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视窗,为他们增添了隽永的书香。课外阅读既有举一反三的量的积累,又有超越文本触类旁通的质的飞跃,享受的是和文本自由对话的畅达和率性。
一、广开书源,推荐优秀读物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当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我们教师绝对有责任向他们推荐好书。为了保证他们的兴趣,我没有规定一定要读什么书,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因此学生心理没有任何负担。但我们知道,要想读书有成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有时我会利用晨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学生读的书,让他们知道读好书不一定就是读优秀作文,作为高年级学生可以读一些好的儿童文学,如《绿野仙踪》《追踪小绿人》《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等,并请读过这些书的人介绍介绍书里的精彩片断,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完后把书带来与同学一起分享阅读。有时会单独和一些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建议他们读一些怎样的书。
此外,我发现,孩子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我们应该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在课内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向课外扩展延伸、触类旁通
二、掌握读法,有效阅读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有了适合自己的读物,还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大声诵读。大声诵读,一方面能使学生精力更集中,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出声朗读中能够记住一些重要的词句或段落,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可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为此,我要求学生除了中午在教室内读书采用默读之外,其余场合均要读出声,尤其是在家读书,定要大声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之后,再采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读法和经验迁移于课外阅读,使方法因为熟练操作而提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圈画重要内容;在空白处作批注;做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象,进行分析,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用心去读,去品,从“眼读”升格为“心读”,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四、以身作则,与学生共进步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我认真做好一些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交流。第三,我经常读书给孩子听,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情感发育,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覺自愿地想去读书。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广开书源,推荐优秀读物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当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我们教师绝对有责任向他们推荐好书。为了保证他们的兴趣,我没有规定一定要读什么书,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因此学生心理没有任何负担。但我们知道,要想读书有成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有时我会利用晨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学生读的书,让他们知道读好书不一定就是读优秀作文,作为高年级学生可以读一些好的儿童文学,如《绿野仙踪》《追踪小绿人》《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等,并请读过这些书的人介绍介绍书里的精彩片断,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完后把书带来与同学一起分享阅读。有时会单独和一些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建议他们读一些怎样的书。
此外,我发现,孩子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我们应该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在课内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向课外扩展延伸、触类旁通
二、掌握读法,有效阅读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有了适合自己的读物,还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大声诵读。大声诵读,一方面能使学生精力更集中,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出声朗读中能够记住一些重要的词句或段落,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可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为此,我要求学生除了中午在教室内读书采用默读之外,其余场合均要读出声,尤其是在家读书,定要大声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之后,再采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读法和经验迁移于课外阅读,使方法因为熟练操作而提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圈画重要内容;在空白处作批注;做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象,进行分析,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用心去读,去品,从“眼读”升格为“心读”,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四、以身作则,与学生共进步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我认真做好一些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交流。第三,我经常读书给孩子听,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情感发育,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覺自愿地想去读书。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