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根坚劲》是龙层花医师八十八岁时出版的自传。龙层花,1926年出生于广州一个国民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南韶连会馆的经理,母亲是何香凝的书记,上有两位哥哥和两位姐姐。“层花”之名是多一个女儿的意思,三岁前的家庭生活优渥幸福,不幸的是1929年父母被告密“窝藏共匪”,致使父亲逃难,母亲入狱,兄弟姐妹离散。龙层花自此住过半年孤儿院,后由外婆和舅父抚养,八岁才回到父母家中。因幼时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八岁才入小学,不过后来因成绩优异三年跳级两次,11岁完成初小学业,此时正是“七七事变”爆发的1937年。
1937年至1946年,因为日本侵华的国难,龙层花随父母兄姐回到家乡广东英德县。辍学务农的岁月里,她因家乡种竹子,“观察到竹子坚韧不折的个性,竹根和竹鞭生长在瘦瘠的土壤中,竹鞭常从石缝中穿行,那种坚韧的力量,成为我个性养成的激励者”。于是,她通过自学而担任小学教师,并任教六年。1947年因未婚夫魏征的介绍,转业成为广州陆军医院物理诊疗科的理疗佐理员。非科班出身的她,靠医学实践中孜孜不倦的勤学和探索,与丈夫魏征一同钻研“中西医结合诊治颈椎病”的课题五十多年,不断精进和开拓,成为“脊椎病因学说”的开创者。医者仁心,救人无数,并通过著书、学术交流和教学传授,使这门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的学说在中国、东南亚、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产生影响,搭建了中医推拿学和西医手法医学的交流平台。
自传文字开始之前,附有几张龙层花幼年、中青年、老年时代的照片。岁月的风霜不曾改变其面容的清秀典雅,不过,这些照片里的她,都是穿着医生的白大褂或军装等朴素的衣衫。这有她生平的时代印记—国家蒙难的战乱岁月,新中国成立后艰难的建设时期,也是她坚忍不拔、不慕浮华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她写自己崇尚家乡的竹,“喜观竹子被狂风猛吹时弯而不折,竹笋的奋力破硬土而出,竹鞭遇岩石而会寻缝变形而穿过”。追忆苦难童年与坎坷青春年华的首章题目即“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生和风骨,就像中国人崇尚的竹和梅,本应挺拔美丽的枝干花叶,纵然土壤贫瘠、气候变幻,也未曾埋没其拔节而出、凌寒绽放的生命力。
书中所写的人生历程横跨八十余年,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色彩。
1947年以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童年与青春岁月,因时代风云而曲折坎坷,却独具一种传奇的青春气息。这段时期的龙层花辗转广州、故乡英德县,其间不乏化险为夷的经历。抗战胜利后,又曾追随当护士的二姐(二姐夫是当时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学生)只身前往貴州,去过上海,甚至在1949年2月随国民党国防医学院迁台而去过台湾。当时二十出头的她与同事在高雄的海滩、日月潭等地玩得开怀尽兴,还被二姐批评“只知道玩”。后来考虑到广州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需要照顾,她听从二姐的话返回广州。书中写道此时的她“思潮起伏无法入眠”“自觉真正长大懂事”了,是因为思及家庭的穷苦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然而,作为今日的读者,回望那个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时代,再看尚为少女的龙层花半由自己、半由二姐为她做出的人生选择,或会慨叹命运的注定和成全。自台湾回广州的船上,她记述自己怔神之际,听到有人大叫“看,到香港啦”!于是她也望了一眼远处的小岛,仅此而已。然则八十八岁写回忆录,依旧记得当年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再读到后文中她在港出版重要科研论著《脊椎病因治疗学》的历程,亦颇有前缘注定之感。
第二章起,即进入龙层花毕生取得卓越成就的“医师”这一身份进行书写,载列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科研成就和医学实践。文风凝练严谨,但作为非医学专业读者都能看懂的传记文学,却也非常流畅明晰,不时穿插龙医师真实的行医经历,或与医界同人的合作或交往,是一个个人物串联起的记忆。纵然在医学界创立了令后辈高山仰止的建树,龙医师在这本自传中,却依然经常强调自己非科班出身,字里行间始终透着自谦和自省。而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自学和科研之苦,未曾渲染,却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件的记叙—如每晚工作回家后还要照顾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然后才能开始自学,睡觉常是深夜凌晨;因为科室建设初期人才匮乏,兼顾机器维修和机内清洁工作16年,有一次维修机械时差点触电而死……让读者与她一同咀嚼这苦味,感受到她潜心于行医和科研,淡泊名利,不计回报的精神。然而,这位朴素、清苦的弱女子,却激流勇进,响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发挥了极深广的影响力:临床研究,成立研究所,著书推广,搭建学术平台,在国内外讲学交流;退休后依旧退而不休,晚年甚至重启诊治防癌症的艰难课题。那开荒探索的勇气,那对治病救人事业绵延时间、贯通地域而不绝的深情,是平实文字下令人钦佩震撼的暗涌,铸成这些记叙文字的力量。
叙述文字占自传的大部,但偶尔出现的表白志气,又让人意识到作者书写这些文字时,一直是警醒的,她的人生是她清醒而自主的抉择。就像在她坚毅的青春岁月,她就有这样的认知,及后的人生里,她也用生生不息的美丽将此证明:“……开始认识社会,知道了人生一世,不能无所作为,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的,世上有志之士,是可以改天换地的。”
1937年至1946年,因为日本侵华的国难,龙层花随父母兄姐回到家乡广东英德县。辍学务农的岁月里,她因家乡种竹子,“观察到竹子坚韧不折的个性,竹根和竹鞭生长在瘦瘠的土壤中,竹鞭常从石缝中穿行,那种坚韧的力量,成为我个性养成的激励者”。于是,她通过自学而担任小学教师,并任教六年。1947年因未婚夫魏征的介绍,转业成为广州陆军医院物理诊疗科的理疗佐理员。非科班出身的她,靠医学实践中孜孜不倦的勤学和探索,与丈夫魏征一同钻研“中西医结合诊治颈椎病”的课题五十多年,不断精进和开拓,成为“脊椎病因学说”的开创者。医者仁心,救人无数,并通过著书、学术交流和教学传授,使这门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的学说在中国、东南亚、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产生影响,搭建了中医推拿学和西医手法医学的交流平台。
自传文字开始之前,附有几张龙层花幼年、中青年、老年时代的照片。岁月的风霜不曾改变其面容的清秀典雅,不过,这些照片里的她,都是穿着医生的白大褂或军装等朴素的衣衫。这有她生平的时代印记—国家蒙难的战乱岁月,新中国成立后艰难的建设时期,也是她坚忍不拔、不慕浮华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她写自己崇尚家乡的竹,“喜观竹子被狂风猛吹时弯而不折,竹笋的奋力破硬土而出,竹鞭遇岩石而会寻缝变形而穿过”。追忆苦难童年与坎坷青春年华的首章题目即“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生和风骨,就像中国人崇尚的竹和梅,本应挺拔美丽的枝干花叶,纵然土壤贫瘠、气候变幻,也未曾埋没其拔节而出、凌寒绽放的生命力。
书中所写的人生历程横跨八十余年,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色彩。
1947年以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童年与青春岁月,因时代风云而曲折坎坷,却独具一种传奇的青春气息。这段时期的龙层花辗转广州、故乡英德县,其间不乏化险为夷的经历。抗战胜利后,又曾追随当护士的二姐(二姐夫是当时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学生)只身前往貴州,去过上海,甚至在1949年2月随国民党国防医学院迁台而去过台湾。当时二十出头的她与同事在高雄的海滩、日月潭等地玩得开怀尽兴,还被二姐批评“只知道玩”。后来考虑到广州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需要照顾,她听从二姐的话返回广州。书中写道此时的她“思潮起伏无法入眠”“自觉真正长大懂事”了,是因为思及家庭的穷苦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然而,作为今日的读者,回望那个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时代,再看尚为少女的龙层花半由自己、半由二姐为她做出的人生选择,或会慨叹命运的注定和成全。自台湾回广州的船上,她记述自己怔神之际,听到有人大叫“看,到香港啦”!于是她也望了一眼远处的小岛,仅此而已。然则八十八岁写回忆录,依旧记得当年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再读到后文中她在港出版重要科研论著《脊椎病因治疗学》的历程,亦颇有前缘注定之感。
第二章起,即进入龙层花毕生取得卓越成就的“医师”这一身份进行书写,载列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科研成就和医学实践。文风凝练严谨,但作为非医学专业读者都能看懂的传记文学,却也非常流畅明晰,不时穿插龙医师真实的行医经历,或与医界同人的合作或交往,是一个个人物串联起的记忆。纵然在医学界创立了令后辈高山仰止的建树,龙医师在这本自传中,却依然经常强调自己非科班出身,字里行间始终透着自谦和自省。而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自学和科研之苦,未曾渲染,却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件的记叙—如每晚工作回家后还要照顾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然后才能开始自学,睡觉常是深夜凌晨;因为科室建设初期人才匮乏,兼顾机器维修和机内清洁工作16年,有一次维修机械时差点触电而死……让读者与她一同咀嚼这苦味,感受到她潜心于行医和科研,淡泊名利,不计回报的精神。然而,这位朴素、清苦的弱女子,却激流勇进,响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发挥了极深广的影响力:临床研究,成立研究所,著书推广,搭建学术平台,在国内外讲学交流;退休后依旧退而不休,晚年甚至重启诊治防癌症的艰难课题。那开荒探索的勇气,那对治病救人事业绵延时间、贯通地域而不绝的深情,是平实文字下令人钦佩震撼的暗涌,铸成这些记叙文字的力量。
叙述文字占自传的大部,但偶尔出现的表白志气,又让人意识到作者书写这些文字时,一直是警醒的,她的人生是她清醒而自主的抉择。就像在她坚毅的青春岁月,她就有这样的认知,及后的人生里,她也用生生不息的美丽将此证明:“……开始认识社会,知道了人生一世,不能无所作为,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的,世上有志之士,是可以改天换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