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特殊时期,要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在厘清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制定衔接的总体原则,探索衔接的有效手段,分阶段有步骤地有序推进,促进两者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乡村振兴;衔接
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前,仍然要坚持以扶贫工作为重心,为乡村振兴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准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后,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一、切实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异同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都是围绕破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和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
但两者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具有针对性、特殊性、紧迫性,而后者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渐进性特点;前者带有政策的特惠性,而后者具有普惠性;前者具有福利性,而后者具有经济性。
2、努力找准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农民群众的关注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出现动态变化。作为农业农村干部,必须随时随地地捕捉其关注点,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农民群众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包括就业渠道由现在仅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地就近务工到长期稳定上班、获得较高收益;产业发展由原始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业。二是农民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包括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三是农民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和延续。担心脱贫后,如出现自然灾害、意外重病等突发情况,没有能力承担,出现返贫;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关注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拓展性等。
三、积极谋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是一前一后、有机衔接的关系。既不能前后倒置,也不能相互混淆。
一是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完善。“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衔接性和持续性,解决针对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二是支持政策的延续和调整。“政策支持到底边。”将针对贫困户的特惠性产业扶持政策转化为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民生工程,解决贫困户与边缘户的矛盾;小额信贷政策延续成为乡村振兴长期的资金支持政策;将住房政策并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协同推进乡村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提升。
三是公共服务的扩展和增效。“服务配套增成效。”实施好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项目,完善生产便道、小型灌溉设施,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推广适宜的种养业的品种和适用技术,满足包括脱贫户在内的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
四是发展能力的培植和提升。“发展持续有动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高标准打造一村一品农特产业园区,提升园区带动能力;培植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低收入农户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使其生产上有技术、经营上有能力、就业上有技能。
五是增收渠道的拓宽和巩固。“增收渠道遍天地。”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让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及电商等新业态,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农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如立体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开发多功能农业等。
四、真正实现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要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适度细化与调整达到有机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打一场振兴乡村经济的产業革命;制定市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我市“三富”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三是促进组织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推动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大力推进文化振兴,壮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育、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乡村实际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要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做好“文化+ 旅游”“文化+ 市场”“文化+ 产品”等产业,保持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五是强化人才提升,实现人才振兴。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动性,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以“内育”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以“外引”促进乡村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简介:
叶青,安徽省中共潜山市委党校。
关键词:乡村振兴;衔接
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前,仍然要坚持以扶贫工作为重心,为乡村振兴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准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后,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一、切实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异同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都是围绕破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和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
但两者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具有针对性、特殊性、紧迫性,而后者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渐进性特点;前者带有政策的特惠性,而后者具有普惠性;前者具有福利性,而后者具有经济性。
2、努力找准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农民群众的关注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出现动态变化。作为农业农村干部,必须随时随地地捕捉其关注点,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农民群众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包括就业渠道由现在仅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地就近务工到长期稳定上班、获得较高收益;产业发展由原始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业。二是农民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包括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三是农民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和延续。担心脱贫后,如出现自然灾害、意外重病等突发情况,没有能力承担,出现返贫;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关注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拓展性等。
三、积极谋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是一前一后、有机衔接的关系。既不能前后倒置,也不能相互混淆。
一是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完善。“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衔接性和持续性,解决针对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二是支持政策的延续和调整。“政策支持到底边。”将针对贫困户的特惠性产业扶持政策转化为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民生工程,解决贫困户与边缘户的矛盾;小额信贷政策延续成为乡村振兴长期的资金支持政策;将住房政策并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协同推进乡村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提升。
三是公共服务的扩展和增效。“服务配套增成效。”实施好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项目,完善生产便道、小型灌溉设施,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推广适宜的种养业的品种和适用技术,满足包括脱贫户在内的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
四是发展能力的培植和提升。“发展持续有动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高标准打造一村一品农特产业园区,提升园区带动能力;培植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低收入农户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使其生产上有技术、经营上有能力、就业上有技能。
五是增收渠道的拓宽和巩固。“增收渠道遍天地。”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让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及电商等新业态,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农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如立体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开发多功能农业等。
四、真正实现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要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适度细化与调整达到有机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打一场振兴乡村经济的产業革命;制定市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我市“三富”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三是促进组织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推动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大力推进文化振兴,壮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育、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乡村实际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要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做好“文化+ 旅游”“文化+ 市场”“文化+ 产品”等产业,保持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五是强化人才提升,实现人才振兴。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动性,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以“内育”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以“外引”促进乡村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简介:
叶青,安徽省中共潜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