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四川省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棚花村为例,以灾后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重建为主线,分析了科技对灾区“三生”发展所起作用。
[关键词] 科技;灾后重建;三生两创新
“5.12”特大地震过去两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从废墟中崛起,展现出无限生机。在重建中,科技彰显出其特有的支撑力量,为重建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和受灾情况
1.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
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全村幅员面积4.8km2,距离遵道镇3km,距离绵竹市城区10km,距离德阳市47km,距离成都市城区100km。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观光带、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川省生态村、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绵竹市“三级联创”先进党支部,并列为绵竹年画长廊。村内经济主要以乡村旅游、经果林、林业、种养殖业为主。
2.受灾情况
“5.12”特大地震中,棚花村遇难人数40人,受伤人数80 人,99%以上房屋倒塌,共计5172间,114315m2(其中,村委会房屋36 间,面积1431m2)。损毁U型沟渠1.5公里,道路4km,粮食损失67124kg。全村农家乐全部垮塌,旅游业损失1600万元,全村共计损失5360万元。
二、对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的方案设计
灾害发生后,省科技厅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对绵竹灾区进行深入调研,经过反复比较认为,棚花村的历史地位、受灾现状以及对重建后远景的预期都十分适合开展灾后新农村科技试点,并能够彰显科技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很快,省科技厅将该村确定为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设计出重建主要内容为生活重建、生产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方案,通过向此三方面注入科技元素,达到依靠科技推动灾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棚花村灾后重建新农村思路:以恢复重建新农村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两创新)为动力,围绕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通过部省、市、县(市)联动、产学研结合,示范先进实用技术,打造成果转化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家园和构建现代农业,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地震灾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科技在试点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重点研究使用科技手段、集成先进成熟技术以支撑重建工作。围绕“三生”建设,按“AAAA”级景区标准,规划生态旅游、居民聚集点、道路建设、产业布局,做好棚花村重建整体规划。该规划与各方(特别是重建对口帮扶单位)反复磋商后公示,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试点村建设中聚集科技项目18项,涉及9个领域,100余位专家、技术人员共组成了7个课题组在棚花村开展工作。
1.“三生”建设的关系把握
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对于灾区群众都很重要。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广大灾区群众都住在彩条布和稻草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情况下,只有加速建设新住房才能稳定民心,群众才有心思开展生产;发展生产是灾区群众自己动手,恢复元气,完成积累,走向富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看到希望,提升信心,顽强向前的问题,关系到灾区重建任务完成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发展生产;生态破坏,特别是地震造成的地理性状改变,如山体滑坡等造成的植被破坏,这些生态破坏要得到恢复,必定是一个漫长过程,只能逐步实施。因此从关注民生出发,通过科学分析,重建工作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优先保障生活;加紧发展生产,逐步恢复生态。
2.“三生”建设与技术创新
(1)生活重建方面:在灾区群众生活重建方面,重点关注住房重建和庭院环境建设。一是住房建设。四川农业大学根据再造棚花村年画村的设想,筛选本校房屋重建设计图纸120套,借鉴科技部提供的灾后重建图纸140套,供村民挑选,村民按规划修建住房,技术人员和遵道镇政府相关人员一起,为村民住房重建划线,修建中指导监督,按抗烈度为8°的标准修建。积极鼓励农户采用钢丝网内嵌聚氨酯泡沫的新型墙体材料、经防火处理的木质墙体材料,并对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农户给予补贴。积极协调基础建设部门,尽快按规划修建道路等设施,保证村民生活重建顺利快速进行。对完成永久性住房建设的,设计部门尽快拿出庭院环境建设小规划,逐户设计,逐户实施,做到道路通户,年画上墙,花草掩映,环境优美。
(2)生产重建方面:此方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有产业恢复,另一部分是新产业规划。在具体实施中,科技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高起点,上档次,可持续”是重建的主题。
棚花村震前已形成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梨产业,在恢复时,采用农家乐统一布局,建设图纸统一提供,供业主筛选,形成了以棚花村四组为核心,沿村道排开的农家乐群,现已聚集人气,生意红火;采用高位嫁接市场紧俏的梨新品种,建设“V字型高产高效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30亩,同时利用现场会、培训班等加大对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在大面积运作上,坚持技术员长期驻扎,协会牵头,统一进行果园管理措施,同时做好检查指导,果农从被动接受技术,变为主动使用技术,仅用2个多月时间,杜绝了以往大面积梨树秋花现象,果农的梨果收入增加了30%以上。
在培育新型产业方面,科技部门召集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獭兔产业、蔬菜产业和特色养殖棘腹蛙产业,其中猕猴桃和獭兔产业是重点。蔬菜产业见效快,对灾区群众增强信心能够起到良好作用;棘腹蛙产业配套农家乐产业,考虑后期发展特色餐饮业。2009年2月,近100亩冬季蔬菜获得丰收,灾区群众得到了地震之后的第一笔自己创造的收入,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发展猕猴桃产业和獭兔产业,采用果——草——兔——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猕猴桃建园,园内种草,草收获后加工成饲料喂养獭兔,獭兔粪便入沼气池,沼渣沼液回施猕猴桃园,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污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两年时间500余亩猕猴桃基地已经形成,獭兔养殖户达20户,2009年出栏4.2万只优质獭兔,增加收入300万元,生产重建初见成效。
(3)生态重建方面:一是按“AAAA”级标准做好生态旅游规划,逐步打造棚花村生态旅游景区。二是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海拔2300m以上人迹罕至的高山、亚高山、陡峭山区(坡度≥45°)、大面积崩塌形成的裸岩区域、岩石堆积区等不具备人工恢复条件地区,采取封禁保护,树立固定封禁碑(牌),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演替实现植被恢复。在海拔700~2300m的山区、沿山区采用植苗、点撒播等人工促进恢复方式进行封山育林。在部分海拔700m~1500m的山区沿山区,地势平缓,交通条件良好,土层深厚的震毁林地、因地震荒弃农耕地、搬迁后的宅基地、荒山荒坡等地段以人工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进行植被恢复。
3.“三生”建设与机制创新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必须依靠科技人员的踏实工作,必须把技术尽可能完整地传到群众手中,因此在机制上必须做好设计,通过利益纽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专合组织把农户有效聚集在一起。
(1)充分发挥专家大院在重建中的作用:德阳市的专家大院建设颇具特色,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专家大院(民办非企业机构)的首席专家是专合组织(协会)的副理事长,也是相关公司的股东,且三个单位各有侧重点。专家大院重点从事创新和技术服务;专合组织(协会)重点做好农民的组织工作,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学习的代言人;企业作为龙头公司,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在灾后重建试点建设中,德阳市的相关专家大院在棚花村都建立了工作站,按照上述“三位一体”的运作,建立起了长效机制,确保即使在试点结束后,科技人员仍然会活跃在棚花村的大地上。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在试点工作中,先后引导成立了棚发蔬菜协会、獭兔养殖协会,恢复了棚花果树协会的运转,使农民在协会的领导下,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技能,不断地加速新农村重建进度。
(3)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在试点村建设中,采用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的方法,确立永久性住房建设示范户5户,农家乐示范户5户,对有援建基础的棚花村4组率先启动住房重建。生产重建中,蔬菜、獭兔、棘腹蛙等项目都采这种方法,蔬菜协会建立了10亩高产示范田,帮助菜农学习技术;獭兔协会确定5户示范户,让有积极性农户先行发展,迅速带动了灾后重建科技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棚花村的地震灾后新农村重建科技试点村工作得到了国、省领导的关心,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长蒋巨峰、副省长魏宏等国、省领导先后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对棚花村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震灾区许多地方的同志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省科技厅正准备对棚花村的试点工作进行验收。
参考文献
[1]蔡彦明等,灾后重建讲科学环境保护助农业[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4)
[2]廖洪流,赵 敏.低碳理念下的德阳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和水国际研讨会参会论文集
[3]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建设方案,四川省科技厅
[关键词] 科技;灾后重建;三生两创新
“5.12”特大地震过去两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从废墟中崛起,展现出无限生机。在重建中,科技彰显出其特有的支撑力量,为重建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和受灾情况
1.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
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全村幅员面积4.8km2,距离遵道镇3km,距离绵竹市城区10km,距离德阳市47km,距离成都市城区100km。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观光带、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川省生态村、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绵竹市“三级联创”先进党支部,并列为绵竹年画长廊。村内经济主要以乡村旅游、经果林、林业、种养殖业为主。
2.受灾情况
“5.12”特大地震中,棚花村遇难人数40人,受伤人数80 人,99%以上房屋倒塌,共计5172间,114315m2(其中,村委会房屋36 间,面积1431m2)。损毁U型沟渠1.5公里,道路4km,粮食损失67124kg。全村农家乐全部垮塌,旅游业损失1600万元,全村共计损失5360万元。
二、对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的方案设计
灾害发生后,省科技厅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对绵竹灾区进行深入调研,经过反复比较认为,棚花村的历史地位、受灾现状以及对重建后远景的预期都十分适合开展灾后新农村科技试点,并能够彰显科技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很快,省科技厅将该村确定为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设计出重建主要内容为生活重建、生产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方案,通过向此三方面注入科技元素,达到依靠科技推动灾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棚花村灾后重建新农村思路:以恢复重建新农村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两创新)为动力,围绕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通过部省、市、县(市)联动、产学研结合,示范先进实用技术,打造成果转化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家园和构建现代农业,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地震灾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科技在试点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重点研究使用科技手段、集成先进成熟技术以支撑重建工作。围绕“三生”建设,按“AAAA”级景区标准,规划生态旅游、居民聚集点、道路建设、产业布局,做好棚花村重建整体规划。该规划与各方(特别是重建对口帮扶单位)反复磋商后公示,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试点村建设中聚集科技项目18项,涉及9个领域,100余位专家、技术人员共组成了7个课题组在棚花村开展工作。
1.“三生”建设的关系把握
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对于灾区群众都很重要。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广大灾区群众都住在彩条布和稻草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情况下,只有加速建设新住房才能稳定民心,群众才有心思开展生产;发展生产是灾区群众自己动手,恢复元气,完成积累,走向富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看到希望,提升信心,顽强向前的问题,关系到灾区重建任务完成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发展生产;生态破坏,特别是地震造成的地理性状改变,如山体滑坡等造成的植被破坏,这些生态破坏要得到恢复,必定是一个漫长过程,只能逐步实施。因此从关注民生出发,通过科学分析,重建工作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优先保障生活;加紧发展生产,逐步恢复生态。
2.“三生”建设与技术创新
(1)生活重建方面:在灾区群众生活重建方面,重点关注住房重建和庭院环境建设。一是住房建设。四川农业大学根据再造棚花村年画村的设想,筛选本校房屋重建设计图纸120套,借鉴科技部提供的灾后重建图纸140套,供村民挑选,村民按规划修建住房,技术人员和遵道镇政府相关人员一起,为村民住房重建划线,修建中指导监督,按抗烈度为8°的标准修建。积极鼓励农户采用钢丝网内嵌聚氨酯泡沫的新型墙体材料、经防火处理的木质墙体材料,并对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农户给予补贴。积极协调基础建设部门,尽快按规划修建道路等设施,保证村民生活重建顺利快速进行。对完成永久性住房建设的,设计部门尽快拿出庭院环境建设小规划,逐户设计,逐户实施,做到道路通户,年画上墙,花草掩映,环境优美。
(2)生产重建方面:此方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有产业恢复,另一部分是新产业规划。在具体实施中,科技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高起点,上档次,可持续”是重建的主题。
棚花村震前已形成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梨产业,在恢复时,采用农家乐统一布局,建设图纸统一提供,供业主筛选,形成了以棚花村四组为核心,沿村道排开的农家乐群,现已聚集人气,生意红火;采用高位嫁接市场紧俏的梨新品种,建设“V字型高产高效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30亩,同时利用现场会、培训班等加大对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在大面积运作上,坚持技术员长期驻扎,协会牵头,统一进行果园管理措施,同时做好检查指导,果农从被动接受技术,变为主动使用技术,仅用2个多月时间,杜绝了以往大面积梨树秋花现象,果农的梨果收入增加了30%以上。
在培育新型产业方面,科技部门召集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獭兔产业、蔬菜产业和特色养殖棘腹蛙产业,其中猕猴桃和獭兔产业是重点。蔬菜产业见效快,对灾区群众增强信心能够起到良好作用;棘腹蛙产业配套农家乐产业,考虑后期发展特色餐饮业。2009年2月,近100亩冬季蔬菜获得丰收,灾区群众得到了地震之后的第一笔自己创造的收入,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发展猕猴桃产业和獭兔产业,采用果——草——兔——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猕猴桃建园,园内种草,草收获后加工成饲料喂养獭兔,獭兔粪便入沼气池,沼渣沼液回施猕猴桃园,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污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两年时间500余亩猕猴桃基地已经形成,獭兔养殖户达20户,2009年出栏4.2万只优质獭兔,增加收入300万元,生产重建初见成效。
(3)生态重建方面:一是按“AAAA”级标准做好生态旅游规划,逐步打造棚花村生态旅游景区。二是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海拔2300m以上人迹罕至的高山、亚高山、陡峭山区(坡度≥45°)、大面积崩塌形成的裸岩区域、岩石堆积区等不具备人工恢复条件地区,采取封禁保护,树立固定封禁碑(牌),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演替实现植被恢复。在海拔700~2300m的山区、沿山区采用植苗、点撒播等人工促进恢复方式进行封山育林。在部分海拔700m~1500m的山区沿山区,地势平缓,交通条件良好,土层深厚的震毁林地、因地震荒弃农耕地、搬迁后的宅基地、荒山荒坡等地段以人工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进行植被恢复。
3.“三生”建设与机制创新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必须依靠科技人员的踏实工作,必须把技术尽可能完整地传到群众手中,因此在机制上必须做好设计,通过利益纽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专合组织把农户有效聚集在一起。
(1)充分发挥专家大院在重建中的作用:德阳市的专家大院建设颇具特色,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专家大院(民办非企业机构)的首席专家是专合组织(协会)的副理事长,也是相关公司的股东,且三个单位各有侧重点。专家大院重点从事创新和技术服务;专合组织(协会)重点做好农民的组织工作,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学习的代言人;企业作为龙头公司,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在灾后重建试点建设中,德阳市的相关专家大院在棚花村都建立了工作站,按照上述“三位一体”的运作,建立起了长效机制,确保即使在试点结束后,科技人员仍然会活跃在棚花村的大地上。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在试点工作中,先后引导成立了棚发蔬菜协会、獭兔养殖协会,恢复了棚花果树协会的运转,使农民在协会的领导下,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技能,不断地加速新农村重建进度。
(3)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在试点村建设中,采用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的方法,确立永久性住房建设示范户5户,农家乐示范户5户,对有援建基础的棚花村4组率先启动住房重建。生产重建中,蔬菜、獭兔、棘腹蛙等项目都采这种方法,蔬菜协会建立了10亩高产示范田,帮助菜农学习技术;獭兔协会确定5户示范户,让有积极性农户先行发展,迅速带动了灾后重建科技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棚花村的地震灾后新农村重建科技试点村工作得到了国、省领导的关心,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长蒋巨峰、副省长魏宏等国、省领导先后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对棚花村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震灾区许多地方的同志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省科技厅正准备对棚花村的试点工作进行验收。
参考文献
[1]蔡彦明等,灾后重建讲科学环境保护助农业[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4)
[2]廖洪流,赵 敏.低碳理念下的德阳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和水国际研讨会参会论文集
[3]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建设方案,四川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