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中国?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此番诱发探讨欲的,是贵州习酒公司一个叫作“中国年·喝习酒”的文化项目。每到春节,这一活动都会如期而至,在过年期间,帮助人们追寻“年味”,弘扬传统,引发共情,凸显人与人之间发生文化与心理关联的线索。
一味传统好酒,就可以把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钩连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奇观。中国幅员之大,四季不能同步,但在文化心理的最深处,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从中可见,有且只有一条最具普遍性的线索,把14亿人都紧密串联在一起。不是种族,不是国界,不是政治。是文明的特性。
在这个世界上,有资格谈“文明的特性”的国家,屈指可数。有的根底太浅,离文明二字尚有不小的距离;有的只是某种文明的一部分,可以代表,但不能独任;有的文明已经断裂,在纵向上连缀不起来。
只有中国,一个大国和一种文明,几乎无缝重合在一起。一杯酒,就浓缩着千万年的文明史。
对比让人清醒
2020年的中国,至少有三件大事,必然铭刻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第一件,是举国同心,控制疫情;
第二件,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美国挑起贸易战并且试图带领西方世界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两大背景下,中国GDP仍然实现2.3%的增长,总量突破百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三件,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消灭绝对贫困。
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能控制疫情,则经济增长无从谈起;经济如果停滞甚至倒退,财政将无法支持扶贫攻坚的巨大成本,机会缺乏和就业滑坡,势必也会让相当一部分人脱贫无力,甚至导致非贫困入口返贫。
中国的治理之难,从这组关系里也可以一管窥豹。但这三件事,最后都顺利完成了。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能力,当然是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在国内分歧越来越少,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但这个解释还不充分,因为我们看到,这三件事的完成,都包含着许多人主动、自觉的牺牲。
疫情,让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解放军以及无偿捐献的钱款、物资迅速往湖北集中,驰援者奔赴的是战场,亲冒矢石,甚至献出生命。关键时刻,全国人民主动配合国家防控措施,不聚集,不流动。
贸易壁垒与技术封锁,甚至不顾体面的“黑名单”,使许多制造和出口行业承受剧烈的阵痛,但人们依然埋头苦干,不怨不尤,社会保持强大的向心力。
扶贫攻坚,既需要经济先发地区为支援落后地区和贫困同胞输送经济资源,也需要无数基层干部承受巨大压力,争分夺秒,排除万难,多年来,已有数以百千计的扶贫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
在外部偏见当中,权力集中,即国家有能力集中调配人员、物资,以及限制人的流动自由,是一招鲜的解释。这非常肤浅,属于理论臆想。一个哪里都不对的人,却每一次都总能实现对的目标,让哪里都对的人一个个被比下去—如果这还不是偏见,那就是自己把自己骗了。
对比让人清醒。越来越多中国人认识到,我们这个国家,有一种未曾被强调的隐形的独特性。它来自文明深处。
生长的中国
“国”这个字,原来的含义非常狭小,主要指的是首都。比如周厉王时代的“国人暴动”,说的就是周朝首都镐京(西安)的老百姓起义。
最早的“中国”一词,指的是西周东都(洛阳),地域一样非常狭小。后来随着文明的传播,“中国”扩大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之外的地方,称为四夷,中原以外东南西北方向,都是夷人所居。这种分别,其实是人类社会早期部落形态的余绪。所谓中国,只是诸多部落之中占优势地位的部分,夷人,则是文明发展和军事力量处于弱势的部分。
无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四夷,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虽然民族仍有区分,但在血统上、共同体观念上早已互相交融,不分彼此,费孝通先生谓之“多元一体”。
中国,从一个远古城市,扩展到一个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的共同体,是怎么做到的呢?至少有三个条件在持续发挥作用:对大一统的向往、文明的延展性、文明的内聚性。
第一个,对大一统的向往,说的是政治的作用。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制国家,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取消了封建制,中央权力通过郡县制直接抵达地方,“皇帝”至高无上、天下没有任何身份能与之对等。这就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同属一国,只有一个中心,从政治实践上消灭了部落意识回潮的可能性。
一味传统好酒,就可以把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钩连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奇观。
他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首先让交通、贸易和交流变得简易。然而此举的意义,不仅仅是功利性的。标准相同,文字相同,事实上是让人们的生活趋同,价值认同也趋于一致。这才是最重要的方面,它让中国人在日常中不断练习怎样做中国人。
漢武帝时代,董仲舒从理论上证明了“大一统”的合法性,并且把儒家确立为帝制国家的唯一合法的意识形态,大一统获得了一种有效的机制的支持。往后2000余年,中国人对大一统的向往就成为不可逆转的人心大势。经验也在佐证着“大一统”的必要性,“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立竿见影。
第二个,文明的延展性,讲的是文明本身的活力。
商朝奉行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把商人以外的其它部落都视为敌人,甚至并不看作是人,而是祭祀的牺牲。
代之而起的周朝改变了这一价值观,把周以外的部落视为合作者,是可以做朋友、进行共同治理的伙伴。这种善待他人、平视他人的观念,事实上为后来的大一统准备了条件。孔子正是从周朝的价值观中,整理和引申出了带着原始感情的人道主义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而言之,“推己及人”,这是最朴素的善良。于是后世儒家又生发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对《礼记》中的大同思想的不断回应。 我们会发现,这种不断扩大的、涟漪式的人道主义,具有普世性,所以它必须打破狭小疆域的界限,而这在孔孟所在的分裂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做不到的,只能是一种理想阐述。
孔子的后学荀子,间接地为孔子思想的推行创造了可能性。他以儒家宗师的身份,教出了韩非、李斯两个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李斯用撇除了儒家理想主义的法家现实主义,推动秦朝统一中国,消灭封建,建立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
儒家文明的延展性,就有了实现空间了,尤其在汉武帝以后,疆域与文明几乎就是同步扩展,不断生长。
第三个,文明的内聚性,指的是文明延展的同时,对人心却有聚拢作用,两者并行不悖。
文明延展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观推广和普及的过程。处于文明边缘区域的人们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文明体系,是受到欢迎的,而身处文明之中的人,对文明延展是有自觉的责任感的。两相配合,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儒教”,身在其中的人,确实有一种类似宗教感情的自发性。
这非常奇妙。儒家思想、情怀,推己及人,有自生的延展性,而被推及的人,又会树立对这一思想、情怀的忠诚度,形成价值认同,继而自发地去延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不断地生长。到了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的后期,中国的意义已经和今天差不多,夷人的意思相当于外国人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巩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内涵;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现代化,对落后的思想进行了摧枯拉朽的清理;马克思主义降临中国,赋予了中国普世主义全新的意义。
到了今天,我们呼唤“文化自信”,呼唤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现代国家在经历了百年磨难之后,开始回到自身的文明根系中来。
乾 坤
和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不同,中国的文明,不是设计的、拼凑的、局部的、断裂的或者移植的,而是千万年慢慢生长起来的,直到今天,依然在不断生长。
它的特性,就是统一、延展和内聚。它所扩及的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自豪感、价值感和家国情怀。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完全重合,这种文明所能给予这个国家的力量,是大到超出想象的。这就是我们在过去一年所看到的,团结战疫、一致抗压和合力扶贫。
世界近代化的进程,创生了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它所涵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规则,被自大地视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唯一标准。但凡超出现代治理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便都是错误的,落后的,野蛮的,前现代的。
然而,西方文明,总体上是设计的、拼凑的、局部的、断裂的或者移植的,而不是完整的、自然生长的。西方大国当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种文明的外延和一个国家的疆域完全重合,它们自然无法理解这种磅礴力量的根源,因此中国的表现会超乎它们的想象。
这不妨碍中国文明继续延展和内聚,儒家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马克思普世主义,仍然在生活实践、政治实践当中不断地被学习和巩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这句话,其实就是中国文明延展和内聚的方法论。学,是知道,了解;习,则是运用,实行。对社会而言,中国文化精髓持续扩展,对个体而言,中国的独特价值观不断内化。
中国的酒,是中国文明信念的载体,是文明传习的重要依托。
时代在变,但华夏民族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信念,未曾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持续演习和巩固这种文明信念。有一些东西,是千年接续的,比如年俗,比如对家的依归,对国的向心力。
华夏,华是典雅服饰,夏是端庄礼仪。为了与现代世界对接,中国传统服饰、礼仪都对便利和效率作出了让步,那么中国的文明信念,在今天还有一如既往的物质载体吗?有,比如中国的酒,比如东方习酒。
正如文章開头所言,一味好酒,就能把一个泱泱大国钩连一处,这种酒,当然是中国酒。
中国的酒,是中国文明信念的载体,是文明传习的重要依托。今天的中国文明还在持续生长,中国酒,就是浇灌这种生命力的雨露。
“崇道务本”,这是习酒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来自儒家文明的内核。
何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本,就是孝悌,尊敬长辈,友爱兄弟。
何为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是君子人格的出发点,如果你能尊敬长辈,友爱兄弟,那么也就不会对他人不敬不爱,因为人的感情是共通的。所以,如果“本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有了一个坚强的开始,忠恕就逐步生长蔓延,而忠恕,便是孔子的道,所以说“本立而道生”。
习酒人用这样的儒家精神来理解酿酒的价值,也以此来打量我们身处的社会。一丝不苟酿好酒,这是爱他人、关心人、沟通人的前提,是酿酒人崇仰美好生活、追寻美好社会的独特路径。今日观之,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是准确、深刻的。同心对抗疫情,团结面对打压,合力消灭绝对贫困,都是中国人“本立而道生”的结果,是最朴素的善良、带着原始感情的人道主义的胜利。
2021年春节,“中国年·喝习酒”活动提出了几组关系:“我们看见,被看见;我们关怀,被关怀;我们链接,被链接。”
看见他人的苦,自身的苦也终将被看见;看见他人的善良,自身的善良也试图被看见;关怀别人,自身将被周遭的关怀所反哺;我们把这些美好的人类价值推向世界,世界也必会感知,馈以同等的情感。文明生长的最终结果,是人类命运联结为一个共同体。
我们看到一个最好的中国,期待一个更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