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南学院附属小学在郴江边上。看着浑浊的郴江水,同学们疑惑了,这就是千古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中的“郴江”吗?
他们考察郴江的源头,调查水中的生物,了解污水的处理过程,号召人们都来保护郴江,期望郴江能恢复曾经的清澈与秀美。
寻找郴江的源头
同学们来到郴州市水文局,找到郴州市水文站网分布图。图中显示,郴江的发源地在江口。郴江变得浑浊,是不是因为源头的水不干净呢?他们来到江口乡,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走,寻找郴江的源头——排山小溪。
排山小溪不大,溪水清澈见底,水里还有螃蟹呢!
我们在水里发现了一只奇怪的生物,它长得像小型的甲壳虫。听当地人介绍,它叫“觅子”,只出现在非常干净、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中。我们取了水样,往山下走。这么美的山,这么清的水,让我们流连忘返。
——伍妍洁
我不敢相信,排山小溪就是郴江的源头。小溪的水清澈见底,我们都想喝上几口。我们在小溪里捞小鱼、小虾,捉螃蟹,真是太开心了。如果在郴州城也有这样的小溪,该多好呀!
我们沿着小溪往下游走,小溪经过一个村庄流入小河。虽然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但河水没那么清澈了。又过了一个村庄,河水变浑了。再过了一个村庄,河水更浑了,垃圾也更多了。人污染了郴江水。
——曹荠蓬
沿着小溪往下游走,我们来到了坳上乡。一下车,我们发现这里的水明显浑浊很多,连虾子的颜色都与源头的不一样。源头的虾子是褐色的,而这里的虾子却是灰黑色的。
——陈子豪
郴江遭受有机污染
同学们发现郴江部分水域中都藏有一种暗红色的生物。他们采访湘南学院生物系的教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那种生物叫“水丝蚓”,俗称“沙虫”。“水丝蚓”是有机污染的标志。它的大面积爆发,与郴江水质的恶化有密切联系。
为什么郴江上游没有“水丝蚓”,而中、下游到处都是“水丝蚓”呢?大家用“水丝蚓”做了对比实验,分析“水丝蚓”的生活环境、特点及习性,得出了结论——环境恶化,导致了“水丝蚓”的大面积爆发。
河里到处都有暗红色的“水丝蚓”。
湘南学院生物系的杨教授告诉我们,“水丝蚓”不是寄生虫,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但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肠胃不适。它的存在说明水体有机污染非常严重、极度缺氧。
看来只要我们注意卫生、勤洗手,研究“水丝蚓”是安全的。
我们调查小组到郴江采集“水丝蚓”样本,到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水丝蚓”喜欢缺氧、富含有机质的环境。
“水丝蚓”是有机污染的标志,它的大面积爆发是一个红色的警示。大自然在警示我们:郴江中、下游河水有机污染不容忽视!
——陈子豪
担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
郴江的有机污染源在哪里呢?通过半个月的观察,同学们发现污染源之一,是郴江沿岸的排污口。污水通过这些排污口日夜不停地流入郴江。
同学们走访郴州市污水处理厂和郴州市水文局,看到2009年1月郴州市水资源质量状况简报上写着“郴江水质评价:重度污染”。他们非常难过,将自己的环保行动,写成研究报告,呼吁人们注重环保,保护郴江,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2002年郴州市建立了污水处理厂。郴州城里的污水通过独立的管网收集系统收集后,输往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郴江。我们来到郴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确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可是,我们了解到郴州市区每天产污水多达18万吨,而污水处理厂每天只能处理污水7万吨,还不到40%。另外60%的污水去了哪里呢?
我们人类破坏了郴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使郴江部分水域失去了自我净化功能,导致郴江有机污染严重超标,更导致了郴江“水丝蚓”大面积爆发。面对这一切,我们心里非常难过。我们决定继续跟踪研究,希望能看到郴江的有机污染得到治理,希望郴江早日恢复清澈秀美的模样。
——陈子豪
一天,妈妈告诉我:“苏仙北桥下面发现了好多鱼。”我高兴极了。这下,郴江有救了。“水丝蚓”是鱼类的食物,小鱼可以把它们吃掉!但是,我兴冲冲地来到苏仙北桥,看到的只有浑浊的水。原来,好不容易才出现的鱼,已经被捕鱼者捞走了。
看着这一切,我心里非常难过。
听大人们说,郴江曾经非常美丽。河水清澈见底,水里长满绿色的水草,成群的鱼虾在水草间游来游去。河面平静无波,常常可以看到翠鸟停在河中的石头上。然而,今天的郴江已经受到重度污染。
保护母亲河,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我们的家园。
——伍妍洁
发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吸纳儿童参加。儿童是未来,要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促使他们在长大后成为保护环境的决策者和实践者。
环境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他们考察郴江的源头,调查水中的生物,了解污水的处理过程,号召人们都来保护郴江,期望郴江能恢复曾经的清澈与秀美。
寻找郴江的源头
同学们来到郴州市水文局,找到郴州市水文站网分布图。图中显示,郴江的发源地在江口。郴江变得浑浊,是不是因为源头的水不干净呢?他们来到江口乡,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走,寻找郴江的源头——排山小溪。
排山小溪不大,溪水清澈见底,水里还有螃蟹呢!
我们在水里发现了一只奇怪的生物,它长得像小型的甲壳虫。听当地人介绍,它叫“觅子”,只出现在非常干净、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中。我们取了水样,往山下走。这么美的山,这么清的水,让我们流连忘返。
——伍妍洁
我不敢相信,排山小溪就是郴江的源头。小溪的水清澈见底,我们都想喝上几口。我们在小溪里捞小鱼、小虾,捉螃蟹,真是太开心了。如果在郴州城也有这样的小溪,该多好呀!
我们沿着小溪往下游走,小溪经过一个村庄流入小河。虽然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但河水没那么清澈了。又过了一个村庄,河水变浑了。再过了一个村庄,河水更浑了,垃圾也更多了。人污染了郴江水。
——曹荠蓬
沿着小溪往下游走,我们来到了坳上乡。一下车,我们发现这里的水明显浑浊很多,连虾子的颜色都与源头的不一样。源头的虾子是褐色的,而这里的虾子却是灰黑色的。
——陈子豪
郴江遭受有机污染
同学们发现郴江部分水域中都藏有一种暗红色的生物。他们采访湘南学院生物系的教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那种生物叫“水丝蚓”,俗称“沙虫”。“水丝蚓”是有机污染的标志。它的大面积爆发,与郴江水质的恶化有密切联系。
为什么郴江上游没有“水丝蚓”,而中、下游到处都是“水丝蚓”呢?大家用“水丝蚓”做了对比实验,分析“水丝蚓”的生活环境、特点及习性,得出了结论——环境恶化,导致了“水丝蚓”的大面积爆发。
河里到处都有暗红色的“水丝蚓”。
湘南学院生物系的杨教授告诉我们,“水丝蚓”不是寄生虫,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但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肠胃不适。它的存在说明水体有机污染非常严重、极度缺氧。
看来只要我们注意卫生、勤洗手,研究“水丝蚓”是安全的。
我们调查小组到郴江采集“水丝蚓”样本,到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水丝蚓”喜欢缺氧、富含有机质的环境。
“水丝蚓”是有机污染的标志,它的大面积爆发是一个红色的警示。大自然在警示我们:郴江中、下游河水有机污染不容忽视!
——陈子豪
担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
郴江的有机污染源在哪里呢?通过半个月的观察,同学们发现污染源之一,是郴江沿岸的排污口。污水通过这些排污口日夜不停地流入郴江。
同学们走访郴州市污水处理厂和郴州市水文局,看到2009年1月郴州市水资源质量状况简报上写着“郴江水质评价:重度污染”。他们非常难过,将自己的环保行动,写成研究报告,呼吁人们注重环保,保护郴江,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2002年郴州市建立了污水处理厂。郴州城里的污水通过独立的管网收集系统收集后,输往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郴江。我们来到郴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确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可是,我们了解到郴州市区每天产污水多达18万吨,而污水处理厂每天只能处理污水7万吨,还不到40%。另外60%的污水去了哪里呢?
我们人类破坏了郴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使郴江部分水域失去了自我净化功能,导致郴江有机污染严重超标,更导致了郴江“水丝蚓”大面积爆发。面对这一切,我们心里非常难过。我们决定继续跟踪研究,希望能看到郴江的有机污染得到治理,希望郴江早日恢复清澈秀美的模样。
——陈子豪
一天,妈妈告诉我:“苏仙北桥下面发现了好多鱼。”我高兴极了。这下,郴江有救了。“水丝蚓”是鱼类的食物,小鱼可以把它们吃掉!但是,我兴冲冲地来到苏仙北桥,看到的只有浑浊的水。原来,好不容易才出现的鱼,已经被捕鱼者捞走了。
看着这一切,我心里非常难过。
听大人们说,郴江曾经非常美丽。河水清澈见底,水里长满绿色的水草,成群的鱼虾在水草间游来游去。河面平静无波,常常可以看到翠鸟停在河中的石头上。然而,今天的郴江已经受到重度污染。
保护母亲河,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我们的家园。
——伍妍洁
发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吸纳儿童参加。儿童是未来,要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促使他们在长大后成为保护环境的决策者和实践者。
环境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