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果,班主任工作应围绕什么样的理念或主题来开展?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从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国家宏伟目标出发,提出了启迪每一位学生去发掘、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是班主任工作贯穿始终的主题以及用“发现学生”来实现管理学生这一新视角。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学生发展 创新型国家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目前高校中非常重要的基层学生工作。说它重要,是因为这项工作对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规划好新的学习进程、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及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等等,确实起到了不容置疑的效果。但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看,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无论从理念上、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有必要更新认识,探索和创新。
我是2005年下半年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兼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按照传统的班主任工作职责、原则和方法,班主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诸如思想教育、学习指导、生活管理以及提高自理能力、是非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但几年下来,我总感觉到相对于国家的需要而言工作中总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或者说“主题”的缺乏感,即班主任究竟应该围绕什么样的理念或主题来开展工作。
范良藻先生在他写的“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1]一文中指出,中国“只要有一万名善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科学家,三万名善于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的工程师,再加上十万名几乎‘无所不能’的能工巧匠,中国就将世界无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一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2]我很赞成范先生的观点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提法。高职毕业生工作后职场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是科学家?工程师?能工巧匠?我认为,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主要为国家培养无所不能的能工巧匠。基于这一定位认识,班主任如果能结合学生未来的这一职场定位来展开班主任工作,可能会更贴近国家未来、对学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从理念上讲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应该从“能工巧匠”出发,把方向和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去发掘、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上来。
问题是,如何实践这一理念?或者说,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我认为:
(1)班主任应由“管理学生”为主转变为“发现学生”为主,通过“发现”来实现科学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主动与各门课程授课老师配合,通过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去发现学生的特长、优势和创造性闪光点。“管理学生”为主,通常更多地体现出教师是主体;而“发现学生”为主通常更多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例如,有的学生并不太喜欢规规矩矩坐下来听课,而是喜欢一个人搞实践性活动,动脑筋。这时,采用传统管理办法,就会多少带些强制性,效果未必好。而如果从“发现”出发,就会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也会发现教师自身的不足。我的做法是,发现一个闪光点,就抓住机遇去启迪学生,也反思教师自身。
(2)班主任应善于把学生的个性表现同创造性潜力的发掘和发展结合起来做工作。例如,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成绩并不太好,却喜欢“自作主张”,喜欢“别出心裁”,喜欢“标新立异”。因为兴趣是创新的源泉,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它看成是发现学生创造性潜力的机遇去做工作,去正确引导、启迪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有优势、有特长、有闪光点,并把这种优势、特长、闪光点用于知识创新、实践创新和工作创新上。
(3)班主任应善于通过各种实践性环节及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成才观和体验“熟能生巧”的哲理。例如,通过科技活动或深入到社会第一线,向社会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使学生在有知识的基础上检验和提升自己,取得一定的经验,并使学生明白“能工巧匠”不是天生的,而是出自于实践,出自于勤奋。
(4)班主任应该树立与培养创新人才——能工巧匠,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评价观。学生成绩好,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更不等于就是创新人才。如果只重视知识或只重视实践经验却不会与国家的需要同步,不会在认识世界中去创造性地思维、创新,去改造世界,那应该算是老师的教育上的失败。所以,班主任应该改变过去不合乎时宜的人才评价观。例如,从过去只关注几个“得意门生”转移到启迪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上来,从只关注学习成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从只关注“听话”转移到关注创造性思维上来,等等。
(5)班主任应该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方向性的就业指导。通过以上努力,还将会发现班主任其实已成为学生最能信任的就业“指导者”。学生毕业后究竟能做什么?我认为只有两个人最清楚:班主任和学生自己。班主任几年的“跟踪”、“发现”实践和学生自己才能的发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门当户对”地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少走弯路。我想,这也是每一位班主任所希望看到的。
总之,自己的初步实践表明,同传统的把学生“管理”得规规矩矩的管理理念相比,用“发现学生”的理念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具有更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性和激励性。我想,事在人为,贵在实践,重在创新。虽然,我所带的班获得过学校的“优良班风班”,自己也获得过学校“优秀班主任”,但路还很长,认识和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良藻.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科学时报[N]2006.12.28.A2版
[2]李淑文.创新思维方法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学生发展 创新型国家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目前高校中非常重要的基层学生工作。说它重要,是因为这项工作对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规划好新的学习进程、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及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等等,确实起到了不容置疑的效果。但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看,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无论从理念上、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有必要更新认识,探索和创新。
我是2005年下半年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兼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按照传统的班主任工作职责、原则和方法,班主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诸如思想教育、学习指导、生活管理以及提高自理能力、是非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但几年下来,我总感觉到相对于国家的需要而言工作中总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或者说“主题”的缺乏感,即班主任究竟应该围绕什么样的理念或主题来开展工作。
范良藻先生在他写的“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1]一文中指出,中国“只要有一万名善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科学家,三万名善于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的工程师,再加上十万名几乎‘无所不能’的能工巧匠,中国就将世界无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一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2]我很赞成范先生的观点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提法。高职毕业生工作后职场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是科学家?工程师?能工巧匠?我认为,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主要为国家培养无所不能的能工巧匠。基于这一定位认识,班主任如果能结合学生未来的这一职场定位来展开班主任工作,可能会更贴近国家未来、对学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从理念上讲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应该从“能工巧匠”出发,把方向和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去发掘、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上来。
问题是,如何实践这一理念?或者说,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我认为:
(1)班主任应由“管理学生”为主转变为“发现学生”为主,通过“发现”来实现科学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主动与各门课程授课老师配合,通过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去发现学生的特长、优势和创造性闪光点。“管理学生”为主,通常更多地体现出教师是主体;而“发现学生”为主通常更多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例如,有的学生并不太喜欢规规矩矩坐下来听课,而是喜欢一个人搞实践性活动,动脑筋。这时,采用传统管理办法,就会多少带些强制性,效果未必好。而如果从“发现”出发,就会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也会发现教师自身的不足。我的做法是,发现一个闪光点,就抓住机遇去启迪学生,也反思教师自身。
(2)班主任应善于把学生的个性表现同创造性潜力的发掘和发展结合起来做工作。例如,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成绩并不太好,却喜欢“自作主张”,喜欢“别出心裁”,喜欢“标新立异”。因为兴趣是创新的源泉,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它看成是发现学生创造性潜力的机遇去做工作,去正确引导、启迪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有优势、有特长、有闪光点,并把这种优势、特长、闪光点用于知识创新、实践创新和工作创新上。
(3)班主任应善于通过各种实践性环节及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成才观和体验“熟能生巧”的哲理。例如,通过科技活动或深入到社会第一线,向社会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使学生在有知识的基础上检验和提升自己,取得一定的经验,并使学生明白“能工巧匠”不是天生的,而是出自于实践,出自于勤奋。
(4)班主任应该树立与培养创新人才——能工巧匠,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评价观。学生成绩好,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更不等于就是创新人才。如果只重视知识或只重视实践经验却不会与国家的需要同步,不会在认识世界中去创造性地思维、创新,去改造世界,那应该算是老师的教育上的失败。所以,班主任应该改变过去不合乎时宜的人才评价观。例如,从过去只关注几个“得意门生”转移到启迪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上来,从只关注学习成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从只关注“听话”转移到关注创造性思维上来,等等。
(5)班主任应该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方向性的就业指导。通过以上努力,还将会发现班主任其实已成为学生最能信任的就业“指导者”。学生毕业后究竟能做什么?我认为只有两个人最清楚:班主任和学生自己。班主任几年的“跟踪”、“发现”实践和学生自己才能的发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门当户对”地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少走弯路。我想,这也是每一位班主任所希望看到的。
总之,自己的初步实践表明,同传统的把学生“管理”得规规矩矩的管理理念相比,用“发现学生”的理念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具有更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性和激励性。我想,事在人为,贵在实践,重在创新。虽然,我所带的班获得过学校的“优良班风班”,自己也获得过学校“优秀班主任”,但路还很长,认识和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良藻.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科学时报[N]2006.12.28.A2版
[2]李淑文.创新思维方法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