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步挺进,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傾神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所谓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新课导入呢?
一、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情景感染激励法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通过情景感染激励法的运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故事引入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自然就会特别用心学。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三字经》里的一个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兄弟之间的爱。
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十岁左右,弟弟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他们之间也有感人的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爱。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到处都有,不愿意听故事的孩子却很少遇见。将语文小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他们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能引起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新旧知识联系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产生作好铺垫。通过新与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度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我可以在充分利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因为此课是一篇诗歌,诗歌本身的语体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望而却步,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来导入课文,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大大地改观,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知道诗歌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它是那么的生动,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瀑布的文章?”
生:“诗歌《瀑布》。”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瀑布是怎样的?”
生:“很有气势,远看就像一块银白色的布……”
在教授新课之前,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是,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由于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新课的导入还有很多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之,导入的设计因文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只要思想上重视,平时注意积累,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发挥导入巨大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所谓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新课导入呢?
一、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情景感染激励法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通过情景感染激励法的运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故事引入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自然就会特别用心学。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三字经》里的一个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兄弟之间的爱。
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十岁左右,弟弟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他们之间也有感人的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爱。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到处都有,不愿意听故事的孩子却很少遇见。将语文小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他们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能引起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新旧知识联系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产生作好铺垫。通过新与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度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我可以在充分利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因为此课是一篇诗歌,诗歌本身的语体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望而却步,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来导入课文,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大大地改观,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知道诗歌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它是那么的生动,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瀑布的文章?”
生:“诗歌《瀑布》。”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瀑布是怎样的?”
生:“很有气势,远看就像一块银白色的布……”
在教授新课之前,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是,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由于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新课的导入还有很多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之,导入的设计因文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只要思想上重视,平时注意积累,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发挥导入巨大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