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00后的身姿已经出现在大学校园时,互联网对人的思维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在逐渐放大,而大学课堂将面对的正是这样受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代学子。互联网催生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创新思维、碎片化知识学习、新媒体思维、用户思维。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的、能动的思维,它既具有通常思维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固有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构成创新思维的形式,一般有直觉思维、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在《生态学》教学中,野外实习是一种有效掌握书本理论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合理的推测、设想或突然领悟,为学生创新活动找到突破口,发现前进的道路,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出火花。例如,学生在野外实习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并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时,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公式一时不知如何应用,但是利用野外的乔木、灌木等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利用直觉思维可以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公式,而且记忆深刻。
在面对目前生态修复的难题时,如何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非常关键。例如,土壤污染和防治问题是目前农业院校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国土部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也是在进行《生态学》教学时经常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复杂问题,在教学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索不同的、新奇独特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敢于从多角度、发散和求异地在科技领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设想、新观点。同时,让学生都具有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利用联想思维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利用这两种思维,教师在课前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去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关于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不同方法和技术等,以及国内外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为深入。
二、碎片化知识学习
目前,很多人认为碎片化学习不是学习,认为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会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学习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地方。虽然它很难做到全面、完整,但是其借助快捷、及时的移动学习工具,学习者不断获得新的碎片化知识,已成为一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在《生态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引导将构建好的知识点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碎片化的知识与系统的知识相连接。其实,对于《生态学》这门课程,学生在高中时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生态系统这一章的部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较长,有些知识已经遗忘,存在于学生记忆中的知识也已经碎片化,引导学生将这部分记忆中的碎片化知识和从网络上获取的新鲜的碎片化知识纳入高等教育《生态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中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学生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利用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使其产生兴趣并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步丰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新媒体思维
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很多时候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上课的内容过于枯燥,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没有技巧,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和兴奋的情绪。教师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就被手机里的信息世界所吸引,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明显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大学生作为新兴的、接受新鲜事物极强的一代,是手机使用频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同时,教育领域也正在发生着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新媒体传播这种方式和途径大大影响了人类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利用新媒体思维,将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引入大学课堂,极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这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大學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但是一般时候学生只是用微信来进行社交和通信,很少有学生关注微信里的生态学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相关公众号的介绍,并将这些公众号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案例,请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主要开展生态科普、北京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提供了生态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的赵斌教授运维的泛生态学探讨平台生态学时空,都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等等。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采用“生态学时空”这一微信平台上“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也许会加剧大气增温”这篇文章,请学生先阅读,然后由学生组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提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观点并讲述自己的理由。这种新媒体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加强了学习效果。
四、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避免枯燥授课。目前,网络上关于《生态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在结合MOOC中的生态学、TED中的生态学专题或相关的演讲、国内外高校生态学公开课等视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到大师在为我服务,如同客户消费时享受到的商户给予的上帝般的感受。此外,一些关于自然生态方面的纪律片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涉及到生态学的,例如《国家地理》、《自然生态》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课堂理论的支撑材料,与自制的课件和视频等资料加以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感受到教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般快乐地学习,并将各种互联网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枯燥讲授。
用户思维还需要注重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利用与学生的互动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实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合作、交往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调整。教师要有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就特别需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在进行生态学的种群一章中关于性比内容的教学时,学生经常对我国男女性别比例非常感兴趣,并在课堂上就进行私下的讨论,在发现这一反馈信息后,我们就在下一次的课堂讨论中专门进行我国男女性比失调讨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的性比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基于互联网催生的新思维在高校《生态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其内在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力的促进和融合。为更好地实现《生态学》教学改革,对教师也要先于学生适应新思维教学模式,深刻理解其内涵和规律,才能较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那就是如何将这四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美芬.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 18:27-29.
[2]陆俊杰. 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 +”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1:1-6.
[3]刘献君. 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 2016, 2: 42-45.
[4]杨如倩.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2016, 15:133-134.
[5]于立强,靳献勇,李辉, 周硕, 王晓伟.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索. 2016, 15(19): 152-153.
作者简介:柴超(197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防治。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的、能动的思维,它既具有通常思维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固有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构成创新思维的形式,一般有直觉思维、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在《生态学》教学中,野外实习是一种有效掌握书本理论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合理的推测、设想或突然领悟,为学生创新活动找到突破口,发现前进的道路,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出火花。例如,学生在野外实习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并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时,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公式一时不知如何应用,但是利用野外的乔木、灌木等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利用直觉思维可以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公式,而且记忆深刻。
在面对目前生态修复的难题时,如何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非常关键。例如,土壤污染和防治问题是目前农业院校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国土部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也是在进行《生态学》教学时经常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复杂问题,在教学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索不同的、新奇独特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敢于从多角度、发散和求异地在科技领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设想、新观点。同时,让学生都具有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利用联想思维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利用这两种思维,教师在课前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去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关于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不同方法和技术等,以及国内外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为深入。
二、碎片化知识学习
目前,很多人认为碎片化学习不是学习,认为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会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学习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地方。虽然它很难做到全面、完整,但是其借助快捷、及时的移动学习工具,学习者不断获得新的碎片化知识,已成为一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在《生态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引导将构建好的知识点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碎片化的知识与系统的知识相连接。其实,对于《生态学》这门课程,学生在高中时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生态系统这一章的部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较长,有些知识已经遗忘,存在于学生记忆中的知识也已经碎片化,引导学生将这部分记忆中的碎片化知识和从网络上获取的新鲜的碎片化知识纳入高等教育《生态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中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学生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利用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使其产生兴趣并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步丰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新媒体思维
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很多时候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上课的内容过于枯燥,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没有技巧,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和兴奋的情绪。教师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就被手机里的信息世界所吸引,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明显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大学生作为新兴的、接受新鲜事物极强的一代,是手机使用频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同时,教育领域也正在发生着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新媒体传播这种方式和途径大大影响了人类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利用新媒体思维,将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引入大学课堂,极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这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大學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但是一般时候学生只是用微信来进行社交和通信,很少有学生关注微信里的生态学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相关公众号的介绍,并将这些公众号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案例,请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主要开展生态科普、北京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提供了生态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的赵斌教授运维的泛生态学探讨平台生态学时空,都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等等。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采用“生态学时空”这一微信平台上“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也许会加剧大气增温”这篇文章,请学生先阅读,然后由学生组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提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观点并讲述自己的理由。这种新媒体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加强了学习效果。
四、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避免枯燥授课。目前,网络上关于《生态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在结合MOOC中的生态学、TED中的生态学专题或相关的演讲、国内外高校生态学公开课等视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到大师在为我服务,如同客户消费时享受到的商户给予的上帝般的感受。此外,一些关于自然生态方面的纪律片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涉及到生态学的,例如《国家地理》、《自然生态》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课堂理论的支撑材料,与自制的课件和视频等资料加以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感受到教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般快乐地学习,并将各种互联网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枯燥讲授。
用户思维还需要注重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利用与学生的互动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实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合作、交往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调整。教师要有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就特别需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在进行生态学的种群一章中关于性比内容的教学时,学生经常对我国男女性别比例非常感兴趣,并在课堂上就进行私下的讨论,在发现这一反馈信息后,我们就在下一次的课堂讨论中专门进行我国男女性比失调讨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的性比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基于互联网催生的新思维在高校《生态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其内在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力的促进和融合。为更好地实现《生态学》教学改革,对教师也要先于学生适应新思维教学模式,深刻理解其内涵和规律,才能较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那就是如何将这四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美芬.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 18:27-29.
[2]陆俊杰. 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 +”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1:1-6.
[3]刘献君. 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 2016, 2: 42-45.
[4]杨如倩.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2016, 15:133-134.
[5]于立强,靳献勇,李辉, 周硕, 王晓伟.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索. 2016, 15(19): 152-153.
作者简介:柴超(197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