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军工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落后。2000年已累计亏损达3.32亿元,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四年后的今天,长江电工集团已旧貌换新颜,排排新厂房展现出企业的蓬勃生机,职工住宅小区新楼林立。企业自2002年首次扭亏为盈后,2003年经营再创佳绩,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倍,达4795万元,排名兵装集团公司第三位。长江电工集团的变化,是全体长江人奋斗的结果。而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中,更展现出以程兴伟为首的领导团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经营的智慧和风貌。
1
1999年末,时任重庆万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兼信息通讯部总经理的程兴伟,奉命出任困境中的重庆长江电工厂厂长。从此,他的事业和生命就紧紧地与长江电工厂联系在了一起。
老牌军工企业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曾为祖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包袱沉重、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长江电工厂在发展中越来越步履艰难,甚至连年亏损,残酷的市场竞争毫不留情地吞噬着长江人的信心。新厂长初来乍到,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巨大困难又有相当物质与科技基础,既有市场与资金的压力,又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长江电工厂。
上任之初,程兴伟总经理没有急于去烧三把火,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集群众智慧,从内到外抓了两件事。一是外抓市场,领导班子合理分工,访客户,抓订单,扩大生产规模总量。同时加大外欠货款的清欠催收力度,清理库存,使之尽快变现,加速资金流转。通过两眼向外,解决了燃眉之急,渡过了等米下锅的难关。二是抓改革,练内功,创新机制,在提升企业活力上狠下功夫。改革人事用工制度,实施以财务为中心,以资金为重点的管理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狠抓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对外交流和合资合作,搞活全厂经济。
全厂动员,3年拼搏,企业终于出现了转机。2002年底,企业减亏控亏初见成效,盈利169万元。这使得在亏损中挣扎多年的长江人感到振奋,大家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2
在追求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程总经理深知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脆弱的;企业要取得快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还必须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只有把眼光放远,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打开一个新的发展通道。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然而,由于企业多年亏损,银行已亮起了红灯,企业贷款无门,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程总经理认真分析了企业当时的状况,对企业地处重庆市主城区、紧靠长江、原始植被保存完好的天然地理优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搞房地产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优良资产变现,那么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是就能得到解决吗。经过多方思索,程总经理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思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优化生产要素,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变现为资金,寻求资产经营之路。
但是,这个具有开创牲的新思路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当时职工们一方面期待新的领导班子能把企业带出发展低迷的泥潭,但同时由于企业过去多次不成功的教训,部分信心不足的职工又害怕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程总经理始终坚信此举能带领长江电工冲出低谷,走出一条阳光大道。他拿出令开发商眼热的南坪厂区先行招商。2000年12月16日,公司与浙江一家公司达成了200亩土地的转让协议。首战告捷,为更大更新一轮的资产运作积累了经验。
新年后的2001年1月8日,市政府的一个电话给长江电工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天,市政府办公厅在电话中说,有外商想与企业见面。程总经理欣然赴约。出人意料的是,与他见面的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著名侨商融侨集团总经理黄祖仕先生。
融侨此次来渝,是受重庆市委邀请对重庆进行考察的。黄祖仕先生一行的考察,并无既定目标,只是想多走走、多看看,根据考察情况回去再说。没想到,一次汽车经过鹅公岩大桥,他们被位于主城区的郁郁葱葱的天然半岛铜元局所深深吸引,而这就是长江电工厂所在地。经过几番考察,融侨渐渐确定了利用这一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意向。
在与融侨经过几次洽谈后,长江电工的发展蓝图也在程总经理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用土地置换得来的资金加上国家批准的军品进行改造和能力调整费用,对企业进行一次从厂房到设备、从技术到观念、从生产到管理的脱胎换骨的改造,建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防企业。
观念上的接轨,认识上的重叠,强烈的合作愿望,夯实了双方的合作基础,融侨与长江经过艰苦的实质性谈判,达成了共同开发铜元局半岛2200亩土地的协议,并于2001年4月25日在重庆市第六届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上顺利签约。此举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开重庆军工企业利用土地置换进行结构调整之先河”的高度评价。
3
长江员工不会忘记,2001年8月18日,占地1000亩的新厂区在程总经理的开工令下动工了。开工典礼上,程兴伟的第一锹土拉开了新厂区建设的序幕,也播下了长江人在新世纪的期望。从那一天起,程总经理和他带领的一班人常常奔走于建设工地和生产现场,他既关注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关心着一线员工的生活,使新区工程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三年中企业共建成了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在铜元局,1650余套职工住宅已经竣工,拆迁职工拿着新家的钥匙,沉浸在乔迁的欣喜中。
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在程总的心中,把企业做强做大才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迁建之初,他就对迁建作了详实的规划,确定了“坚持一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保证三年完成”的总体思路。当初由于资金的制约,诸多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无法实施。在实施土地置换以后,企业进一步拓展的平台得以建立。按照当初的规划,在分步实施滚动搬迁不停产的同时,将迁建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结合。三年中,企业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技术实力得以增强,新产品开发独领风骚,公司制改造顺利进行,合资合作有序进行,低成本扩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以全面提升。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企业从硬件到软件、从生产到管理的焕然一新,吸引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并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副市长黄奇帆、吴家农、国防科工委、兵装集团有关领导在视察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时,对程总经理利用土地置换,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了企业腾飞的开创性举措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在该厂视察工作时,曾语重心长地对程总经理说,在迁厂问题上,你做了一件别人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希望程总经理在企业的其他改革中,也能多出新招,推动长江电工更快更好的发展。
面对一个崛起的新长江电工、面对领导的殷殷嘱托、承载着长江人的无限希望,程总经理作为新长江电工的领航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如 波)
1
1999年末,时任重庆万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兼信息通讯部总经理的程兴伟,奉命出任困境中的重庆长江电工厂厂长。从此,他的事业和生命就紧紧地与长江电工厂联系在了一起。
老牌军工企业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曾为祖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包袱沉重、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长江电工厂在发展中越来越步履艰难,甚至连年亏损,残酷的市场竞争毫不留情地吞噬着长江人的信心。新厂长初来乍到,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巨大困难又有相当物质与科技基础,既有市场与资金的压力,又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长江电工厂。
上任之初,程兴伟总经理没有急于去烧三把火,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集群众智慧,从内到外抓了两件事。一是外抓市场,领导班子合理分工,访客户,抓订单,扩大生产规模总量。同时加大外欠货款的清欠催收力度,清理库存,使之尽快变现,加速资金流转。通过两眼向外,解决了燃眉之急,渡过了等米下锅的难关。二是抓改革,练内功,创新机制,在提升企业活力上狠下功夫。改革人事用工制度,实施以财务为中心,以资金为重点的管理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狠抓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对外交流和合资合作,搞活全厂经济。
全厂动员,3年拼搏,企业终于出现了转机。2002年底,企业减亏控亏初见成效,盈利169万元。这使得在亏损中挣扎多年的长江人感到振奋,大家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2
在追求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程总经理深知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脆弱的;企业要取得快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还必须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只有把眼光放远,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打开一个新的发展通道。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然而,由于企业多年亏损,银行已亮起了红灯,企业贷款无门,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程总经理认真分析了企业当时的状况,对企业地处重庆市主城区、紧靠长江、原始植被保存完好的天然地理优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搞房地产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优良资产变现,那么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是就能得到解决吗。经过多方思索,程总经理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思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优化生产要素,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变现为资金,寻求资产经营之路。
但是,这个具有开创牲的新思路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当时职工们一方面期待新的领导班子能把企业带出发展低迷的泥潭,但同时由于企业过去多次不成功的教训,部分信心不足的职工又害怕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程总经理始终坚信此举能带领长江电工冲出低谷,走出一条阳光大道。他拿出令开发商眼热的南坪厂区先行招商。2000年12月16日,公司与浙江一家公司达成了200亩土地的转让协议。首战告捷,为更大更新一轮的资产运作积累了经验。
新年后的2001年1月8日,市政府的一个电话给长江电工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天,市政府办公厅在电话中说,有外商想与企业见面。程总经理欣然赴约。出人意料的是,与他见面的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著名侨商融侨集团总经理黄祖仕先生。
融侨此次来渝,是受重庆市委邀请对重庆进行考察的。黄祖仕先生一行的考察,并无既定目标,只是想多走走、多看看,根据考察情况回去再说。没想到,一次汽车经过鹅公岩大桥,他们被位于主城区的郁郁葱葱的天然半岛铜元局所深深吸引,而这就是长江电工厂所在地。经过几番考察,融侨渐渐确定了利用这一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意向。
在与融侨经过几次洽谈后,长江电工的发展蓝图也在程总经理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用土地置换得来的资金加上国家批准的军品进行改造和能力调整费用,对企业进行一次从厂房到设备、从技术到观念、从生产到管理的脱胎换骨的改造,建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防企业。
观念上的接轨,认识上的重叠,强烈的合作愿望,夯实了双方的合作基础,融侨与长江经过艰苦的实质性谈判,达成了共同开发铜元局半岛2200亩土地的协议,并于2001年4月25日在重庆市第六届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上顺利签约。此举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开重庆军工企业利用土地置换进行结构调整之先河”的高度评价。
3
长江员工不会忘记,2001年8月18日,占地1000亩的新厂区在程总经理的开工令下动工了。开工典礼上,程兴伟的第一锹土拉开了新厂区建设的序幕,也播下了长江人在新世纪的期望。从那一天起,程总经理和他带领的一班人常常奔走于建设工地和生产现场,他既关注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关心着一线员工的生活,使新区工程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三年中企业共建成了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在铜元局,1650余套职工住宅已经竣工,拆迁职工拿着新家的钥匙,沉浸在乔迁的欣喜中。
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在程总的心中,把企业做强做大才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迁建之初,他就对迁建作了详实的规划,确定了“坚持一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保证三年完成”的总体思路。当初由于资金的制约,诸多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无法实施。在实施土地置换以后,企业进一步拓展的平台得以建立。按照当初的规划,在分步实施滚动搬迁不停产的同时,将迁建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结合。三年中,企业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技术实力得以增强,新产品开发独领风骚,公司制改造顺利进行,合资合作有序进行,低成本扩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以全面提升。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企业从硬件到软件、从生产到管理的焕然一新,吸引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并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副市长黄奇帆、吴家农、国防科工委、兵装集团有关领导在视察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时,对程总经理利用土地置换,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了企业腾飞的开创性举措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在该厂视察工作时,曾语重心长地对程总经理说,在迁厂问题上,你做了一件别人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希望程总经理在企业的其他改革中,也能多出新招,推动长江电工更快更好的发展。
面对一个崛起的新长江电工、面对领导的殷殷嘱托、承载着长江人的无限希望,程总经理作为新长江电工的领航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如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