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创造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以求取得尽可能高的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并在这一基础上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
(1)思维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传授、介绍和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教学应从对前人思维成果的获取,发展到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授和模仿的层次上,而是要着重于通过思维过程的剖析、思维活动的进行来介绍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规律。
(2)激励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造。
(3)效率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有效率的观念和意识,都要立足于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和代价去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要教师使用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最为简捷,教师教的东西更少,但学生学的东西更多,要帮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果子”。
(4)差异性原则。课堂教学不能按照同一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进行同样内容的同一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并取得创造成果,而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进行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有的放矢的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采用教学语言和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较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并获得积极的思维成果,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成果。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实施创造教育,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切符合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挖掘他们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精心提问,激发思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所提的问题的形式、内容对学生思维的质和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的问题可很好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其典型的问题可以是“对某问题的解题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你想知道什么?”“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或发现哪些性质?”这些问题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作出唯一正确的解答,而是要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思路和可能性。另外,教师在对学生已经作出的回答的某一方面可继续作深一层次要求的提问,这样可激发学生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还可以在一位学生回答到某一步骤或作出某种结论性回答时,请另一位学生起来回答“他接下去想讲什么?”或“得出这一结论性的道理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励全班学生在教师提问某一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在3NO2 H2O =2HNO3 NO的教学中设置从一个知识点引出多种思维结果的提问:①NO2气体如何收集?②NO2是不是HNO3的酸酐?③NO2在其他条件影响下转化率从理论上说能否达100%?④NO2在大气中能否形成酸雨?⑤NO2如何鉴定?通过这种设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能使学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2.指导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就必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重点讲述自己怎样想、怎样思考的,即思维过程的方法,以此来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对于涉及分类的概念时,应着重讲清楚分类的条件是什么和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进行分类,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分类是科学的,而不是仅仅介绍一下分类所得的结果。在解题教学中,把重点从解法转为分析,即显示解题方法的过程,这样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过程和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
敢于并善于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标志,鼓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都给予鼓励,其次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如教师可利用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每一道例题的讲解,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灌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讲课时,要留下“余味”和“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和填补;分析问题时,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线索,引导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后,再问几个为什么,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还要使学生有所“思”,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会自主学习。例如:讲“盐类水解”时,学生通过测定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这三种盐溶液的pH值后知道:盐溶液并非都显中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关键,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思考:①实验中所用的盐其组成中既无H ,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却呈现一定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H ,OH-从何而来?②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的离子之间有何关系?③在上述各种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它们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学生按这一思路深入思考,就可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和规律。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注重情感,创设和谐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一是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有丰富的情感交流,教师要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课堂气氛才会改观;二是要求教师带着情感走入课堂,不以自己一时的情绪波动影响教学,做到言之有情,声情并茂,要用准确的、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教学内容,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生石灰的生成和变化时,引用宋朝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这时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生石灰的制备和性质。三是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任和依赖,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争强好胜,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之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
创造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实施让有差异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真正让优等生吃饱吃好,拔出尖来,让后进生吃得了,消化得了,赶上队伍。既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又不给那些发展比较迟缓的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取。
总之,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兴趣,调控40分钟的活跃气氛,协调“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关系,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的教学,变结论性教学为让学生自觉经历学习过程的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符 洁)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
(1)思维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传授、介绍和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教学应从对前人思维成果的获取,发展到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授和模仿的层次上,而是要着重于通过思维过程的剖析、思维活动的进行来介绍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规律。
(2)激励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造。
(3)效率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有效率的观念和意识,都要立足于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和代价去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要教师使用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最为简捷,教师教的东西更少,但学生学的东西更多,要帮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果子”。
(4)差异性原则。课堂教学不能按照同一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进行同样内容的同一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并取得创造成果,而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进行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有的放矢的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采用教学语言和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较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并获得积极的思维成果,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成果。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实施创造教育,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切符合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挖掘他们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精心提问,激发思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所提的问题的形式、内容对学生思维的质和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的问题可很好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其典型的问题可以是“对某问题的解题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你想知道什么?”“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或发现哪些性质?”这些问题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作出唯一正确的解答,而是要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思路和可能性。另外,教师在对学生已经作出的回答的某一方面可继续作深一层次要求的提问,这样可激发学生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还可以在一位学生回答到某一步骤或作出某种结论性回答时,请另一位学生起来回答“他接下去想讲什么?”或“得出这一结论性的道理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励全班学生在教师提问某一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在3NO2 H2O =2HNO3 NO的教学中设置从一个知识点引出多种思维结果的提问:①NO2气体如何收集?②NO2是不是HNO3的酸酐?③NO2在其他条件影响下转化率从理论上说能否达100%?④NO2在大气中能否形成酸雨?⑤NO2如何鉴定?通过这种设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能使学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2.指导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就必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重点讲述自己怎样想、怎样思考的,即思维过程的方法,以此来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对于涉及分类的概念时,应着重讲清楚分类的条件是什么和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进行分类,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分类是科学的,而不是仅仅介绍一下分类所得的结果。在解题教学中,把重点从解法转为分析,即显示解题方法的过程,这样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过程和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
敢于并善于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标志,鼓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都给予鼓励,其次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如教师可利用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每一道例题的讲解,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灌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讲课时,要留下“余味”和“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和填补;分析问题时,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线索,引导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后,再问几个为什么,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还要使学生有所“思”,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会自主学习。例如:讲“盐类水解”时,学生通过测定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这三种盐溶液的pH值后知道:盐溶液并非都显中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关键,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思考:①实验中所用的盐其组成中既无H ,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却呈现一定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H ,OH-从何而来?②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的离子之间有何关系?③在上述各种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它们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学生按这一思路深入思考,就可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和规律。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注重情感,创设和谐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一是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有丰富的情感交流,教师要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课堂气氛才会改观;二是要求教师带着情感走入课堂,不以自己一时的情绪波动影响教学,做到言之有情,声情并茂,要用准确的、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教学内容,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生石灰的生成和变化时,引用宋朝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这时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生石灰的制备和性质。三是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任和依赖,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争强好胜,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之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
创造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实施让有差异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真正让优等生吃饱吃好,拔出尖来,让后进生吃得了,消化得了,赶上队伍。既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又不给那些发展比较迟缓的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取。
总之,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兴趣,调控40分钟的活跃气氛,协调“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关系,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的教学,变结论性教学为让学生自觉经历学习过程的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