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诙谐含蓄,具有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准确、恰当、自然地运用语言技巧,艺术地运用语言文字。就能更加有效的帮助和组织教学,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加学生的自信,自由、自在、自然的学习。
关键字:教学语言合理运用技巧
[引 言]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
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职业”,而能用幽默语言的教师更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在课堂上如何提问、如何用语言安排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表扬学生或指出其不足都成为新课标的研究对象。
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常出现的这样的倾向:
一、语文课中教师语言误区
(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在首次范读或欣赏文本后问得最多的话是“好听吗?”“喜不喜欢?”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像机器人似地答道 :“好听。”“喜欢。”这样的对答表面上是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这一连串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真的会激发兴趣吗?
(2)语言的模式化。文本教授前,我们往往会这样说,刚才朗读了课文也听了老师的范读,现在跟着老师走进文本,体会文字的世界。这种“刚才我们……,现在我们……”的语言成了老师必备的模式。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活力,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扼杀了学生感受语文、创造语文的机会。曹理老师曾说过:“每节课不能按计定方针办”。语文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渴望的,这样的语言模式化使师生之间的激情、交流也就不复存在了。
(3)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在语文课堂里,常听到这样一些话:“请你跟老师学马跑的动作”、“谁能像老师那样朗诵课文”等等。这些活动看似活泼多样,但从语言上语文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尽情地“表演”着“教”,这时,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语言的表述像“政治课”。讲授法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课堂就会变的了无生气,从而削弱了语文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老师们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这几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
综述以上几点“倾向”,我们因该有所得到吧!语文课堂里教师的语言足够影响学生们对语文的接受和感知的准确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习,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语言设计
(1)以有效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①巧妙的语言进行提问,让学生不觉得是问题而是聊天。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比如詩类教学,老师应该从固有的思维里跳脱出来,如:谁能来给老师说一说诗歌朗读和平时的课文朗读有什么不同吗?谁愿意来试试给我们的来泛读,讲授诗歌!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②有效的发问,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会有老师说:“跟着老师给你们的节奏朗读诗歌。”要是换一个说法:“用你们喜欢的节奏朗读课文,先自己念,然后看看哪种效果好些?”如果用第一种说法,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节奏怎么说啊,在这种状态下被动地学习。第二种说法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尽管会遇到节奏稍复杂些的,但他会通过自己的尝试很有兴趣地来达到目的。另外,不要过早地把节奏和语文知识等问题提出来,提问要选在教歌曲中间,学生处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当中。③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语文课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语文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听,想,说”的过程,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特别不喜欢老师语言罗嗦,语文老师要力求做到语言中心明确、条理层次分明、难点重点突出。
(2)从情感出发,让语言交流拉近师生情感。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语文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情感是文本的生命,也作者想表达内心想法的途径,语文教育也可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带着良好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语文作品的感情,体验其情感。要做到“动之以情,细如雨丝;晓之以理,深于父母”。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它包括机智、幽默、情感等对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习创造,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新课标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但同时有些感到教学的无所适。我们的课改才刚刚萌芽,如何去探索,共同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使者”。
语言的创新和对学生正确的言语引导,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气氛和恰到好处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有时不追求完美;只是追求一种平衡!
参考文献:
[1]“贝”的故事[M]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
[2]保护小羊[M].小学一年级
[3]中国语文教育[J].数字华期刊,2014。NO4 P7-10
[4]丁敏玲.心随乐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性[J].课改论文
[5]中国教师报[J].读者论坛
关键字:教学语言合理运用技巧
[引 言]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
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职业”,而能用幽默语言的教师更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在课堂上如何提问、如何用语言安排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表扬学生或指出其不足都成为新课标的研究对象。
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常出现的这样的倾向:
一、语文课中教师语言误区
(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在首次范读或欣赏文本后问得最多的话是“好听吗?”“喜不喜欢?”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像机器人似地答道 :“好听。”“喜欢。”这样的对答表面上是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这一连串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真的会激发兴趣吗?
(2)语言的模式化。文本教授前,我们往往会这样说,刚才朗读了课文也听了老师的范读,现在跟着老师走进文本,体会文字的世界。这种“刚才我们……,现在我们……”的语言成了老师必备的模式。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活力,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扼杀了学生感受语文、创造语文的机会。曹理老师曾说过:“每节课不能按计定方针办”。语文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渴望的,这样的语言模式化使师生之间的激情、交流也就不复存在了。
(3)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在语文课堂里,常听到这样一些话:“请你跟老师学马跑的动作”、“谁能像老师那样朗诵课文”等等。这些活动看似活泼多样,但从语言上语文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尽情地“表演”着“教”,这时,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语言的表述像“政治课”。讲授法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课堂就会变的了无生气,从而削弱了语文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老师们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这几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
综述以上几点“倾向”,我们因该有所得到吧!语文课堂里教师的语言足够影响学生们对语文的接受和感知的准确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习,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语言设计
(1)以有效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①巧妙的语言进行提问,让学生不觉得是问题而是聊天。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比如詩类教学,老师应该从固有的思维里跳脱出来,如:谁能来给老师说一说诗歌朗读和平时的课文朗读有什么不同吗?谁愿意来试试给我们的来泛读,讲授诗歌!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②有效的发问,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会有老师说:“跟着老师给你们的节奏朗读诗歌。”要是换一个说法:“用你们喜欢的节奏朗读课文,先自己念,然后看看哪种效果好些?”如果用第一种说法,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节奏怎么说啊,在这种状态下被动地学习。第二种说法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尽管会遇到节奏稍复杂些的,但他会通过自己的尝试很有兴趣地来达到目的。另外,不要过早地把节奏和语文知识等问题提出来,提问要选在教歌曲中间,学生处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当中。③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语文课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语文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听,想,说”的过程,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特别不喜欢老师语言罗嗦,语文老师要力求做到语言中心明确、条理层次分明、难点重点突出。
(2)从情感出发,让语言交流拉近师生情感。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语文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情感是文本的生命,也作者想表达内心想法的途径,语文教育也可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带着良好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语文作品的感情,体验其情感。要做到“动之以情,细如雨丝;晓之以理,深于父母”。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它包括机智、幽默、情感等对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习创造,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新课标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但同时有些感到教学的无所适。我们的课改才刚刚萌芽,如何去探索,共同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使者”。
语言的创新和对学生正确的言语引导,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气氛和恰到好处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有时不追求完美;只是追求一种平衡!
参考文献:
[1]“贝”的故事[M]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
[2]保护小羊[M].小学一年级
[3]中国语文教育[J].数字华期刊,2014。NO4 P7-10
[4]丁敏玲.心随乐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性[J].课改论文
[5]中国教师报[J].读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