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义内容看《论语》中的成语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语言简而易懂,含蓄有致,堪为语录体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结构稳定、意义完整的成语,本文尝试从表义内容这一方面对《论语》中的成语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以期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成语有更多的理解,并能很好地理解《论语》。
  关键词:《论语》中的成语 表义内容
  
  成语是一种常见的固定词组。它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凝练含蓄,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来自于《论语》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有大量的比例,而且表义内容多种多样。
  据笔者初步统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二百五十多条。本文尝试从成语的表义内容这方面对《论语》中的成语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般说来,成语的表义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方面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推行德政就能治理好国家,得到百姓的拥戴。如: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
  分崩离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又有“陈力就列”、欲速不达”、“犯上作乱”、“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二)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以及“成仁取义”、“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克己复礼”、“杀身成仁”、“文质彬彬”、“志士仁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
  
  (三)教育方面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经久不衰。如: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诲人不倦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又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信好学”、“举一反三”、“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四)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被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过犹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又有“不相为谋”、“能近取譬”、“益者三友”、“尽善尽美”、“察言观色”、“侃侃而谈”、“色厉内荏”、“敏事慎言”、“一言以蔽之”、“听其言而观其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五)感悟方面
  
  孔子提倡进行“仁、义、理、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
  富贵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乐以忘忧 子曰:“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又有“不亦乐乎”、“望而生畏”、“饱食终日”、“朽木粪土”、“怨天尤人”、“求全责备”、“不自量力”、“刚毅木讷”、“不舍昼夜”、“既来之,则安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等等。
  另外,还有关于生命等方面的成语,如“血气方刚”、“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等等。由此可见《论语》中的成语体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而也说明孔子对国、对人所关注的领域也是极其广泛的。
  《论语》凭借成语以凝练的形式丰富的表达了孔子的思想精髓,从而获取了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历经几千年还能够流传下来,还不断被人们借鉴、使用,不断获取新的能量;另一方面。正因为《论语》成语的广泛流行、广泛使用,才能使孔子思想更深入地进入各个社会阶层,为更广大的群众所熟悉、认同,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儒家文化的流传及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中生理应借助《论语》中的成语对《论语》这本文化典籍做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它为我们在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提高数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
期刊
多年来,教与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师耐心地教,学生刻苦地学,最后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学生应得到的智力开发、思维形式的拓展都没有到位,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大做文章,把教学活动彻底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让新的课程理念占领整个教学领域,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的做到引导学生会学、巧学、灵活、创新,到了关键之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期刊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创造的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表扬,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真情鼓励,推陈出新,肯定优点,正视不足,跟踪鼓励,着眼发展。让学生“抬头”学习,使学生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鞭策中得到上进的力量。  关键词:赏识 尊重 鼓励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其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研
期刊
数学新教材大纲把原来对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改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过多注重
期刊
“学问”,顾名思义,不仅要学,还要会问,只有能提出问题来才能把学问搞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问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懂就要问,越是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是爱学习的学生,老师也越器重,不要怕难为情。要把教师当作会说话的书。在以往的学生中,问问题最多的学生往往科学成绩也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思考、在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前我国工伤事故处理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工伤事故处理模式必须确立制度保障功能、补偿功能、惩戒与预防功能,须兼收民事侵权责任的优点。构建我国工伤事故处理综合模式,要以工伤保险优先选用为原则,以企业存在过错时的补充方式为基础,企业无过错时采用取代模式,第三人侵权时适用相加模式,但当企业未缴纳保险费时,则由企业直接承担特殊侵权责任,本文对我国当前立
期刊
摘要:笔者对尖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尖子生在思想、心理素质上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对尖子学生实施德育的对策: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推向社会的大课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重视榜样的作用,争取家校的配合。  关键词:尖子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对策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实施德育总习惯于侧重道德行为方面,因而把教育的对象集中于少数的所谓“差生”。我以为这
期刊
说明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说明文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抓不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把握不住说明的中心,因而文章写得很散,不能把事物介绍明白,很难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在心理上与描写的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说明文的写作也不例外,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
期刊
一、缘起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思维活跃,爱国热情高昂,“看不惯”、“不舒服”的情绪体验时有流露。如在反恐问题上认为美国太霸道了,同情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在中日有关历史、钓鱼岛、东海资源等问题上,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了。这些问题的解读都涉及到民族主义的认知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问题,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情结”进行疏导?笔者进行了课堂探索与实践。    二、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