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上海市农民工学龄儿童与城市学龄儿童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显著好于农民工学龄儿童,但在食物摄取方面,城市学龄儿童对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取频率显著高于农民工学龄儿童;在身体活动方面,农民工学龄儿童每天活动时间显著多于城市学龄儿童,学习压力与城市儿童相比较小;农民工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近视率显著低于城市学龄儿童,但农民工男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同样处于较高水平。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健康;生活习惯;农民工子女;城市儿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98-04
Comparison of the living habits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nd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YIN Xiao-jian1,JIA Li-qiang2,XIONG Jian-ping3,GUO Qiang1
(1.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chang 33001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living habits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nd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ietary habits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terms of physical activity,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had significantly more daily activity time than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and their learning pressu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the obesity rate and myopia rate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but the obesity rate of school age boys of peasant workers was at a high level as well.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ealth;living habit;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urban children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经济快速的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同时人口移动的特征由外出务工者向“家庭化”整体转变,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学习。2010年,中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其中随迁农民工子女达到1 400多万,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1]。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由于家庭经济以及父母职业等的原因,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并存,而这种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必然产生影响。Azcorra[2]对墨西哥从农村移居到尤卡坦梅里达市的儿童与当地儿童的比较结果表明,母亲的身高、儿童的居住地、家庭收入以及饮食习惯等是影响他们体格的重要因素。Fujiwara[3]对生活在本土和生活在美国夏威夷的日本人的比较研究表明,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前者的身高和体重要比后者的矮和轻,并指出前者女性的月经初潮要晚于后者。某些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运动等,与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人的生存和寿命有重要作用[4]。
目前国内少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对上海市农民工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农儿”)与上海城市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城儿”)的生活习惯等进行比较分析,探寻造成他们生活习惯和健康等差异的原因,为制定该群体健康干预措施等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罗南中心小学与民办罗希小学1 465名学生。其中罗南中心小学1~5年级学生916名,其中,上海市户籍学生525人,农民工子女391人;民办罗希小学2~5年级学生549名,全部为农民工子女。本研究所指农民工子女系指父母亲均为农村户籍,其他外来务工者子女均除外。
1.2 问卷调查及体格测试
为了解该群体学龄儿童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等本研究在2011年3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506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5份,有效回收率97.3%。同时以学校领导、老师、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作为访谈对象,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运动、卫生等习惯。身高及体重等测试按照《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5]检测细则进行。测试人员为所调查学校的相关体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专职教师及研究生,测试前进行统一培训。身高、体重测试使用的器材是中体同方生产的ZSTF型身高体重计,测定前校对0点,被测定者赤足、穿薄衣,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
本研究中超重和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6],由于该标准中没有偏瘦儿童的分类标准,故将不属于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学龄儿童均划入正常组。学龄儿童生活习惯等的比较、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软件为SPSSv18.0,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及分析
2.1 日常习惯比较
在“上下学采用的主要方式”方面,选择“走路”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6.7%、21.1%,而农儿男女分别为26.1%、28.4%;选择“家长接送”的,城儿男女分别为72.8%、56.8%,农儿男女分别为56.8%、60.0%;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周一到周五起床时间”城儿与农儿无论男女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06:00以前起床的农儿与城儿男生分别为45.0%、20.1%,女生则为47.6%、28.3%,每天起床时间明显农儿更早。在“每天做作业时间”方面,选择“0.5 h”以内的城儿男女分别为9.1%、13.4%,而农儿男女则为19.8%、18.4%;选择“2 h以上”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8.5%、19.8%,农儿男女分别为19.1%、13.8%,其中在男生差异非常显著。在“冬天洗澡频率”方面,“3天以内洗一次澡” 城儿的男女分别为42.2%、43.9%,而农儿男女则为32.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感冒、咳嗽等轻微病症时的就医习惯方面,选择去“大医院就医”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0.9%、28.9%,农儿男女分别为16.2%、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身体活动情况比较
对“放学后到回到家这段时间会在外面玩吗”这一问题,选择“会”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5.5%、10.4%,农儿男女生则为20.7%、18.2%,其中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回家后的主要活动”选择“帮家里干活”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2.6%、14.6%,农儿男女分别为14.6%、29.2%,其中女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跟伙伴玩耍”的城儿男女分别为6.1%、7.3%,农儿男女生分别为11.3%、6.9%,其中男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其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62.2%、64.6%,农儿男女分别为47.1%和49%,城儿高于农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其它”的大部分在备注中写的都是“做作业”,说明城儿的课业负担明显比农儿重,每天的身体活动时间比农儿少。
2.3 饮食习惯比较
“每周6~7天”吃早餐,城儿男女分别为84.2%、85.3%,农儿的分别为69.9%、72.3%;“每周6~7天”吃午餐的,城儿男女分别为83.5%、86%,农儿的分别为71.2%、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餐“在家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85%、89.9%,农儿的分别为73.5%、83.7%;在“外卖摊”吃早餐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2.0%,农儿的分别为16.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吃零食方面,选择“每周0~1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5%、32.9%,而农儿的分别为26.6%、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上海市城儿的饮食习惯要好于农儿。
2.4 食物摄取情况比较
在食物摄取频率方面,每周食用“水果”“肉或鱼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的频率上城儿高于农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食用“水果”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49.2%、52.4%,农儿的分别为39.9%、36.6%;在食用“肉或鱼类”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48.5%、34.8%,农儿的分别为34.9%、33.1%;在食用“蛋类”的频率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3%、30.0%,农儿的分别为23.0%、21.2%;在食用“乳制品”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54.8%、50.4%,而农儿的分别为43.3%、38%;在食用“豆制品”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2.0%、17.1%,农儿的分别为14.4%、13.4%。
2.5 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上海市超重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2.5%、12.4%,而农儿的分别为19.4%、8.6%;肥胖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6.6%、12.0%,农儿的分别为8.6%、3.9%,农儿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城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6 近视情况比较
上海市城儿男生的近视率为20.8%,显著高于农儿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方面,城儿与农儿的近视率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是导致一些疾病发生的根源。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40%~50%的死亡是由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7]。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城儿在饮食、卫生、就医等习惯显著好于农儿;在身体活动方面,农儿每天的活动时间显著多于城儿。儿童时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和家庭环境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显示,上海市城儿父母学历水平为高中以上的比例为60.5%,而农儿父母的比例则为24.7%,城儿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农儿父母。李永红[8]研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仅决定其自身的卫生知识、态度与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健康行为,对子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城儿与农儿生活习惯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儿放学后在外面玩以及回家后帮家里干活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儿,每天做作业时间比城儿更少,农儿早上起床时间更早。这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农儿父母多为个体经营者和体力劳动者,而城儿父母职业多为脑力劳动。走访发现,部分年龄较大的农儿放学回家后会帮助父母经营摊位等,而早上父母一般起得早,农儿会较早的来到学校。农儿课业负担较轻,首先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其次与上海市农民工子女中考政策关系密切。虽然上海市政府宣布2010年所有在沪农民工子女都可以享受和上海同龄人一样的义务教育权利,免费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是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只能回老家参加中考或者进入上海市中职学校,所以如果农民工子女始终无法获得在上海的中考资格,他们就不会有太多的动力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食物摄取频率方面,城儿对“肉或鱼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等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取频率明显高于农儿,而蔬菜、粮食类食品的摄取频率则没有显著差异。这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庭观念所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不再过着拮据的生活。有研究认为:农民工的膳食状况正在向城市居民靠拢,其饮食状况保留了一些我国传统饮食的优点,比如谷类食物较多,较符合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摄入量,但水果蔬菜特别是水果摄入总量过少,奶及奶制品消费太少,这些饮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健康状况[9]。
张文静[10]调查发现,超重学生和体质正常的学生相比有较多的不良饮食习惯;爱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少动喜静等习惯是引起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显示,上海市城儿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农儿,其中城儿男生超重肥胖率最高(超重22.5%,肥胖16.6%),这一结果已达到或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11];农儿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19.4%和8.6%,也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Renzaho[12]对从非洲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儿童(3~12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他们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时间长短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Jams Hill等[13]对英国的肥胖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仅与身体活动的减少有关,而且也与能量的摄入不平衡密切相关,即能量的摄入大大超过了能量的消耗。本次调查发现,城儿在食用肉类、蛋类、乳制品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频率方面明显高于农儿。城儿的课业负担较重,每天做作业时间显著多于农儿,城儿经常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时还要继续参加家长给报的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等。同时,城儿每天的身体活动量总体少于农儿,农儿放学后在外面玩以及回家后帮家里干活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儿。因此推测城儿的超重、肥胖高发生率与摄食习惯以及身体活动量少有紧密的联系,而农儿的肥胖问题也与摄食不平衡关系密切相关。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健康;生活习惯;农民工子女;城市儿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98-04
Comparison of the living habits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nd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YIN Xiao-jian1,JIA Li-qiang2,XIONG Jian-ping3,GUO Qiang1
(1.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chang 33001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living habits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nd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ietary habits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in terms of physical activity,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had significantly more daily activity time than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and their learning pressu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the obesity rate and myopia rate of school ag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urban school age children, but the obesity rate of school age boys of peasant workers was at a high level as well.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ealth;living habit;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urban children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经济快速的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同时人口移动的特征由外出务工者向“家庭化”整体转变,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学习。2010年,中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其中随迁农民工子女达到1 400多万,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1]。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由于家庭经济以及父母职业等的原因,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并存,而这种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必然产生影响。Azcorra[2]对墨西哥从农村移居到尤卡坦梅里达市的儿童与当地儿童的比较结果表明,母亲的身高、儿童的居住地、家庭收入以及饮食习惯等是影响他们体格的重要因素。Fujiwara[3]对生活在本土和生活在美国夏威夷的日本人的比较研究表明,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前者的身高和体重要比后者的矮和轻,并指出前者女性的月经初潮要晚于后者。某些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运动等,与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人的生存和寿命有重要作用[4]。
目前国内少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对上海市农民工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农儿”)与上海城市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城儿”)的生活习惯等进行比较分析,探寻造成他们生活习惯和健康等差异的原因,为制定该群体健康干预措施等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罗南中心小学与民办罗希小学1 465名学生。其中罗南中心小学1~5年级学生916名,其中,上海市户籍学生525人,农民工子女391人;民办罗希小学2~5年级学生549名,全部为农民工子女。本研究所指农民工子女系指父母亲均为农村户籍,其他外来务工者子女均除外。
1.2 问卷调查及体格测试
为了解该群体学龄儿童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等本研究在2011年3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506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5份,有效回收率97.3%。同时以学校领导、老师、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作为访谈对象,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运动、卫生等习惯。身高及体重等测试按照《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5]检测细则进行。测试人员为所调查学校的相关体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专职教师及研究生,测试前进行统一培训。身高、体重测试使用的器材是中体同方生产的ZSTF型身高体重计,测定前校对0点,被测定者赤足、穿薄衣,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
本研究中超重和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6],由于该标准中没有偏瘦儿童的分类标准,故将不属于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学龄儿童均划入正常组。学龄儿童生活习惯等的比较、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软件为SPSSv18.0,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及分析
2.1 日常习惯比较
在“上下学采用的主要方式”方面,选择“走路”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6.7%、21.1%,而农儿男女分别为26.1%、28.4%;选择“家长接送”的,城儿男女分别为72.8%、56.8%,农儿男女分别为56.8%、60.0%;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周一到周五起床时间”城儿与农儿无论男女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06:00以前起床的农儿与城儿男生分别为45.0%、20.1%,女生则为47.6%、28.3%,每天起床时间明显农儿更早。在“每天做作业时间”方面,选择“0.5 h”以内的城儿男女分别为9.1%、13.4%,而农儿男女则为19.8%、18.4%;选择“2 h以上”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8.5%、19.8%,农儿男女分别为19.1%、13.8%,其中在男生差异非常显著。在“冬天洗澡频率”方面,“3天以内洗一次澡” 城儿的男女分别为42.2%、43.9%,而农儿男女则为32.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感冒、咳嗽等轻微病症时的就医习惯方面,选择去“大医院就医”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0.9%、28.9%,农儿男女分别为16.2%、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身体活动情况比较
对“放学后到回到家这段时间会在外面玩吗”这一问题,选择“会”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5.5%、10.4%,农儿男女生则为20.7%、18.2%,其中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回家后的主要活动”选择“帮家里干活”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2.6%、14.6%,农儿男女分别为14.6%、29.2%,其中女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跟伙伴玩耍”的城儿男女分别为6.1%、7.3%,农儿男女生分别为11.3%、6.9%,其中男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其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62.2%、64.6%,农儿男女分别为47.1%和49%,城儿高于农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其它”的大部分在备注中写的都是“做作业”,说明城儿的课业负担明显比农儿重,每天的身体活动时间比农儿少。
2.3 饮食习惯比较
“每周6~7天”吃早餐,城儿男女分别为84.2%、85.3%,农儿的分别为69.9%、72.3%;“每周6~7天”吃午餐的,城儿男女分别为83.5%、86%,农儿的分别为71.2%、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餐“在家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85%、89.9%,农儿的分别为73.5%、83.7%;在“外卖摊”吃早餐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2.0%,农儿的分别为16.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吃零食方面,选择“每周0~1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5%、32.9%,而农儿的分别为26.6%、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上海市城儿的饮食习惯要好于农儿。
2.4 食物摄取情况比较
在食物摄取频率方面,每周食用“水果”“肉或鱼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的频率上城儿高于农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食用“水果”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49.2%、52.4%,农儿的分别为39.9%、36.6%;在食用“肉或鱼类”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48.5%、34.8%,农儿的分别为34.9%、33.1%;在食用“蛋类”的频率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38.3%、30.0%,农儿的分别为23.0%、21.2%;在食用“乳制品”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54.8%、50.4%,而农儿的分别为43.3%、38%;在食用“豆制品”方面,“每周6~7天”吃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2.0%、17.1%,农儿的分别为14.4%、13.4%。
2.5 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上海市超重的城儿男女分别为22.5%、12.4%,而农儿的分别为19.4%、8.6%;肥胖的城儿男女分别为16.6%、12.0%,农儿的分别为8.6%、3.9%,农儿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城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6 近视情况比较
上海市城儿男生的近视率为20.8%,显著高于农儿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方面,城儿与农儿的近视率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是导致一些疾病发生的根源。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40%~50%的死亡是由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7]。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城儿在饮食、卫生、就医等习惯显著好于农儿;在身体活动方面,农儿每天的活动时间显著多于城儿。儿童时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和家庭环境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显示,上海市城儿父母学历水平为高中以上的比例为60.5%,而农儿父母的比例则为24.7%,城儿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农儿父母。李永红[8]研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仅决定其自身的卫生知识、态度与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健康行为,对子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城儿与农儿生活习惯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儿放学后在外面玩以及回家后帮家里干活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儿,每天做作业时间比城儿更少,农儿早上起床时间更早。这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农儿父母多为个体经营者和体力劳动者,而城儿父母职业多为脑力劳动。走访发现,部分年龄较大的农儿放学回家后会帮助父母经营摊位等,而早上父母一般起得早,农儿会较早的来到学校。农儿课业负担较轻,首先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其次与上海市农民工子女中考政策关系密切。虽然上海市政府宣布2010年所有在沪农民工子女都可以享受和上海同龄人一样的义务教育权利,免费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是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只能回老家参加中考或者进入上海市中职学校,所以如果农民工子女始终无法获得在上海的中考资格,他们就不会有太多的动力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食物摄取频率方面,城儿对“肉或鱼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等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取频率明显高于农儿,而蔬菜、粮食类食品的摄取频率则没有显著差异。这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庭观念所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不再过着拮据的生活。有研究认为:农民工的膳食状况正在向城市居民靠拢,其饮食状况保留了一些我国传统饮食的优点,比如谷类食物较多,较符合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摄入量,但水果蔬菜特别是水果摄入总量过少,奶及奶制品消费太少,这些饮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健康状况[9]。
张文静[10]调查发现,超重学生和体质正常的学生相比有较多的不良饮食习惯;爱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少动喜静等习惯是引起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显示,上海市城儿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农儿,其中城儿男生超重肥胖率最高(超重22.5%,肥胖16.6%),这一结果已达到或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11];农儿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19.4%和8.6%,也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Renzaho[12]对从非洲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儿童(3~12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他们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时间长短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Jams Hill等[13]对英国的肥胖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仅与身体活动的减少有关,而且也与能量的摄入不平衡密切相关,即能量的摄入大大超过了能量的消耗。本次调查发现,城儿在食用肉类、蛋类、乳制品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频率方面明显高于农儿。城儿的课业负担较重,每天做作业时间显著多于农儿,城儿经常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时还要继续参加家长给报的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等。同时,城儿每天的身体活动量总体少于农儿,农儿放学后在外面玩以及回家后帮家里干活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儿。因此推测城儿的超重、肥胖高发生率与摄食习惯以及身体活动量少有紧密的联系,而农儿的肥胖问题也与摄食不平衡关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