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贴近生活、关注自然的现代诗歌,全诗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巨变,表达了少先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对学生思想和素养有教育和启迪意义。题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富有诗意,既是全文叙述的出发点,又集中表现了主题。诗歌基调欢快、活泼,富有感染力;结构清晰,首尾反复、照应,情韵深厚。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和能力,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些理解和概括。这首诗歌意象明确,学生通过意象的把握和内容的分析能够初步解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内容把握,进行联想想象,关照生活;学生会在阅读中感受森林美丽的景色,体会小动物们的快乐生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诗歌诵读方法;
2.掌握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3.把握诗歌语言及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教材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把握诗歌基调,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夯实基础
1.投影生字词,正音释义并简单运用。
“锨镐”“歌谣”“煎熬”“裸露”“寂寞”“咆哮”“枝繁叶茂”“叽叽喳喳”“荒山野岭”“叮叮当当”
照样子写词语。
叮叮当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阵阵林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变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段落层次,回忆课文内容。
4.检查第一节背诵,快速回答第一与第八自然段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
(结构相似,文章首尾呼应,点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以生为本实施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与提高需要,侧重基础;重视复习巩固与检查环节,促成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巩固习惯。
二、问题互动,鉴赏诗歌
1.问:第一段与第八段不同在何处,在“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的对比中,我们有哪些发现,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尝试分析。
点拨:“荒山野岭”是植树之前山岭的景象,而“青山碧岭”是孩子们付出努力之后山岭面貌焕然一新的景象;第一段是展现了豪迈与坚毅的品质和信任,最后写出改变自然的成就,有成功的喜欢和自豪感。
【设计意图】首尾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同中有变;对比阅读可以激起学生关注文本的意识,能在细微差异中发现内容、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2.问:大家想想,山岭由“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阅读2—7自然段,然后进行交流。
生:自主阅读,合作谈论。
展示:第二段写“我们”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三段写“我们”植树绿化荒山的成果,第四段写植树造林彻底改变了荒山的面貌,第五段写小鸟、松鼠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第六段写小兔和小猴无忧无虑地在森林里生活,第七段讲述人们美好的憧憬。
【设计意图】重视对阅读内容的概括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形成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推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3.问:请同学们分组合作,选择2—7节中的某一段进行分析,重点是从内容、语言选用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思考。
追问:
(1)“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有什么深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又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5、6小节中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小动物们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再也不怕”和“开心”等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小动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4)“浑浊”和“碧波”“咆哮”和“轻抚”进行对比,我们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追问,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阅读,学会有意识的对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三、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我们在课文整体把握之后,再想想文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盎然。)
2.诗歌具有韵律美,我们在朗读时有什么发现,说说这样押韵有什么好处?(琅琅上口,节奏鲜明,诗歌意蕴美、音韵美和谐交融。)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
【设计意图】适当延展,让学生获得语言品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应用,内化吸收所学,获得迁移能力。
四、总结全詩,抒发诗情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五、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对比——青山碧岭
浑浊 裸露 寂寞 煎熬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碧波荡漾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和能力,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些理解和概括。这首诗歌意象明确,学生通过意象的把握和内容的分析能够初步解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内容把握,进行联想想象,关照生活;学生会在阅读中感受森林美丽的景色,体会小动物们的快乐生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诗歌诵读方法;
2.掌握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3.把握诗歌语言及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教材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把握诗歌基调,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夯实基础
1.投影生字词,正音释义并简单运用。
“锨镐”“歌谣”“煎熬”“裸露”“寂寞”“咆哮”“枝繁叶茂”“叽叽喳喳”“荒山野岭”“叮叮当当”
照样子写词语。
叮叮当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阵阵林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变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段落层次,回忆课文内容。
4.检查第一节背诵,快速回答第一与第八自然段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
(结构相似,文章首尾呼应,点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以生为本实施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与提高需要,侧重基础;重视复习巩固与检查环节,促成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巩固习惯。
二、问题互动,鉴赏诗歌
1.问:第一段与第八段不同在何处,在“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的对比中,我们有哪些发现,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尝试分析。
点拨:“荒山野岭”是植树之前山岭的景象,而“青山碧岭”是孩子们付出努力之后山岭面貌焕然一新的景象;第一段是展现了豪迈与坚毅的品质和信任,最后写出改变自然的成就,有成功的喜欢和自豪感。
【设计意图】首尾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同中有变;对比阅读可以激起学生关注文本的意识,能在细微差异中发现内容、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2.问:大家想想,山岭由“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阅读2—7自然段,然后进行交流。
生:自主阅读,合作谈论。
展示:第二段写“我们”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三段写“我们”植树绿化荒山的成果,第四段写植树造林彻底改变了荒山的面貌,第五段写小鸟、松鼠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第六段写小兔和小猴无忧无虑地在森林里生活,第七段讲述人们美好的憧憬。
【设计意图】重视对阅读内容的概括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形成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推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3.问:请同学们分组合作,选择2—7节中的某一段进行分析,重点是从内容、语言选用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思考。
追问:
(1)“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有什么深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又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5、6小节中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小动物们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再也不怕”和“开心”等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小动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4)“浑浊”和“碧波”“咆哮”和“轻抚”进行对比,我们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追问,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阅读,学会有意识的对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三、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我们在课文整体把握之后,再想想文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盎然。)
2.诗歌具有韵律美,我们在朗读时有什么发现,说说这样押韵有什么好处?(琅琅上口,节奏鲜明,诗歌意蕴美、音韵美和谐交融。)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
【设计意图】适当延展,让学生获得语言品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应用,内化吸收所学,获得迁移能力。
四、总结全詩,抒发诗情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五、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对比——青山碧岭
浑浊 裸露 寂寞 煎熬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碧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