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其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84-01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1.2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2.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3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3.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84-01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1.2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2.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3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3.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