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硬件条件不是问题”
近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的通知》,决定增设6家养老机构作为新的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至此,2016年所确定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增至9家。走出户籍所在地养老的老人们生活到底如何?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2月份的天津,零下的气温和大风让人直打哆嗦,但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内,又是另一副温暖的景象。85岁的芮清琴老人穿着一件深绿色毛衣,戴着一副圆形老花镜,老人家的视力不太好,但这并不妨碍她声音的爽朗。
“我从武汉大学毕业,之后一直留在北京交通大学教物理。”谈起自己的工作,老人显得很自豪,“退休后,学校一直比较照顾,但我和老伴在北京养老院住不习惯。”
芮清琴告诉本刊记者,北京许多养老院没有床位,有床位的要么条件相对差一些,要么条件好收费高。“一个床位排好几年,这种情况一点儿都不稀奇。”
“后来听大学同事推荐,我也比较了一下,觉得这里的性价比挺高的,就和老伴一块住过来了。”老人告诉本刊记者,因为生活节奏的原因,她没有选择和子女住在一起,近十年都是在养老院生活。
本刊记者问起衣食住行情况时,老人点点头,“这些方面都挺好的,因为相互推荐,最近来的北京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人手反而显得不够,服务管理可能就有点跟不上。”
“现在硬件条件不是问题。”芮清琴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主要是希望活动再多点,院里有不少器材,但不组织的话,大家积极性不高,使用频率就低。”
谈及医疗问题,芮清琴表示,在附近的几家医院就医还是不能使用医保卡,尽管养老院方面安排了车辆对需要就诊的老人进行接送,但“始终不太方便”。
天津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是首批3家异地养老试点机构之一,截至2017年9月份,中心超过八成的老人均来自北京。
天津市武清区养老示范社区副总经理白洁告诉本刊记者,护理中心是养老示范社区的项目之一。据悉,该社区规划占地200亩,社区内还建有酒店、医院等设施。该社区共获得民政部投资1.5亿元,是民政部批准的全国5个养老示范社区之一。
天津市武清区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朱胜军向本刊记者介绍,随着跨区域养老的推进,补贴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过去的“补床头”(按床位补贴)“补砖头”(补齐养老院建设)向“补人头”(补贴政策随人转移)转变。
据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补贴形式,第一种为运营补贴,以一名北京老人来天津养老为例,每个月可以享受北京发放的300元至500元的补贴以及天津发放的1050至2250元的叠加补贴。第二种为综合责任险补贴,一张床位一年的标准为180元。
“这些补贴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养老机构运营成本。”朱胜军说。
谈到老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白洁告诉本刊记者,老人普遍容易感到孤单,因此根据老人喜好,社区会组织各类文娱培训班、兴趣班,武清区评剧团等文化类组织也会来到中心演出。
“中心每逢节日也会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老人娱乐生活,给老人一种大家庭的感覺。”白洁说。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老人们对于医疗问题较为关注。据了解,尽管社区内设有一级医院以满足日常需要,附近的武清区人民医院也具备三甲医院的资质,但目前在中心养老的老人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我们看病有专车接送,但总是跑往返确实不是个事。”一位老人告诉本刊记者。
“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协调相关的工作,争取早日让老人们不用为看病而来回奔波。”白洁告诉本刊记者。
位于河北三河市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同样作为首批跨区域养老试点机构,中心通过“医养结合”的理念吸引北京、天津的老人们。据了解,中心所依托的燕达医院于2017年1月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北京籍老人可以直接刷卡就医。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告诉本刊记者,北京的养老需求较大但同时医疗资源紧缺。“燕郊养老缓解了北京的巨大压力,北京社区养老规模都很小,寸土寸金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条件。”周素娟介绍,在医院开通异地就医结算之前,日均门诊量仅仅以百计算,而现在的日均门诊量近两千。
对于中心“医养结合”的经营方式,周素娟说:“老人需要更专业的照顾,这是家庭和社会的刚需。尤其是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有要求的现在,全天候的养老照护是一个必然趋势。”
据了解,中心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3岁,且入住时大部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疾病,对医疗资源有急迫需求。
京籍老人戴百祺在北京工作了半辈子,最终也选择了在河北燕郊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告诉本刊记者“距离近,环境好,关键是看病很方便”。
“京津冀一体化推进后,行业呼声不断提高,异地就医结算推进工作不断加速。2017年1月,北京就医结算在我们医院开通了,这个真的对老人来说很方便,他们可以直接刷卡,再不用往北京跑了。我们中心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周素娟说。
近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的通知》,决定增设6家养老机构作为新的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至此,2016年所确定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增至9家。走出户籍所在地养老的老人们生活到底如何?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觉得性价比挺高的”
12月份的天津,零下的气温和大风让人直打哆嗦,但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内,又是另一副温暖的景象。85岁的芮清琴老人穿着一件深绿色毛衣,戴着一副圆形老花镜,老人家的视力不太好,但这并不妨碍她声音的爽朗。
“我从武汉大学毕业,之后一直留在北京交通大学教物理。”谈起自己的工作,老人显得很自豪,“退休后,学校一直比较照顾,但我和老伴在北京养老院住不习惯。”
芮清琴告诉本刊记者,北京许多养老院没有床位,有床位的要么条件相对差一些,要么条件好收费高。“一个床位排好几年,这种情况一点儿都不稀奇。”
“后来听大学同事推荐,我也比较了一下,觉得这里的性价比挺高的,就和老伴一块住过来了。”老人告诉本刊记者,因为生活节奏的原因,她没有选择和子女住在一起,近十年都是在养老院生活。
本刊记者问起衣食住行情况时,老人点点头,“这些方面都挺好的,因为相互推荐,最近来的北京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人手反而显得不够,服务管理可能就有点跟不上。”
“现在硬件条件不是问题。”芮清琴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主要是希望活动再多点,院里有不少器材,但不组织的话,大家积极性不高,使用频率就低。”
谈及医疗问题,芮清琴表示,在附近的几家医院就医还是不能使用医保卡,尽管养老院方面安排了车辆对需要就诊的老人进行接送,但“始终不太方便”。
从“补床头”“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天津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是首批3家异地养老试点机构之一,截至2017年9月份,中心超过八成的老人均来自北京。
天津市武清区养老示范社区副总经理白洁告诉本刊记者,护理中心是养老示范社区的项目之一。据悉,该社区规划占地200亩,社区内还建有酒店、医院等设施。该社区共获得民政部投资1.5亿元,是民政部批准的全国5个养老示范社区之一。
天津市武清区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朱胜军向本刊记者介绍,随着跨区域养老的推进,补贴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过去的“补床头”(按床位补贴)“补砖头”(补齐养老院建设)向“补人头”(补贴政策随人转移)转变。
据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补贴形式,第一种为运营补贴,以一名北京老人来天津养老为例,每个月可以享受北京发放的300元至500元的补贴以及天津发放的1050至2250元的叠加补贴。第二种为综合责任险补贴,一张床位一年的标准为180元。
“这些补贴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养老机构运营成本。”朱胜军说。
谈到老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白洁告诉本刊记者,老人普遍容易感到孤单,因此根据老人喜好,社区会组织各类文娱培训班、兴趣班,武清区评剧团等文化类组织也会来到中心演出。
“中心每逢节日也会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老人娱乐生活,给老人一种大家庭的感覺。”白洁说。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老人们对于医疗问题较为关注。据了解,尽管社区内设有一级医院以满足日常需要,附近的武清区人民医院也具备三甲医院的资质,但目前在中心养老的老人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我们看病有专车接送,但总是跑往返确实不是个事。”一位老人告诉本刊记者。
“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协调相关的工作,争取早日让老人们不用为看病而来回奔波。”白洁告诉本刊记者。
推进异地就医结算,让老人“留下来”
位于河北三河市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同样作为首批跨区域养老试点机构,中心通过“医养结合”的理念吸引北京、天津的老人们。据了解,中心所依托的燕达医院于2017年1月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北京籍老人可以直接刷卡就医。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告诉本刊记者,北京的养老需求较大但同时医疗资源紧缺。“燕郊养老缓解了北京的巨大压力,北京社区养老规模都很小,寸土寸金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条件。”周素娟介绍,在医院开通异地就医结算之前,日均门诊量仅仅以百计算,而现在的日均门诊量近两千。
对于中心“医养结合”的经营方式,周素娟说:“老人需要更专业的照顾,这是家庭和社会的刚需。尤其是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有要求的现在,全天候的养老照护是一个必然趋势。”
据了解,中心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3岁,且入住时大部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疾病,对医疗资源有急迫需求。
京籍老人戴百祺在北京工作了半辈子,最终也选择了在河北燕郊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告诉本刊记者“距离近,环境好,关键是看病很方便”。
“京津冀一体化推进后,行业呼声不断提高,异地就医结算推进工作不断加速。2017年1月,北京就医结算在我们医院开通了,这个真的对老人来说很方便,他们可以直接刷卡,再不用往北京跑了。我们中心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周素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