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州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苏区,同时又是客家文化的摇篮。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整合本地的这两大特色,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政治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距离缩短,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才会增大,教育的接受性才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一、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就占有三个:瑞金、于都、兴国。通过这三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来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作者在去年结合赣州市瑞金市成为“红色影视城”这一契机,利用赣州一中这一平台,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一点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在2008年暑假期间,由赣州一中团委牵头,高中各班挑选一名优秀学生组成一个三十人的社会实践队,分成三个小组。分赴瑞金、于都、兴国进行社会实践。要求:(1)访问一到二个老红军;(2)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相关的革命故事;(3)收集反映苏区精神的革命图书和影视资料;(4)时间为三至四天。
其次,新学期开学后,将社会实践队拍摄和收集到的图片和相片集中起来,在学校展览馆办了一个图片展览;要求社会实践队员将带回的革命图书《从瑞金走出的共和国元勋》《毛泽东的足迹》《邓小平的足迹》等书籍在班级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传阅;请政治教师配合开一个主题班会,将社会实践队员的学习心得与全班同学分享。
再次,在2008年十月份,邀请瑞金籍老红军来赣州一中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故事片《心动岁月》,欣赏“红色歌舞”——《红土魂》《浩气长存》等优秀剧作。
最后,在2009年元旦前夕,在全校组织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将学生学习和弘扬苏区精神激发到高潮。下面摘录一些在演讲赛上,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活动所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陈文婷同学《共和国的伟大预演》:斯诺曾写到,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史学家评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演习。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这是共产党继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之后,又一次向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挑战。它宣布中国共产党人在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地之后,还要拥有一个堂堂正正属于自己更属于人民的国家。
李荔莎同学《再忆红军长征第一渡》:以前于都河上并没有桥。听说红军要过河,沿岸的百姓将自己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县城里店铺和祠堂大屋的门板,几乎都卸下来铺在了浮桥上。一些居民甚至将家里的房子拆掉,把木材送给红军。一位姓曾的老大爷,连准备用来做棺木的寿材也拿来了。红军的一名连长过意不去,执意不收,曾老大爷还发了火,冲连长嚷道:“你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好?”于都人民就是这样帮红军渡过了于都河……真是“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
二、学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中,客家先民与迁徒途经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赣州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作为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第二,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第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四,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第五,有助于客家后代人文素质的进步提高。
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能受到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的教育和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的鼓舞,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牢固地树立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赣州市在2004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客家文化和了解客家文化的氛围。赣州市城区的很多学生都去参观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对赣州的客家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作者认为学生需要提高的是对客家文化的理性认识。基于此,作者把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勇邀请来给我校学生作了一个《从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构成因素看客家文化的特质》的报告,提升了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达到了弘扬客家精神的目的。同时作者认为赣州市内的其他县市的中学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客家文化资源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就占有三个:瑞金、于都、兴国。通过这三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来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作者在去年结合赣州市瑞金市成为“红色影视城”这一契机,利用赣州一中这一平台,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一点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在2008年暑假期间,由赣州一中团委牵头,高中各班挑选一名优秀学生组成一个三十人的社会实践队,分成三个小组。分赴瑞金、于都、兴国进行社会实践。要求:(1)访问一到二个老红军;(2)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相关的革命故事;(3)收集反映苏区精神的革命图书和影视资料;(4)时间为三至四天。
其次,新学期开学后,将社会实践队拍摄和收集到的图片和相片集中起来,在学校展览馆办了一个图片展览;要求社会实践队员将带回的革命图书《从瑞金走出的共和国元勋》《毛泽东的足迹》《邓小平的足迹》等书籍在班级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传阅;请政治教师配合开一个主题班会,将社会实践队员的学习心得与全班同学分享。
再次,在2008年十月份,邀请瑞金籍老红军来赣州一中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故事片《心动岁月》,欣赏“红色歌舞”——《红土魂》《浩气长存》等优秀剧作。
最后,在2009年元旦前夕,在全校组织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将学生学习和弘扬苏区精神激发到高潮。下面摘录一些在演讲赛上,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活动所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陈文婷同学《共和国的伟大预演》:斯诺曾写到,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史学家评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演习。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这是共产党继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之后,又一次向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挑战。它宣布中国共产党人在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地之后,还要拥有一个堂堂正正属于自己更属于人民的国家。
李荔莎同学《再忆红军长征第一渡》:以前于都河上并没有桥。听说红军要过河,沿岸的百姓将自己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县城里店铺和祠堂大屋的门板,几乎都卸下来铺在了浮桥上。一些居民甚至将家里的房子拆掉,把木材送给红军。一位姓曾的老大爷,连准备用来做棺木的寿材也拿来了。红军的一名连长过意不去,执意不收,曾老大爷还发了火,冲连长嚷道:“你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好?”于都人民就是这样帮红军渡过了于都河……真是“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
二、学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中,客家先民与迁徒途经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赣州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作为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第二,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第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四,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第五,有助于客家后代人文素质的进步提高。
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能受到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的教育和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的鼓舞,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牢固地树立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赣州市在2004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客家文化和了解客家文化的氛围。赣州市城区的很多学生都去参观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对赣州的客家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作者认为学生需要提高的是对客家文化的理性认识。基于此,作者把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勇邀请来给我校学生作了一个《从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构成因素看客家文化的特质》的报告,提升了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达到了弘扬客家精神的目的。同时作者认为赣州市内的其他县市的中学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客家文化资源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