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筷子(古人称为箸)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现,比匙(古人称为匕)略晚,合称为“匕箸”。
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主要有两次契机。
一是春秋时人们尚未掌握干饭的做法,主食基本是粥,甲骨文中就没有“饭”这个字,却有“粥”,在粥中加入蔬菜和肉,由此形成羹。羹在古人饮食中非常重要,马王堆出土的食谱中,羹达20多种。在汉代以前,匙没有勺,基本呈刀形,主要用来切割肉类,遇到羹便无用武之地。当时也可以用手拿食物吃,但羹太烫,不便操作,只能用筷子夹取,这使筷子的通用性压倒了匙。
二是炒菜的普及,让匙的作用进一步下降,炒菜前肉类已经被切碎,不需要再用匙,所以匙后来不再有刃,反而增加了勺体,成为喝汤的专用工具了。炒法春秋已出现,但汉代反而没有炒这个字了,魏晋时它又冒了出来,炒菜是后来中餐最主要的处理食物方式,这让筷子成了不可或缺之物。
筷子原本叫“箸”,明代大运河沟通南北,船民最怕船“住”,否则就将折本,所以改称筷子,意思是能让船越开越快,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通用的说法。
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家,生活的细节皆需讲礼。汉代以前,左手持筷子被认为是极不礼貌,汉代尚左,画像砖上,反而是人人左手持筷,但后代规矩又有所改变。
老北京是天子脚下,人文荟萃,礼仪文化积累深厚,在筷子使用上堪称规矩森严。比如餐前筷子要码放在碗的右侧,用餐后要竖向码在碗中间,在用筷方面有8大忌。
即:长短不齐,把筷子随便放在桌子上,这代表着死亡;仙人指路,用筷子直接指人,有骂人的意思;击碗敲盘,这是骂厨师菜做得不好;刀光剑影,用筷子碰触别人的筷子;执箸巡城,筷子在不同的菜盘中翻来翻去;泪箸遗珠,就是夹菜时汤汁落到其他菜中,这是严重失礼;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犹如给逝者上香;落地惊神,筷子掉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这些禁忌的产生,与合餐制产生息息相关,中国人在唐代以前多是分餐制,因为当时没有桌椅,人们只能席地而坐,餐几离地不过15厘米,所以那时人用的筷子比今天长,自顾自尚且不暇。唐代有了桌子,吃饭成了集体行为,再不重规矩,别人实在受不了。
(据《北京晨报》)
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主要有两次契机。
一是春秋时人们尚未掌握干饭的做法,主食基本是粥,甲骨文中就没有“饭”这个字,却有“粥”,在粥中加入蔬菜和肉,由此形成羹。羹在古人饮食中非常重要,马王堆出土的食谱中,羹达20多种。在汉代以前,匙没有勺,基本呈刀形,主要用来切割肉类,遇到羹便无用武之地。当时也可以用手拿食物吃,但羹太烫,不便操作,只能用筷子夹取,这使筷子的通用性压倒了匙。
二是炒菜的普及,让匙的作用进一步下降,炒菜前肉类已经被切碎,不需要再用匙,所以匙后来不再有刃,反而增加了勺体,成为喝汤的专用工具了。炒法春秋已出现,但汉代反而没有炒这个字了,魏晋时它又冒了出来,炒菜是后来中餐最主要的处理食物方式,这让筷子成了不可或缺之物。
筷子原本叫“箸”,明代大运河沟通南北,船民最怕船“住”,否则就将折本,所以改称筷子,意思是能让船越开越快,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通用的说法。
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家,生活的细节皆需讲礼。汉代以前,左手持筷子被认为是极不礼貌,汉代尚左,画像砖上,反而是人人左手持筷,但后代规矩又有所改变。
老北京是天子脚下,人文荟萃,礼仪文化积累深厚,在筷子使用上堪称规矩森严。比如餐前筷子要码放在碗的右侧,用餐后要竖向码在碗中间,在用筷方面有8大忌。
即:长短不齐,把筷子随便放在桌子上,这代表着死亡;仙人指路,用筷子直接指人,有骂人的意思;击碗敲盘,这是骂厨师菜做得不好;刀光剑影,用筷子碰触别人的筷子;执箸巡城,筷子在不同的菜盘中翻来翻去;泪箸遗珠,就是夹菜时汤汁落到其他菜中,这是严重失礼;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犹如给逝者上香;落地惊神,筷子掉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这些禁忌的产生,与合餐制产生息息相关,中国人在唐代以前多是分餐制,因为当时没有桌椅,人们只能席地而坐,餐几离地不过15厘米,所以那时人用的筷子比今天长,自顾自尚且不暇。唐代有了桌子,吃饭成了集体行为,再不重规矩,别人实在受不了。
(据《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