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比较抽象、集复杂性和应用型为一体的学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和一些物理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和探索中、最终实现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基于当前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很多学生通过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并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提升自己,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总结的解决措施及新的思考,希望能够优化这一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物理实验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突显,问题情景化教学成为创新的教学模式、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一定的技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是探索发现的起点,不管任何学习学生都应该敢于质疑,并且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探究为行动,在自主思考、讨论解决的过程中理解和领悟教材,转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多样化、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模式更加具体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知识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实际的物理现象,充分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地转化相应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初中生本身有着好奇心理,注意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刺激他们的精神才能够行使主动探究行为.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1、通过实验观察来构建問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温度计”时,笔者出示多个温度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液泡是作什么用的?玻璃管内的那根线为什么很细?怎么读温度计?让学生结合问题有意识地去观察仪器,进行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认知.
2、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构建问题
例如,在讲“浮力”时,笔者鉴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概念认知的错误性以及模棱性,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漂浮物体和上浮物体都受浮力,并提出研究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不受浮力?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思维上对浮力的认知产生矛盾性,进而主动探究,总结物理浮力概念及其规律:一切侵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垂直向上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气)体等内容.以此来纠正学生“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观念.这样,不仅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借助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背后却都隐含着奇妙的物理知识。如大雨过后天空出现的绚丽彩虹;沙漠中让人惊叹的海市蜃楼;深秋早上出门地上的一层白霜;让人看不见前方5米事物的浓雾。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变幻无穷,奇特美丽,令学生感到奇妙,激发他们的好奇、探索之思维。还有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也总是不断地令他们产生疑问。如我们经常看到在玻璃杯的水中放入一双筷子,筷子就好像被折弯了;在快速行驶的汽车上会感到路边事物快速倒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是他们对其形成的物理原因并不是特别清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物理的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的妙不可言,主动探讨寻求问题答案,知道七色彩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深秋地上的白霜是由于水蒸气出现凝华现象生成的,汽车两旁的事物倒退其实是由于我们选择了汽车做参照物。这些学生熟悉而有趣的现象将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寻求真实原因。
三、创设品质高效的问题情境
1、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问题情境的没置上:当学习的卡于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对,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新奇且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感受到用“数学”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2、力求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层级化
问题情境的没置与现实生活及学,直接体验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这仅仅一个开端。而如何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另外产生矛盾、导入知识、新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创没问题的难度,能否循序渐进并且使能力趋于学习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若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其思维的发展必然停滞!而设计的问题太肤浅,当然无助于其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精心探究能力趋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学而可获。
四、运用实验操作构建问题情境
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高效开展的有效环节之一。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大量反复实验中验证得出的。物理实验不仅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动手探索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实验操作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基础上构建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实验情景,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直接启发,探究问题的根源,寻求真实的物理原因。并且可以令学生对物理原理了解得更加深入,培养其科学的物理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空气的力量”这一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力量的存在,更深刻的理解压强含义,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准备饮料瓶、气球各一个,将饮料瓶里灌满热水,使瓶四周受热均匀,然后将热水倒出,将气球口对口倒扣在饮料瓶上,此时可以看到气球被压入瓶中,并且逐渐变大的现象。用手挤压塑料瓶时,气球就会随之一开一合,似肺部呼吸一样。教师可以边演示这个实验边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被吞入瓶中,说明了什么的存在?你们还知道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其存在?通过实验的形象演示,再提出问题,学生会对此更加好奇,想要再探究竟,从而对压强的相关知识学习得更用心。
五、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知识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教师将物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复杂的问题生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此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的影子及物理知识的体现,要关注物理,就应该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开始;要学好物理知识,就应该了解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自然现象、生活经验、物理实验等条件,让问题的设计切实匹配初中阶段学生的现有认知,如此进行物理教学,将使物理知识传达得更深入,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物理教学开展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艳超.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蒋兴邦.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物理实验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突显,问题情景化教学成为创新的教学模式、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一定的技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是探索发现的起点,不管任何学习学生都应该敢于质疑,并且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探究为行动,在自主思考、讨论解决的过程中理解和领悟教材,转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多样化、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模式更加具体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知识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实际的物理现象,充分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地转化相应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初中生本身有着好奇心理,注意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刺激他们的精神才能够行使主动探究行为.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构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1、通过实验观察来构建問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温度计”时,笔者出示多个温度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液泡是作什么用的?玻璃管内的那根线为什么很细?怎么读温度计?让学生结合问题有意识地去观察仪器,进行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认知.
2、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构建问题
例如,在讲“浮力”时,笔者鉴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概念认知的错误性以及模棱性,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漂浮物体和上浮物体都受浮力,并提出研究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不受浮力?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思维上对浮力的认知产生矛盾性,进而主动探究,总结物理浮力概念及其规律:一切侵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垂直向上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气)体等内容.以此来纠正学生“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观念.这样,不仅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借助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背后却都隐含着奇妙的物理知识。如大雨过后天空出现的绚丽彩虹;沙漠中让人惊叹的海市蜃楼;深秋早上出门地上的一层白霜;让人看不见前方5米事物的浓雾。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变幻无穷,奇特美丽,令学生感到奇妙,激发他们的好奇、探索之思维。还有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也总是不断地令他们产生疑问。如我们经常看到在玻璃杯的水中放入一双筷子,筷子就好像被折弯了;在快速行驶的汽车上会感到路边事物快速倒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是他们对其形成的物理原因并不是特别清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物理的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的妙不可言,主动探讨寻求问题答案,知道七色彩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深秋地上的白霜是由于水蒸气出现凝华现象生成的,汽车两旁的事物倒退其实是由于我们选择了汽车做参照物。这些学生熟悉而有趣的现象将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寻求真实原因。
三、创设品质高效的问题情境
1、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问题情境的没置上:当学习的卡于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对,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新奇且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感受到用“数学”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2、力求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层级化
问题情境的没置与现实生活及学,直接体验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这仅仅一个开端。而如何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另外产生矛盾、导入知识、新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创没问题的难度,能否循序渐进并且使能力趋于学习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若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其思维的发展必然停滞!而设计的问题太肤浅,当然无助于其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精心探究能力趋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学而可获。
四、运用实验操作构建问题情境
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高效开展的有效环节之一。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大量反复实验中验证得出的。物理实验不仅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动手探索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实验操作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基础上构建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实验情景,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直接启发,探究问题的根源,寻求真实的物理原因。并且可以令学生对物理原理了解得更加深入,培养其科学的物理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空气的力量”这一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力量的存在,更深刻的理解压强含义,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准备饮料瓶、气球各一个,将饮料瓶里灌满热水,使瓶四周受热均匀,然后将热水倒出,将气球口对口倒扣在饮料瓶上,此时可以看到气球被压入瓶中,并且逐渐变大的现象。用手挤压塑料瓶时,气球就会随之一开一合,似肺部呼吸一样。教师可以边演示这个实验边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被吞入瓶中,说明了什么的存在?你们还知道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其存在?通过实验的形象演示,再提出问题,学生会对此更加好奇,想要再探究竟,从而对压强的相关知识学习得更用心。
五、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知识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教师将物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复杂的问题生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此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的影子及物理知识的体现,要关注物理,就应该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开始;要学好物理知识,就应该了解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自然现象、生活经验、物理实验等条件,让问题的设计切实匹配初中阶段学生的现有认知,如此进行物理教学,将使物理知识传达得更深入,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物理教学开展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艳超.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蒋兴邦.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