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本文从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评价原则 评价对策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知识的有益建构,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依据现代先进的教学评价理论,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内容,从评价的内容、形式、主体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
一、美国的教学评价改革运动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变革的启示
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兴起了另类评价改革。这场评价改革运动深刻地触及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变革,使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学校实践中得到了落实。
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这七种智力显然比以前的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匀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加德纳认为随着研究的法定程序可以增加和删减某些智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
3.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给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是必需的。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向社会、家长提供一些抽象的数字成绩,传统的知识本位理念重视知识的多少及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这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片面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淹没了学生的潜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新的评价观念也随之产生;衡量学生应从健全学生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对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在复杂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评价要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着眼,从概念、技能理解的过程和应用水平去衡量,充分保护孩子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
(二)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根本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更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不矛盾。
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信息技术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概念、理论等,它们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观察、测量、推理、预测、实验、信息处理等过程技能,以及调整、反思、探寻新方案等策略方法,它们是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能力。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知识是技能的载体,技能是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此外,信息技能也需要借助信息知识的载体发挥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信息技术问题。反之,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也需要信息技术能力。个体在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过程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既要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也要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两者缺一不可。
2.重过程才会有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体验、建构是无法跨跃的,是具有过程性的。没有过程的学习,就不会有学习的进步。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
另外,从辨证的角度上说过程和结果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过程也就无所谓结果,结果同时也是过程的最后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不管是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还是训练技能,其结果也一定是要有的。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之间重要的是能够达到顺畅自然。教学过程与结果要达到顺畅自然,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引入以及教学中期的各个活动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然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顺畅自然,教学的预期生成效果也能自然产生。
3.探究为主,传授为辅。探究与传授是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也不能排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传授式教学也非一无是处。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自律性和自省力。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探究和传授可以并存,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存在传授,两者并不矛盾。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者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在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主导。因此传统类型的教师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实现这种角色转变,造成一种“角色困惑”。他们不清楚该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进行,但结果常常是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其实学生主体并非学生中心,学生主体的主要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引导和启发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应用对策
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就需在评价内容、方法,主体等方面寻找创新点,用科学的评价来促进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完善,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全面素质人才。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从教学目标出发去制定、修改有关评价“作品”的“量表”,去检验自己的“作品”,看它是否真的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做到“评中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这是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评价量规:
这张表格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全面化的特点,既突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内容,又从内容安排、制作技术和学习协作方面全方位进行考量。同时,一改传统评价表格的积分制,而是用填涂五角星的方式,让评价也变得趣味化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是整个单元计划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对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内容的评价、学生个人参与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网站建设的历程。对网站建设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对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微观调控。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千姿百态,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传统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严重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意识。重视对动态的学习过程及学生进步的评价,就要尽量从单纯通过书面测查、考试检查学生的认知水平,转变为依据评价内容及学生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既可以用书面测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活动观察、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评价的方法:第一阶段:可通过观察访谈,第二阶段:批改作业,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第三阶段:测验考试、评定量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对优等生见解独到的,运用“标新式”评价,表扬他“有创意”;对中等生见解一般的运用“肯定式”评价,对学困生见解有误的,运用“移情式”评价,以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把学生的评价放在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1.观察: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对象的表现,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要做好这种观察,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即针对评价要求,围绕评价指标,设计好观察要点。观察要求评价者事先明确好观察对象,始终关注他们的表现,进行跟踪,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信息。
2.访谈:对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有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周围人的看法或者意见,这就可以使用访谈的方法。为使访谈达到预期目的,评价者应当明确访谈议题和想要搜集哪些信息,访谈前可拟定一个简要的访谈提纲,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改、调整自己的访谈提纲。
3.作业:作业往往是反映学生学习表现的窗口,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一步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质量。
4.学生成长记录袋:用做档案的方法做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评价。要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首先要设计好档案目录,包括: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各阶段的单元测验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趋势分析,学生各阶段学习表现的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以及其它值得记录在案的重大事项。
5.测验与考试:试题又分两种形式,其一、试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最好做到一一对应。这样可以通过测验反映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详细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改进和调整;其结果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对照为主,反映进步或退步的情况,而不应该多作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其二、试题要以能够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为主,通过测验可以分出学生的好、中、差。
6.评定量表:评定量表一般按照对象符合评价指标要求的程度分为若干等级,评价者把心目中对评价对象符合评价指标的程度,按高低归入某一级别,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量规的制定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完成,也可以在教师设计过程中提倡学生加人量规的制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人把握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的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评价要多元化,评价是多向的。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师生共评以及让家长参与评价、社会参与评价等。学生既是被评人,又是评价的小主人,学生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中。
1.生评:生评又分为自评和互评。自评是对自我的一个基本认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作品、表达观点,并反思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而且自评是互评乃至师评的必要前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有利于互帮互学、思维火花碰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也将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改进。
2.师评:教师从“唯一的评价者”转变为“主要的评价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然应当承担重要的作用,他应该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协调者,有时担任主持者。
3.家长评:家长作为评价者的新角色,将有利于具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强培养孩子信息素养的意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层次,有利于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演示文稿的评价量规,采用表格呈现形式。包括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的内容、准确性、设计布局、自我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每一方面又有具体的评价细则。比如:对内容、设计布局的评价又细化为几方面:(1)美学 (2)图形和图片(3)文本、颜色和背景(4)列表和表格(5)链接(6)音效和动画。具体如表所示: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品的展示,在展示中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尊重的做法。在这时,他们会感到兴奋、感到自豪,感到快乐,感到压力,会既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给其他同学分享,也品尝别人的收获;既能给其他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建议;既可以对别人质疑问难,也可以答他们的问题……在这热烈的气氛中,有谁不想认真学习?有谁不想在学习上大显身手?这学习的结果是多么使人感到快乐呀!
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学生应该接受各方面的评价,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有助于认清自己的不足,才更可能被社会所接受;也只有经常接受各方面的评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新一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变革,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技术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全面发展的看待学生,为此,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评价内容全面化、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上创新,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J].2002.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5][美]董奇·W James Popham著.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1(2).
[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广州市教研室,2003
[8]伍芳辉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开明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评价原则 评价对策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知识的有益建构,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依据现代先进的教学评价理论,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内容,从评价的内容、形式、主体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
一、美国的教学评价改革运动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变革的启示
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兴起了另类评价改革。这场评价改革运动深刻地触及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变革,使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学校实践中得到了落实。
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这七种智力显然比以前的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匀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加德纳认为随着研究的法定程序可以增加和删减某些智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
3.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给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是必需的。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向社会、家长提供一些抽象的数字成绩,传统的知识本位理念重视知识的多少及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这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片面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淹没了学生的潜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新的评价观念也随之产生;衡量学生应从健全学生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对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在复杂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评价要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着眼,从概念、技能理解的过程和应用水平去衡量,充分保护孩子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
(二)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根本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更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不矛盾。
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信息技术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概念、理论等,它们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观察、测量、推理、预测、实验、信息处理等过程技能,以及调整、反思、探寻新方案等策略方法,它们是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能力。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知识是技能的载体,技能是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此外,信息技能也需要借助信息知识的载体发挥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信息技术问题。反之,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也需要信息技术能力。个体在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过程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既要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也要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两者缺一不可。
2.重过程才会有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体验、建构是无法跨跃的,是具有过程性的。没有过程的学习,就不会有学习的进步。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
另外,从辨证的角度上说过程和结果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过程也就无所谓结果,结果同时也是过程的最后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不管是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还是训练技能,其结果也一定是要有的。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之间重要的是能够达到顺畅自然。教学过程与结果要达到顺畅自然,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引入以及教学中期的各个活动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然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顺畅自然,教学的预期生成效果也能自然产生。
3.探究为主,传授为辅。探究与传授是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也不能排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传授式教学也非一无是处。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自律性和自省力。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探究和传授可以并存,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存在传授,两者并不矛盾。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者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在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主导。因此传统类型的教师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实现这种角色转变,造成一种“角色困惑”。他们不清楚该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进行,但结果常常是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其实学生主体并非学生中心,学生主体的主要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引导和启发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应用对策
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就需在评价内容、方法,主体等方面寻找创新点,用科学的评价来促进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完善,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全面素质人才。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从教学目标出发去制定、修改有关评价“作品”的“量表”,去检验自己的“作品”,看它是否真的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做到“评中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这是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评价量规:
这张表格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全面化的特点,既突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内容,又从内容安排、制作技术和学习协作方面全方位进行考量。同时,一改传统评价表格的积分制,而是用填涂五角星的方式,让评价也变得趣味化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是整个单元计划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对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内容的评价、学生个人参与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网站建设的历程。对网站建设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对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微观调控。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千姿百态,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传统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严重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意识。重视对动态的学习过程及学生进步的评价,就要尽量从单纯通过书面测查、考试检查学生的认知水平,转变为依据评价内容及学生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既可以用书面测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活动观察、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评价的方法:第一阶段:可通过观察访谈,第二阶段:批改作业,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第三阶段:测验考试、评定量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对优等生见解独到的,运用“标新式”评价,表扬他“有创意”;对中等生见解一般的运用“肯定式”评价,对学困生见解有误的,运用“移情式”评价,以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把学生的评价放在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1.观察: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对象的表现,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要做好这种观察,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即针对评价要求,围绕评价指标,设计好观察要点。观察要求评价者事先明确好观察对象,始终关注他们的表现,进行跟踪,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信息。
2.访谈:对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有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周围人的看法或者意见,这就可以使用访谈的方法。为使访谈达到预期目的,评价者应当明确访谈议题和想要搜集哪些信息,访谈前可拟定一个简要的访谈提纲,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改、调整自己的访谈提纲。
3.作业:作业往往是反映学生学习表现的窗口,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一步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质量。
4.学生成长记录袋:用做档案的方法做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评价。要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首先要设计好档案目录,包括: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各阶段的单元测验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趋势分析,学生各阶段学习表现的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以及其它值得记录在案的重大事项。
5.测验与考试:试题又分两种形式,其一、试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最好做到一一对应。这样可以通过测验反映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详细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改进和调整;其结果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对照为主,反映进步或退步的情况,而不应该多作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其二、试题要以能够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为主,通过测验可以分出学生的好、中、差。
6.评定量表:评定量表一般按照对象符合评价指标要求的程度分为若干等级,评价者把心目中对评价对象符合评价指标的程度,按高低归入某一级别,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量规的制定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完成,也可以在教师设计过程中提倡学生加人量规的制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人把握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的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评价要多元化,评价是多向的。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师生共评以及让家长参与评价、社会参与评价等。学生既是被评人,又是评价的小主人,学生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中。
1.生评:生评又分为自评和互评。自评是对自我的一个基本认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作品、表达观点,并反思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而且自评是互评乃至师评的必要前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有利于互帮互学、思维火花碰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也将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改进。
2.师评:教师从“唯一的评价者”转变为“主要的评价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然应当承担重要的作用,他应该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协调者,有时担任主持者。
3.家长评:家长作为评价者的新角色,将有利于具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强培养孩子信息素养的意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层次,有利于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演示文稿的评价量规,采用表格呈现形式。包括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的内容、准确性、设计布局、自我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每一方面又有具体的评价细则。比如:对内容、设计布局的评价又细化为几方面:(1)美学 (2)图形和图片(3)文本、颜色和背景(4)列表和表格(5)链接(6)音效和动画。具体如表所示: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品的展示,在展示中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尊重的做法。在这时,他们会感到兴奋、感到自豪,感到快乐,感到压力,会既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给其他同学分享,也品尝别人的收获;既能给其他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建议;既可以对别人质疑问难,也可以答他们的问题……在这热烈的气氛中,有谁不想认真学习?有谁不想在学习上大显身手?这学习的结果是多么使人感到快乐呀!
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学生应该接受各方面的评价,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有助于认清自己的不足,才更可能被社会所接受;也只有经常接受各方面的评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新一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变革,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技术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全面发展的看待学生,为此,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评价内容全面化、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上创新,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J].2002.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5][美]董奇·W James Popham著.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1(2).
[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广州市教研室,2003
[8]伍芳辉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