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网络交流方式,微博能够体现当代语言使用的新特点,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对近几年的流行的微博语言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在特定的网络语言环境下,微博话语所能取得的言外之意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微博会话的情景语境。
关键词:微博;语境;网络语言
作者简介:孙强雯(1990-),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1.引言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并且创立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语境论的弗思,在对语境的分类中,他们就提到了情景语境这个分支。情景语境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具体划分为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主观因素指交际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思想、心态等。我国语言大师王德春曾对“语境”给出这样的含义,语言环境从微观上说,对语义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是气氛与场合的综合体。另外,从广度上说,一个社会、时代的文化的显著特点,交际双方的品质特征,如理解力、修养、年龄、经验、兴趣等,这也都是一种语言氛围。
2.微博会话地点
会话总是在特定的地点进行的。与日常会话的时空语境不同,微博会话是在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的空间中进行的,实现了信息交流的空间无阻碍化,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种和性别的人可以一起交谈。可以说网络使天涯变咫尺,也使咫尺变天涯。
3.微博会话参与者
会话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信息的发出者,客体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人是会话的主体,一切会话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交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微博会话结构时,很有必要研究微博会话的参与者,以便弄清楚微博会话参与者的特点。
3.1会话参与者的隐蔽性
首先是网络改变了人们自己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性。比如,在网上的聊天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想成为谁就可以是谁,它们就像是自己穿的衣服一样很容易地就变换自己的个人身份,就类似于彼得斯特勒在他的卡通漫画中描绘的那样字——“在其互联网的世界里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
在网络聊天中,网民隐匿了自己的身份,将所有的一切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能动的符号。为了便于交际,网民都为自己取了一个网名。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取个个性鲜明的网名,可以说网名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性格。网名也最能体现网络聊天参与者身份符号化、虚拟化的特点。有关研究资料对这些网名进行了整理分析,把他们分为三类:1、内心情感的直露。具体又划分为七小部分,折射出人生态度,比如“我是一个开心果呀”;折射出政治倾向,比如“准备早打、大打、打常规战打核战”;折射出情感追求,比如“Forever Love”;映射出生活方式追求的,比如“男孩爱打游戏”;反映出内心迷惑,比如“我应不应该这样做啊”;反映叛逆精神,如“声色犬马之纸醉金迷”;反映生活挫折,如“心塞男孩”。2、生活内容的缩影。可以分为六小部分,来自于戏曲、电影、音乐会、电视,比如“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文学文化作品,例如“汤姆叔叔的小费”;取自武侠作品如“七步断肠散”;取自大自然如“未名湖里的小石子”。取自现实或历史上的人物如“南京第一大甩女”;取自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辽宁队滚蛋”。3、英文和数字二者之间的没有规律的结合。这一类似的符号有 ife15、youyou200 等等。在上述符号里,有一些符号也是具有美学的效果,例如“天地之间的小刺猜”中,天地之“大”与刺猜之“小”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美学效果。
3.2自由性
其二是,会话参与体的自由性相对比较大。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虽然个人依然是行为的主体,但每个人承担的责任都转移到隐藏在自己背后的网络虚拟面具中。即使行为者真现实存在的人,但被惩罚的客体却是主体运用的虚假的名代号名称。也就是说,行为与责任产生了不统一,因此,这就出现了许多虚拟网络的青睐者拥有了充分的心理释怀。当然,人们在网络中谈论的话题永远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不需要带有所谓的虚假传统的面具,也就更容易地吐露自己内心的话语。
4.微博言语的特点
就辩证法而言,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有着它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成因,但是微博言语中的言辞特征的构成原因也是没有不同的。因为发表微博,它的字符数要求是140个字的限制,所以语言表达内容通常都是浓缩精华但是其寓意却很深刻,微博的发表者能够用自己随性创造的语言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其主观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各抒已见,当然,这也成为现如今网友对微博喜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5.结论
网络的流行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沟通交流平台,因此,网络互动也就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必不可少的交流互动方式。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此同时,人类的言语生活方面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5~106.
[2]王德春.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
关键词:微博;语境;网络语言
作者简介:孙强雯(1990-),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1.引言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并且创立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语境论的弗思,在对语境的分类中,他们就提到了情景语境这个分支。情景语境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具体划分为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主观因素指交际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思想、心态等。我国语言大师王德春曾对“语境”给出这样的含义,语言环境从微观上说,对语义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是气氛与场合的综合体。另外,从广度上说,一个社会、时代的文化的显著特点,交际双方的品质特征,如理解力、修养、年龄、经验、兴趣等,这也都是一种语言氛围。
2.微博会话地点
会话总是在特定的地点进行的。与日常会话的时空语境不同,微博会话是在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的空间中进行的,实现了信息交流的空间无阻碍化,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种和性别的人可以一起交谈。可以说网络使天涯变咫尺,也使咫尺变天涯。
3.微博会话参与者
会话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信息的发出者,客体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人是会话的主体,一切会话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交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微博会话结构时,很有必要研究微博会话的参与者,以便弄清楚微博会话参与者的特点。
3.1会话参与者的隐蔽性
首先是网络改变了人们自己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性。比如,在网上的聊天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想成为谁就可以是谁,它们就像是自己穿的衣服一样很容易地就变换自己的个人身份,就类似于彼得斯特勒在他的卡通漫画中描绘的那样字——“在其互联网的世界里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
在网络聊天中,网民隐匿了自己的身份,将所有的一切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能动的符号。为了便于交际,网民都为自己取了一个网名。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取个个性鲜明的网名,可以说网名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性格。网名也最能体现网络聊天参与者身份符号化、虚拟化的特点。有关研究资料对这些网名进行了整理分析,把他们分为三类:1、内心情感的直露。具体又划分为七小部分,折射出人生态度,比如“我是一个开心果呀”;折射出政治倾向,比如“准备早打、大打、打常规战打核战”;折射出情感追求,比如“Forever Love”;映射出生活方式追求的,比如“男孩爱打游戏”;反映出内心迷惑,比如“我应不应该这样做啊”;反映叛逆精神,如“声色犬马之纸醉金迷”;反映生活挫折,如“心塞男孩”。2、生活内容的缩影。可以分为六小部分,来自于戏曲、电影、音乐会、电视,比如“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文学文化作品,例如“汤姆叔叔的小费”;取自武侠作品如“七步断肠散”;取自大自然如“未名湖里的小石子”。取自现实或历史上的人物如“南京第一大甩女”;取自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辽宁队滚蛋”。3、英文和数字二者之间的没有规律的结合。这一类似的符号有 ife15、youyou200 等等。在上述符号里,有一些符号也是具有美学的效果,例如“天地之间的小刺猜”中,天地之“大”与刺猜之“小”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美学效果。
3.2自由性
其二是,会话参与体的自由性相对比较大。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虽然个人依然是行为的主体,但每个人承担的责任都转移到隐藏在自己背后的网络虚拟面具中。即使行为者真现实存在的人,但被惩罚的客体却是主体运用的虚假的名代号名称。也就是说,行为与责任产生了不统一,因此,这就出现了许多虚拟网络的青睐者拥有了充分的心理释怀。当然,人们在网络中谈论的话题永远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不需要带有所谓的虚假传统的面具,也就更容易地吐露自己内心的话语。
4.微博言语的特点
就辩证法而言,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有着它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成因,但是微博言语中的言辞特征的构成原因也是没有不同的。因为发表微博,它的字符数要求是140个字的限制,所以语言表达内容通常都是浓缩精华但是其寓意却很深刻,微博的发表者能够用自己随性创造的语言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其主观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各抒已见,当然,这也成为现如今网友对微博喜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5.结论
网络的流行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沟通交流平台,因此,网络互动也就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必不可少的交流互动方式。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此同时,人类的言语生活方面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5~106.
[2]王德春.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