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国务院批复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后,首钢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的指示精神,及时进行搬迁调整,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随着搬迁调整的深入进行,首钢钢铁业布局由北京发展到河北、山西、贵州、新疆、吉林等6个地区10个地市,标志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首钢的搬迁调整规模大、涉及人员多,是一项史无前例、复杂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而搬迁调整之所以能够平稳顺利,取得阶段性成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体现在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上。
首钢的搬迁调整是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搬迁并不是简单地迁出北京,而是要在曹妃甸建设当今一流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钢,广二成为科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基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曹妃甸时强调,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一定要把职工安置好”。现在一座具有21世纪新水平的钢铁厂已经在曹妃甸拔地而起。如果说搬迁调整使首钢获得了新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那么搬迁也为首钢职工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正是因为有了新钢厂的建设,首钢人的事业和理想才有了新的希望,得到了新的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在对职工的关心、理解和尊重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对首钢而言,就是要在搬迁调整中关心职工、理解职工,确保妥善安排每一名职工。
2010年6月28日,首钢中厚板轧钢厂正式停产,标志着2010年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工作开始启动。
中厚板厂停产前,厂领导班子把全厂393名职工的照片排列在一起,不分职务、不分岗位,预示着393颗心凝聚在一起,托起首钢中板厂明天的太阳。他们为职工编发了专题纪念彩报,制作了有浓郁文化内涵的纪念品,还为每一名职工拍摄工作纪念照,并烫印在杯子上作为永久留念。为了方便和鼓励职工学习,厂党委为分流到新基地的每名职工购置了拉杆箱、手提袋、学习文具等。
中板厂不仅仅通过人文关怀温暖职工、鼓励职工,在职工安置时,更是尊重职工意愿,坚持有情操作。有一对夫妇,丈夫已经支援了新基地,妻子本可以留在北京安置,可她坚持要支援新基地。厂党委考虑她已怀孕七个月,没有立即同意她的请求,而是为她在新基地预留了岗位,等孩子出生后再过去,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对新的岗位,中板厂允许职工先体验、试着干,如果职工不满意,可以再次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需求。同时,中板厂向职工承诺:不放弃每一名职工,会千方百计为职工谋求各种出路。
从2005年到2010年,首钢压产搬迁中,共需分流安置6.47万人。对此,我们始终坚持有情操作、动态管理,按照“骨干有岗位、职工有渠道、分流有政策、安置有秩序”的要求,确保每一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我们采取“六对六清”的办法,即通过“核对数字、核对岗位、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素质、核对地址”,做到“岗位工作清、人员对象清、思想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支援意向清、分流时间清”,详细制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按照压产时间进度,已妥善安置四万多人,做到了思想稳定、队伍稳定、生产稳定。
以人为本,体现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焊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全国劳模,她叫刘宏。她是首钢成千上万名职工中一名普普通通的电焊工人。焊工,在工业企业里很常见,是个技术工种,因为工作性质特殊,一般都由男职工来干。女职工干焊工,要克服比男职工更多的困难,可性格温和的刘宏,一操起焊枪就透出一股豪气。她的焊接水平,不仅在首钢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在高手林立的全国焊工比武大赛上也是笑傲群雄。2009年明,刘宏被推荐参加了“2009劳动榜样——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比赛先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拔,最终只有6名选手进入央视焊工电视大赛。凭着过硬的技术,刘宏成为唯一进入决赛的女焊工。总决赛的题目是电灯泡上切钢丝,要求选手用气焊割断捆绑在灯泡表面上直径1毫米的钢丝,而且点亮的灯泡不能受损熄灭,难度可想而知。刘宏以高超的技术荣获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奖。按照首钢健全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她与另两名职工共同荣获了“首钢总公司级技能操作专家”称号,每人获得一次性奖励3万元,并且每月享受工资津贴3000元。
刘宏的成才不是偶然的,它是首钢尊重职工、激励职工、为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和舞台的具体体现。伴随着一业多地建设的宏伟事业,首钢不断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条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成长的“绿色通道”。三支人才队伍绿色通道大大促进了企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批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技艺出色的知识型职工。
以人为本,体现在新首钢大家庭的和谐文化氛围上。
过去,一提起首钢,大家自然会想到首都北京。但随着首钢搬迁调整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联合重组,首钢的钢铁业区域布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祖国西部边陲有首钢伊犁钢广=在贵州六盘水有首钢水钢,在贵州贵阳市有首钢贵钢,在山西长治有首钢长钢,在吉林省通化市有首钢通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创新创业、和谐共赢”、“激情创业、和谐发展”、“人和气顺、沟通高效”等文化融合的价值理念,并切实有效地付诸实际,使首钢的战略调整不断打开新局面。
再过几个月,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将全部停产,一座座燃烧的炉火都将熄灭,曾流淌出上亿吨铁水、钢水的高炉和转炉即将关闭,铸就了共和国脊梁的功勋高炉也将结束它的使命。北京厂区还有2万名职工面临新的选择和发展,企业也面临着老厂区改造、新产业开发等一系列的艰巨任务。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创造出首钢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人为本,体现在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上。
首钢的搬迁调整是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搬迁并不是简单地迁出北京,而是要在曹妃甸建设当今一流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钢,广二成为科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基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曹妃甸时强调,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一定要把职工安置好”。现在一座具有21世纪新水平的钢铁厂已经在曹妃甸拔地而起。如果说搬迁调整使首钢获得了新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那么搬迁也为首钢职工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正是因为有了新钢厂的建设,首钢人的事业和理想才有了新的希望,得到了新的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在对职工的关心、理解和尊重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对首钢而言,就是要在搬迁调整中关心职工、理解职工,确保妥善安排每一名职工。
2010年6月28日,首钢中厚板轧钢厂正式停产,标志着2010年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工作开始启动。
中厚板厂停产前,厂领导班子把全厂393名职工的照片排列在一起,不分职务、不分岗位,预示着393颗心凝聚在一起,托起首钢中板厂明天的太阳。他们为职工编发了专题纪念彩报,制作了有浓郁文化内涵的纪念品,还为每一名职工拍摄工作纪念照,并烫印在杯子上作为永久留念。为了方便和鼓励职工学习,厂党委为分流到新基地的每名职工购置了拉杆箱、手提袋、学习文具等。
中板厂不仅仅通过人文关怀温暖职工、鼓励职工,在职工安置时,更是尊重职工意愿,坚持有情操作。有一对夫妇,丈夫已经支援了新基地,妻子本可以留在北京安置,可她坚持要支援新基地。厂党委考虑她已怀孕七个月,没有立即同意她的请求,而是为她在新基地预留了岗位,等孩子出生后再过去,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对新的岗位,中板厂允许职工先体验、试着干,如果职工不满意,可以再次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需求。同时,中板厂向职工承诺:不放弃每一名职工,会千方百计为职工谋求各种出路。
从2005年到2010年,首钢压产搬迁中,共需分流安置6.47万人。对此,我们始终坚持有情操作、动态管理,按照“骨干有岗位、职工有渠道、分流有政策、安置有秩序”的要求,确保每一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我们采取“六对六清”的办法,即通过“核对数字、核对岗位、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素质、核对地址”,做到“岗位工作清、人员对象清、思想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支援意向清、分流时间清”,详细制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按照压产时间进度,已妥善安置四万多人,做到了思想稳定、队伍稳定、生产稳定。
以人为本,体现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焊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全国劳模,她叫刘宏。她是首钢成千上万名职工中一名普普通通的电焊工人。焊工,在工业企业里很常见,是个技术工种,因为工作性质特殊,一般都由男职工来干。女职工干焊工,要克服比男职工更多的困难,可性格温和的刘宏,一操起焊枪就透出一股豪气。她的焊接水平,不仅在首钢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在高手林立的全国焊工比武大赛上也是笑傲群雄。2009年明,刘宏被推荐参加了“2009劳动榜样——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比赛先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拔,最终只有6名选手进入央视焊工电视大赛。凭着过硬的技术,刘宏成为唯一进入决赛的女焊工。总决赛的题目是电灯泡上切钢丝,要求选手用气焊割断捆绑在灯泡表面上直径1毫米的钢丝,而且点亮的灯泡不能受损熄灭,难度可想而知。刘宏以高超的技术荣获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奖。按照首钢健全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她与另两名职工共同荣获了“首钢总公司级技能操作专家”称号,每人获得一次性奖励3万元,并且每月享受工资津贴3000元。
刘宏的成才不是偶然的,它是首钢尊重职工、激励职工、为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和舞台的具体体现。伴随着一业多地建设的宏伟事业,首钢不断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条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成长的“绿色通道”。三支人才队伍绿色通道大大促进了企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批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技艺出色的知识型职工。
以人为本,体现在新首钢大家庭的和谐文化氛围上。
过去,一提起首钢,大家自然会想到首都北京。但随着首钢搬迁调整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联合重组,首钢的钢铁业区域布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祖国西部边陲有首钢伊犁钢广=在贵州六盘水有首钢水钢,在贵州贵阳市有首钢贵钢,在山西长治有首钢长钢,在吉林省通化市有首钢通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创新创业、和谐共赢”、“激情创业、和谐发展”、“人和气顺、沟通高效”等文化融合的价值理念,并切实有效地付诸实际,使首钢的战略调整不断打开新局面。
再过几个月,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将全部停产,一座座燃烧的炉火都将熄灭,曾流淌出上亿吨铁水、钢水的高炉和转炉即将关闭,铸就了共和国脊梁的功勋高炉也将结束它的使命。北京厂区还有2万名职工面临新的选择和发展,企业也面临着老厂区改造、新产业开发等一系列的艰巨任务。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创造出首钢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