人;截至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数量已达到1.33万所,在校生数量近3000万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岗位与工作类型;职业教育招生也已占到高等教育的46%。
(二)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职业教育的规模已接近普通高等教育,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仍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资料显示,我國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级工或高级技师严重缺乏,低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庞大。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国内低端制造业向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南亚等地区转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企业的转移,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对低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度降低,低端人才数量相对过程,呈现饱和状态。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乏力,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核心技术研发,造成长期依赖国外技术输入的被动局面,也导致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缺失。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下,将重点发展新—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传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新兴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的研发人员,更离不开能够把先进技术进行转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操作层面优秀的人才,再好的理论、发明都无法成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合作企业普遍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合作内容单一,校企联系松散。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几乎都是临时性的,当企业需要用人时,就接受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或职业院校需要外聘实习指导教师时,才临时与企业进行联系,双方缺乏长期战略性合作机制。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与高校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很难取得统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难实现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缺乏企业的有效参与,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对接交替,课堂教学与岗位锻炼也不能形成有机整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很难实现技能增长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造成高职人才呈现低层次化,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未打通
高职教育是按照学历层次进行划分的,属于专科教育,我国还未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其他学历层次,造成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缺少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中高职、高职本科衔接,但衔接制度仍待完善。再者,由于高职教育层次低,并缺乏上升通道,也造成社会的认可度普遍偏低。“二流教育”等观念仍然较为严重,就业歧视广泛存在,这也进一步导致生源数量及质量的滑坡,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再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张的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推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创新研发能力。要实现转型发展,人是首要因素,制造强国一定是制造人才的强国,从美国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来看,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保持创造力的有力支撑。
(一)高科技含量产业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高科技含量业态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科技含量企业逐步被取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精细化和工作流程的不断优化都需要大量能够主动参与研发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将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产品服务、后期维护的智能化。智能生产系统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大部分的简单操作工作,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员工将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工艺流程设计研发、智能系统管理维护等更高层次的工作。
(三)定制化生产、个性化生产要求产品制造者和产品设计者高度统一
产品的完成过程就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泾渭分明,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动手操作的技艺,更要能够应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设计研发,对产品的全过程都能够理解和参与。
三、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专业设置调整
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10大领域,将带来整个制造业重心的专业,也将带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转移。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专业布局要进行统筹优化,使其能够与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相匹配,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结合重点发展领域,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专业设置中,进行专业调整。
(二)强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校企之间的隔阂造成学校不能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高职教育应与用人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把企业的需求真实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把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里。让企业和学校共同来主导人才培养,在理论知识教授层面,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在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层面,体现企业实际操作强的特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高端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渠道,发挥职业教育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功能。首先,中国制造2025的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具备研发能力和进行知识技能转化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上游提升,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层次是培养层次高移的客观需要。其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也有完善层次体系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长期作为学历层级的底层,不利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平台,高职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建立完整的培养层次体系是其自身的迫切需求。
(四)高职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第一需要就是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然而,高职教育片面性的岗位能力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的短视。一个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高职教育中能够完成,是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以及持续的技术技能实践。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能够工作的机器,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下,培育只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的传统职业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要成为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复合能力、智慧型、生态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园地。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就是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兴起必将提高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线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将对高职教育提出重大的挑战。
一、我国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巨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为增加服务业和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为1256万人,到2013年增至1803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2001年为479万人,到2013年增至1007万人;截至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数量已达到1.33万所,在校生数量近3000万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岗位与工作类型;职业教育招生也已占到高等教育的46%。
(二)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职业教育的规模已接近普通高等教育,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仍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资料显示,我國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级工或高级技师严重缺乏,低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庞大。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国内低端制造业向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南亚等地区转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企业的转移,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对低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度降低,低端人才数量相对过程,呈现饱和状态。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乏力,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核心技术研发,造成长期依赖国外技术输入的被动局面,也导致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缺失。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下,将重点发展新—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传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新兴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的研发人员,更离不开能够把先进技术进行转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操作层面优秀的人才,再好的理论、发明都无法成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合作企业普遍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合作内容单一,校企联系松散。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几乎都是临时性的,当企业需要用人时,就接受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或职业院校需要外聘实习指导教师时,才临时与企业进行联系,双方缺乏长期战略性合作机制。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与高校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很难取得统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难实现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缺乏企业的有效参与,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对接交替,课堂教学与岗位锻炼也不能形成有机整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很难实现技能增长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造成高职人才呈现低层次化,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未打通
高职教育是按照学历层次进行划分的,属于专科教育,我国还未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其他学历层次,造成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缺少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中高职、高职本科衔接,但衔接制度仍待完善。再者,由于高职教育层次低,并缺乏上升通道,也造成社会的认可度普遍偏低。“二流教育”等观念仍然较为严重,就业歧视广泛存在,这也进一步导致生源数量及质量的滑坡,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再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张的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推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创新研发能力。要实现转型发展,人是首要因素,制造强国一定是制造人才的强国,从美国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来看,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保持创造力的有力支撑。
(一)高科技含量产业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高科技含量业态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科技含量企业逐步被取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精细化和工作流程的不断优化都需要大量能够主动参与研发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将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产品服务、后期维护的智能化。智能生产系统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大部分的简单操作工作,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员工将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工艺流程设计研发、智能系统管理维护等更高层次的工作。
(三)定制化生产、个性化生产要求产品制造者和产品设计者高度统一
产品的完成过程就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泾渭分明,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动手操作的技艺,更要能够应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设计研发,对产品的全过程都能够理解和参与。
三、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专业设置调整
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10大领域,将带来整个制造业重心的专业,也将带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转移。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专业布局要进行统筹优化,使其能够与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相匹配,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结合重点发展领域,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专业设置中,进行专业调整。
(二)强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校企之间的隔阂造成学校不能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高职教育应与用人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把企业的需求真实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把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里。让企业和学校共同来主导人才培养,在理论知识教授层面,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在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层面,体现企业实际操作强的特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高端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渠道,发挥职业教育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功能。首先,中国制造2025的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具备研发能力和进行知识技能转化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上游提升,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层次是培养层次高移的客观需要。其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也有完善层次体系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长期作为学历层级的底层,不利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平台,高职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建立完整的培养层次体系是其自身的迫切需求。
(四)高职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第一需要就是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然而,高职教育片面性的岗位能力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的短视。一个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高职教育中能够完成,是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以及持续的技术技能实践。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能够工作的机器,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下,培育只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的传统职业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要成为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复合能力、智慧型、生态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