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学科是一门十分注重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学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强,所以需要学生及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本文就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课前有效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培养策略
课前的有效预习能够加强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基础理解,增强其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可以贯穿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的政策。
一、进行课前有效预习的好处
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理解和见识还不够深刻,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通过预习既可以对未知的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还可以将其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加强了小学生对于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将自己不会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强逻辑思考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
小学生还可以逐渐在预习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预习中掌握自学方法,开展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的有效预习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概括,让学生有粗浅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自我预习,去思考本节内容,与例题相结合,将自己不会的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堂中重点听讲逐一突破。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的策略
(一)细读教材内容,进行多层次理解
提前阅读教材是预习最常用的方法。通读教材,遇到疑问后重点标注,发现问题。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寻找疑问的过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过深入的理解能力,想要学生建立起对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探索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消化存在的疑问。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理解,教师就要切合生活,通过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行多层次的理解。例如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讲授时,小学生可能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多大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人民广场有多少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多少平方千米?”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小学生也会加强对概念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数学题目的解决等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有关图形的面积、角度、顶点和棱等概念,教師应组织小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剪裁、拼接等方式制作图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图形的有关因素要求有更多的了解,针对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结构等三维图形都可以有更直接、更主观的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一章中,首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比如自行车框架、三角尺等。再在课堂上根据生活常识过渡到数学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解“角”“边”“角度”等数学概念。或者在课前带领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课前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学生在课上就会对自己实践过的内容产生充分的兴趣,从而加速理解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计预习方案,充实预习活动
想要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就要及时摒弃按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预习只是提前讲解概括以下内容。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标准,设计有吸引力、内容充实的课前预习活动。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切忌空泛、重复的预习要求,比如“今天的预习任务是将下一节课所学的数学公式抄写五十遍”,这样既不能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与教学目的愈行愈远。
设计的预习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点拨性,四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要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见到了那些数字?”“什么样的数字才算大数?”“中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数字算大数吗?”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预习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可以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具体联系,使预习充分发挥作用。
结束语
数学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基础学科,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正确把握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预习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习教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 丁德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99-10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培养策略
课前的有效预习能够加强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基础理解,增强其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可以贯穿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的政策。
一、进行课前有效预习的好处
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理解和见识还不够深刻,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通过预习既可以对未知的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还可以将其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加强了小学生对于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将自己不会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强逻辑思考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
小学生还可以逐渐在预习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预习中掌握自学方法,开展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的有效预习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概括,让学生有粗浅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自我预习,去思考本节内容,与例题相结合,将自己不会的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堂中重点听讲逐一突破。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效率的策略
(一)细读教材内容,进行多层次理解
提前阅读教材是预习最常用的方法。通读教材,遇到疑问后重点标注,发现问题。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寻找疑问的过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过深入的理解能力,想要学生建立起对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探索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消化存在的疑问。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理解,教师就要切合生活,通过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行多层次的理解。例如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讲授时,小学生可能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多大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人民广场有多少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多少平方千米?”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小学生也会加强对概念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数学题目的解决等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有关图形的面积、角度、顶点和棱等概念,教師应组织小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剪裁、拼接等方式制作图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图形的有关因素要求有更多的了解,针对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结构等三维图形都可以有更直接、更主观的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一章中,首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比如自行车框架、三角尺等。再在课堂上根据生活常识过渡到数学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解“角”“边”“角度”等数学概念。或者在课前带领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课前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学生在课上就会对自己实践过的内容产生充分的兴趣,从而加速理解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计预习方案,充实预习活动
想要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就要及时摒弃按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预习只是提前讲解概括以下内容。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标准,设计有吸引力、内容充实的课前预习活动。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切忌空泛、重复的预习要求,比如“今天的预习任务是将下一节课所学的数学公式抄写五十遍”,这样既不能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与教学目的愈行愈远。
设计的预习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点拨性,四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要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见到了那些数字?”“什么样的数字才算大数?”“中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数字算大数吗?”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预习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可以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具体联系,使预习充分发挥作用。
结束语
数学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基础学科,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正确把握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预习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习教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 丁德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