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的指示。将育德树人的思政理念,与人文性、思想性兼具的语文学科有效融合,是新时期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展开课程思政,从语文文本、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以及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展开学科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
前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围绕语文学科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将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意识,需要教师从根本上对教学理念加以调整,将思政教育理念注入到语文课堂,也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以推进,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优化。
一、在语文文本中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其中丰富的阅读文章、优美的阅读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对其加以挖掘。例如,在阅读课文《我的母亲》时,盡管已经与老舍先生的年代相距甚远,但是从文章中品读到的绵绵母爱跨越多年依然能找到情感的共鸣,借此加以挖掘,回归生活,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父母的爱[1]。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进入中职学习,正是因为处于单亲家庭等特殊的情况,疏于与父母的交流,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寻找到恰当的时机将“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等内容传递给学生,能够帮助逐渐浸润学生心灵,实现与父母的交流对话。再如,阅读文章《故都的秋》这一课,从郁达夫的眼中去领略秋日的美妙 ,配合对校园秋日、家乡秋日的联想,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二、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树立学科融合思维,以此完成教学,也能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丰富的体验的同时,帮助激活课堂中应当展现出来的德育内核。例如,仍以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设置中,教师可以运用《秋韵》等背景音乐,再配合家乡秋日的视频剪辑,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秋日的意境,逐渐激发学生深埋内心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或趣味、或有深度的提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以《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学习,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教师可以尝试去提问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诗词中有哪些意象描写呢?”、“为什么古人诗词中的秋景是悲凉寂寥的,而伟人咏秋词却呈现出秋日胜春朝的豪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再学习中进行深度的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思考,对于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做以设置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作为公共基础课,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工具性。在课程教学中,不妨结合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挖掘课程思政的途径。以建筑专业教育为例,在语文中对应的有专门的“城建特色汉字库”,这是日常建筑绘图的常用字,即仿宋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开设“城建汉字课堂”,帮助学生领取其中的汉字神韵,并且尝试整理出建筑专业常用的建筑词汇、单招对口升学常见汉字等。这样的内容设置,契合于城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展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传承意义,将汉字与建筑的美之间千丝万缕的共性找寻出来,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2]。这里仅举一例,实际上,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将语文与各学科专业结合,设置不同实践性课程,对于语文、德育思政以及该学科都有助推意义。
四、设置丰富的思政实践活动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设置丰富的思政实践活动,既满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也能于更多维的角度去建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校园内,不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结合学科特色举办一系列的作品展、设计比赛等,将语文中的内容、风景,用现代的手段,包括绘画、3D技术、建筑模型等表现出来,如诗歌《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与友人告别的场景,但实际上作为千古名楼的黄鹤楼,在历代都有名家进行模型建筑、图像绘制等,这些在当前的校园中也不妨作为实践加以尝试[3]。校园内打开思维,开展创新性活动,在校园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活动推进社会性实践活动,如绘制家乡文化名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访了解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景点等,去绘制家乡文化名片。丰富的实践使得教学内容得以实践,将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实践化、内化。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于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挖掘思政教育内容,为当代职业教育之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诉求,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与课程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8(3):54-60.
[2]曾奕."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以汪国真《我喜欢出发》为例[J]. 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16(3):104-105.
[3]王英霄,周宝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政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2019,21(5):47-48.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黄晓君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
前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围绕语文学科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将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意识,需要教师从根本上对教学理念加以调整,将思政教育理念注入到语文课堂,也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以推进,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优化。
一、在语文文本中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其中丰富的阅读文章、优美的阅读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对其加以挖掘。例如,在阅读课文《我的母亲》时,盡管已经与老舍先生的年代相距甚远,但是从文章中品读到的绵绵母爱跨越多年依然能找到情感的共鸣,借此加以挖掘,回归生活,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父母的爱[1]。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进入中职学习,正是因为处于单亲家庭等特殊的情况,疏于与父母的交流,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寻找到恰当的时机将“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等内容传递给学生,能够帮助逐渐浸润学生心灵,实现与父母的交流对话。再如,阅读文章《故都的秋》这一课,从郁达夫的眼中去领略秋日的美妙 ,配合对校园秋日、家乡秋日的联想,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二、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树立学科融合思维,以此完成教学,也能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丰富的体验的同时,帮助激活课堂中应当展现出来的德育内核。例如,仍以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设置中,教师可以运用《秋韵》等背景音乐,再配合家乡秋日的视频剪辑,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秋日的意境,逐渐激发学生深埋内心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或趣味、或有深度的提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以《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学习,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教师可以尝试去提问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诗词中有哪些意象描写呢?”、“为什么古人诗词中的秋景是悲凉寂寥的,而伟人咏秋词却呈现出秋日胜春朝的豪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再学习中进行深度的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思考,对于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做以设置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作为公共基础课,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工具性。在课程教学中,不妨结合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挖掘课程思政的途径。以建筑专业教育为例,在语文中对应的有专门的“城建特色汉字库”,这是日常建筑绘图的常用字,即仿宋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开设“城建汉字课堂”,帮助学生领取其中的汉字神韵,并且尝试整理出建筑专业常用的建筑词汇、单招对口升学常见汉字等。这样的内容设置,契合于城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展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传承意义,将汉字与建筑的美之间千丝万缕的共性找寻出来,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2]。这里仅举一例,实际上,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将语文与各学科专业结合,设置不同实践性课程,对于语文、德育思政以及该学科都有助推意义。
四、设置丰富的思政实践活动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设置丰富的思政实践活动,既满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也能于更多维的角度去建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校园内,不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结合学科特色举办一系列的作品展、设计比赛等,将语文中的内容、风景,用现代的手段,包括绘画、3D技术、建筑模型等表现出来,如诗歌《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与友人告别的场景,但实际上作为千古名楼的黄鹤楼,在历代都有名家进行模型建筑、图像绘制等,这些在当前的校园中也不妨作为实践加以尝试[3]。校园内打开思维,开展创新性活动,在校园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活动推进社会性实践活动,如绘制家乡文化名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访了解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景点等,去绘制家乡文化名片。丰富的实践使得教学内容得以实践,将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实践化、内化。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于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挖掘思政教育内容,为当代职业教育之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诉求,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与课程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8(3):54-60.
[2]曾奕."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以汪国真《我喜欢出发》为例[J]. 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16(3):104-105.
[3]王英霄,周宝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政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2019,21(5):47-48.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黄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