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理论来探析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96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碧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在读 ,杭州师范大学;
  李益明,法学硕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助理检察员。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综合复杂的,它受到行为、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影响。而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来探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青少年;犯罪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由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做弗洛伊德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表层)、前意识(中层)和潜意识(深层次)三个层次所构成。意识(conscious)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心理的表面层次,可直接引起人们的行为;前意识(preconscious)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而潜意识(unconscious)大量原始冲动、本能欲望以及童年期的经验所构成,是人们活动的内驱力。
  晚期,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中提出了人格结构说,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id)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它是最原始、本能的东西,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完全受“快乐原则”所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自我(ego)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它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做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0超我(superego)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次,它代表着人类生活和道德标准的高级方向。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所构成,遵循着“至善原则”。
  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童年的经验。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某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依次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和青春期(12-20岁)。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经验决定了他长大后形成哪一种人格。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受阻,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障碍。
   (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来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两种。他认为早期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可以合为生的本能,而死亡本能则代表着人类生命中潜伏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的驱力。死的本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能量向外投放,表现为破坏性、攻击性、侵略性等形式(如战争);二是其能量向内投放,具体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杀等形式。
  
  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来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一)人格与青少年犯罪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完全受“快乐原则”支配,但由于受到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和“至善原则”超我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会去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按照发展心理学中比较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至24、25岁)的统称。其中,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又称合称为“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未成年期”等”[1]。由此可见,青少年中的绝大部分人还处于“未成年期”。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在青少年的人格结构中占据着很重要的成分,其结果往往导致“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比例的失调,由于“超我”中的“良心”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得不到“超我”的控制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青少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良风气的灌输,很容易在“快乐原则”支配下去观看黄色、淫秽的电影、书刊、报纸等、甚至实施抢劫、强奸等恶性行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人的个性是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这个人的个性就不正常;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他就可能会不惜犯法去满足本我的要求;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这个人就会精神焦虑,并出现行为失范。”[2]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阶段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是处于12到20岁年龄的阶段,因而青少年绝大数都处于青春期。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他们认为,青春期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到了青春期,很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类似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阶段,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同时也是遇到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在与父母、教师、同学等的相处过程中,如果矛盾日益剧增而不及时加以调节和处理,青少年就会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通过采用歪曲的、违法的手段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仇恨。有的青少年由于自我防卫机制采用不当(如过度的压抑自己),则会导致病态心理的出现,从而也做出犯罪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性犯罪日益增多,危害不少,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据2000年6月北京少年犯管教所和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的调查,其中犯抢劫罪139人,占52%;犯强奸罪51人,占19.1%;犯卖淫罪41人,占15.4%。犯强奸罪、卖淫罪仅次于抢劫罪,位居第二、第三位。北京门头沟区法院1999年受理的1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4件系性犯罪案件,占40%。可见,目前性犯罪已趋向低龄化,正向青春期少年扩展。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犯罪具有它独特的阶段性。
   (三)本能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弗洛伊德在其本能学说中就指出,在人的深层心理中存在着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主要是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两部分。其中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性的欲望和生存的倾向;死的本能包括杀伤、虐待及破坏的动力,主要是破坏和攻击倾向。如果人的这两种本能相互调和,保持相对平衡,那么人就会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与价值的正常行为,否则,人的行为就会失常。可见,青少年若过多接触暴力文化,而又得不到正常的心理教育,其心理深层的攻击和破坏欲望就会膨胀,乃至外化为暴力行为。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据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人与生惧来的本能,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着。
  
  三、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简评
  
  弗洛伊德揭示了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无意识犯罪动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青少年犯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它能够在司法实践中解释一些看似无法解释的案件,为犯罪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思路,对后续的研究具有一些启发,这不仅可以对刑事侦察、审判等司法案件活动有帮助,而且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矫正、预防也有重要的价值。用精神分析理论观点来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可以揭示犯罪行为的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不应否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夸大生物本能的作用,尤其是性本能的作用,从而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影响。
  
  注释:
  [1]犯罪心理学/刘邦惠主编,P148.—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汪天德、汪颖琪.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外国青少年研究.2004年5月.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作家罗曼·加里曾两度荣膺龚古尔文学奖。《大亲热》是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孤独迷茫,将一条蟒蛇(名为“大亲热”)视为理想的生活伴侣,最后主人公精神错乱,混淆了人与蛇之间的界限。作者通过人与动物的逐步同化展现现代文明的无力感,呼吁用爱与存在对抗荒诞,对抗孤独,颠覆一成不变的身份。  关键词:蛇,孤独,爱,大亲热  1974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Romain
期刊
“再小的事情都逃不过上帝的眼睛,他能够数出每个人头上有多少发丝……”  这句话可能出自《旧约圣经》,也可能出自《古兰经》,甚至可能是一句中国谚语。不管怎样,这是一句古语,我们懂得它曾经感动了许多淳朴的心灵。  1969年1月,在苏黎世的重罪法庭上,上帝成了被告的证人。他当然没有到场。必须说明的是,本案涉及一个被控谋杀罪的神甫和一个被指为同谋的修女,他们一起杀了魔鬼……  上帝自然没有接受任何传唤,
期刊
作者简介:周莹,贵州大学2005级研究生。     摘 要: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私法领域里的“帝王条款”,而税法作为公法领域里的重要部门法,能否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则是税法学界广泛讨论的课题。本文旨在于对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适用进行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诚实信用;适用;税法    一、导言    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不欺不诈;在缔
期刊
作者简介:  王碧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在读 ,杭州师范大学;  李益明,法学硕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助理检察员。    摘 要:犯罪是社会病态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似乎与犯罪没有关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犯罪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作为犯罪主体他们不容忽视。在国内,多数研究者主要从老年人犯罪的社会机制进行研究,尤其缺乏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老年人犯罪的原因。对此,本
期刊
作者简介:孟祥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6级法理学研究生 。    摘 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一。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政府的建设对法治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运作的基础。本文试从分析和谐社会要求的法治政府的特征入手,分析如何构建法治政府,以实现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治政府
期刊
江全根,江西省铅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吴占斌,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检察院侦监科干部。    摘 要: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近年来,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侵财和侵害人身权利为主的多发性犯罪呈迅猛增长之势,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大局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几类多发
期刊
作者简介:郝燕,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6级法理学专业。    苏力教授在其《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通过研究一起私了案件来论述其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关系的论点,这一案件在书中表述如下:  一位男青年甲爱上了另一个村子的女青年乙。一天,男方邀女方约会,女方接受了。在约会期间,男方要求发生性关系,女方拒绝了,但男方以强力奸污了女方。回家后,女方哭诉了经过,其父母向当地派出所报告了
期刊
作者简介:石玉,东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读研究生;  毛赛楠,东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保险法中的如实告知义务是投保人的重要的法定义务之一,该义务的履行直接关系到保险合同最终的赔付。然而,在保险法中对该义务的规定却过于粗糙笼统,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在实践中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多样性与复杂化,本文仅立足于如实告知义务的立法基础、立法目的,结合具体案例,浅析该义务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李国波,中共广东省揭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法学讲师、复旦大学06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民商法、诉讼法。    摘 要:  《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将承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和附加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要求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保险及附加第三者责任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目前理论界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意见不一。区分
期刊
作者简介:  梁晓华,苏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赵中华,苏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计划生育准生证是我国各地为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而采用的一个管制手段,但在长期的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准生证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准生证的性质不明、准生证施行程序严重不规范以及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能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