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美丽人生 读《竹根坚劲》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根坚劲》是龙层花医师八十八岁时出版的自传。龙层花,1926年出生于广州一个国民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南韶连会馆的经理,母亲是何香凝的书记,上有两位哥哥和两位姐姐。“层花”之名是多一个女儿的意思,三岁前的家庭生活优渥幸福,不幸的是1929年父母被告密“窝藏共匪”,致使父亲逃难,母亲入狱,兄弟姐妹离散。龙层花自此住过半年孤儿院,后由外婆和舅父抚养,八岁才回到父母家中。因幼时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八岁才入小学,不过后来因成绩优异三年跳级两次,11岁完成初小学业,此时正是“七七事变”爆发的1937年。
  1937年至1946年,因为日本侵华的国难,龙层花随父母兄姐回到家乡广东英德县。辍学务农的岁月里,她因家乡种竹子,“观察到竹子坚韧不折的个性,竹根和竹鞭生长在瘦瘠的土壤中,竹鞭常从石缝中穿行,那种坚韧的力量,成为我个性养成的激励者”。于是,她通过自学而担任小学教师,并任教六年。1947年因未婚夫魏征的介绍,转业成为广州陆军医院物理诊疗科的理疗佐理员。非科班出身的她,靠医学实践中孜孜不倦的勤学和探索,与丈夫魏征一同钻研“中西医结合诊治颈椎病”的课题五十多年,不断精进和开拓,成为“脊椎病因学说”的开创者。医者仁心,救人无数,并通过著书、学术交流和教学传授,使这门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的学说在中国、东南亚、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产生影响,搭建了中医推拿学和西医手法医学的交流平台。
  自传文字开始之前,附有几张龙层花幼年、中青年、老年时代的照片。岁月的风霜不曾改变其面容的清秀典雅,不过,这些照片里的她,都是穿着医生的白大褂或军装等朴素的衣衫。这有她生平的时代印记—国家蒙难的战乱岁月,新中国成立后艰难的建设时期,也是她坚忍不拔、不慕浮华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她写自己崇尚家乡的竹,“喜观竹子被狂风猛吹时弯而不折,竹笋的奋力破硬土而出,竹鞭遇岩石而会寻缝变形而穿过”。追忆苦难童年与坎坷青春年华的首章题目即“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生和风骨,就像中国人崇尚的竹和梅,本应挺拔美丽的枝干花叶,纵然土壤贫瘠、气候变幻,也未曾埋没其拔节而出、凌寒绽放的生命力。
  书中所写的人生历程横跨八十余年,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色彩。
  1947年以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童年与青春岁月,因时代风云而曲折坎坷,却独具一种传奇的青春气息。这段时期的龙层花辗转广州、故乡英德县,其间不乏化险为夷的经历。抗战胜利后,又曾追随当护士的二姐(二姐夫是当时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学生)只身前往貴州,去过上海,甚至在1949年2月随国民党国防医学院迁台而去过台湾。当时二十出头的她与同事在高雄的海滩、日月潭等地玩得开怀尽兴,还被二姐批评“只知道玩”。后来考虑到广州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需要照顾,她听从二姐的话返回广州。书中写道此时的她“思潮起伏无法入眠”“自觉真正长大懂事”了,是因为思及家庭的穷苦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然而,作为今日的读者,回望那个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时代,再看尚为少女的龙层花半由自己、半由二姐为她做出的人生选择,或会慨叹命运的注定和成全。自台湾回广州的船上,她记述自己怔神之际,听到有人大叫“看,到香港啦”!于是她也望了一眼远处的小岛,仅此而已。然则八十八岁写回忆录,依旧记得当年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再读到后文中她在港出版重要科研论著《脊椎病因治疗学》的历程,亦颇有前缘注定之感。
  第二章起,即进入龙层花毕生取得卓越成就的“医师”这一身份进行书写,载列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科研成就和医学实践。文风凝练严谨,但作为非医学专业读者都能看懂的传记文学,却也非常流畅明晰,不时穿插龙医师真实的行医经历,或与医界同人的合作或交往,是一个个人物串联起的记忆。纵然在医学界创立了令后辈高山仰止的建树,龙医师在这本自传中,却依然经常强调自己非科班出身,字里行间始终透着自谦和自省。而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自学和科研之苦,未曾渲染,却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件的记叙—如每晚工作回家后还要照顾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然后才能开始自学,睡觉常是深夜凌晨;因为科室建设初期人才匮乏,兼顾机器维修和机内清洁工作16年,有一次维修机械时差点触电而死……让读者与她一同咀嚼这苦味,感受到她潜心于行医和科研,淡泊名利,不计回报的精神。然而,这位朴素、清苦的弱女子,却激流勇进,响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发挥了极深广的影响力:临床研究,成立研究所,著书推广,搭建学术平台,在国内外讲学交流;退休后依旧退而不休,晚年甚至重启诊治防癌症的艰难课题。那开荒探索的勇气,那对治病救人事业绵延时间、贯通地域而不绝的深情,是平实文字下令人钦佩震撼的暗涌,铸成这些记叙文字的力量。
  叙述文字占自传的大部,但偶尔出现的表白志气,又让人意识到作者书写这些文字时,一直是警醒的,她的人生是她清醒而自主的抉择。就像在她坚毅的青春岁月,她就有这样的认知,及后的人生里,她也用生生不息的美丽将此证明:“……开始认识社会,知道了人生一世,不能无所作为,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的,世上有志之士,是可以改天换地的。”
其他文献
《水里的灵魂就要出来》  设计:吳佳璘  出版方:时报出版  这本书的美是一种氛围,在整体略暗的色调上有着氤氲弥漫,下方式蓝晒效果般的水草丛生,随着烟雾上升遇见烫金的水滴,搭配书名“水里的灵魂就要出来”,更增添神秘的氛围。在进入正文之前有两页折页,牛皮纸象征树皮与树心,让读者一边“伐木”一边打开一首名为《伐木者之心》的诗,这种体验是专属实体书的惊喜。  OKAPI阅读生活志是2010年由博客来创立
期刊
在各个出版社的直播带货潮兴起之时,作为大陆少儿出版的龙头之一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下文简称:中少总社)也陆续试水当当、京东、博库、天猫等各大平台进行带货直播。读者在哪,阅读服务就要跟到哪,为了让自己的图书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直达读者,中少总社策划开展了“抗疫假期,我们陪你”主题直播活动,自2020年2月17日开始首播。  虽然从计划到开播仅仅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但我们的直播团队还是做了精心的策
期刊
上海译文社早在2016年前后就开始探索直播领域了。当时社里举办了很多优秀作品的线下分享会,但活动主要都集中在北上广这类大城市,很多读者和粉丝都无法到现场参加。于是我们就开始尝试以类似直播的方式,将一些新书的发布会或分享会,通过直播平台发布。读者如果关注了译文社的公众号或微博,就会知道相关直播活动的信息。不过当时的直播和大家现在理解的直播不太一样。现在的直播是以带货类型为主,而我们那时候的直播主要是
期刊
我们观察到,这几年影视化的现象带动了各行各业,直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出版也不该自外于此。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让作者做直播,但都是比较短的讲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播出规律。  今年一月底开始,由于疫情蔓延,大家都不敢出门,台北书展被迫取消,书店也都乏人问津,业绩更是一落千丈。尤其在二三月,所有话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疫情上,我深感必须开始突围,因此从三月开始在宝瓶的脸书(Facebook)粉丝页上做“瓶
期刊
商周在2017年于《自慢10~18项修炼》开始尝试以直播的方式在商周出版粉专上跟读者介绍新书内容,但并不会对每一本新书都采用直播方式进行宣传,主要还是以作者意愿为主。直播内容除新书推介外,还包括规划活动预告或深度的聊书议题等。我们的直播也不限定单一作者,而是会因应不同规划,邀请嘉宾朋友一起和粉丝互动。因此从整体上讲,都会因应书籍属性与作者的风格而采取不同的直播规划。  我们在疫情之前就常有规划直播
期刊
《草仍然绿,水仍在流》  作者:托马斯·金  译者:姚媛  出版方: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2006年,我在温哥华访学,听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有一座人类学博物馆。我记得第一次走进那座博物馆的下午,灿烂的阳光从巨幅玻璃墙倾泻进来,让图腾柱上的夸张造型、器物上的变形图案以及反复出现的意象和色彩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感觉走进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北美原住民文化。  
期刊
每年,乐多多都会到全国各地做近百场的校园活动,和孩子们聊阅读的心得,聊成长的烦恼。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问她这么一个问题:“多多姐,你小时候是胡小闹还是小樱桃?”  胡小闹和小樱桃,都是乐多多笔下的人物角色,一个成绩一般调皮捣蛋,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很多小读者都猜测乐多多小时候是表现优秀的“小樱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乐多多就是班级里那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正因为这
期刊
与夏炜兄认识于哪一年,是怎样认识的,已记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其“出场”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一出手就拿出了一部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观音》,厚厚的一册。认真地读过一遍,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三千来字的书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汇》。那几年,“铁观音”茶叶十分畅销,且被“炒”得十分厉害,夏炜的长篇小说《铁观音》适逢其时,在“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举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作品研讨会。  那是2005
期刊
2020年上半年,青岛社在线上积极尝试了“直播+电商”这种新兴营销方式,直接统筹和间接参与了淘宝、当当、京东、抖音、快手这几大平台的直播工作,截至目前策划了近20场直播活动。同时新媒体运营部门负责运营青岛出版社的官方抖音号、快手号,共制作200条推书短视频,累计播放量72万余次,其中我社作家编辑等拍摄的预告短视频在青岛出版社官方快手账号上获得共近65万的播放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护肤直播:
期刊
疫情之下,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有点不一样,书店关门、新书的宣发只能转战线上阵地。直播已经屡见不鲜,但如何才能“玩”好直播,既符合新星出版社的“人设”,又能“短、平、快”地抓住读者心理?经过主创团队筛选产品、计算成本、统计绝版书与签名本、设计周边产品等这一系列的工作后,“盲盒”横空出世。  灵感源自读者的收集心理  盲盒,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玩法。起初是从动漫玩偶、影视作品周边发展而来,以玩具居多。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