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把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割裂开来,感到语文学习很难。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涅勒斯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是一种最珍贵的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实现语文境界的跨越性发展。
一、扣人心弦的课题导入,唤起生活体验,引人入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赋予悬念的情节、引人质疑的问题、生动形象的描绘……往往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境。欣赏如下导入语:
校园艺术节的舞台上,我曾陶醉在你们优美的歌声里;班级音乐会上,我曾羡慕你们说拉弹唱样样精通……我想说,你们在追逐歌星的同时,也是在追逐音乐的魅力,因为“音乐就在你心中”!——学习小提琴演奏家陈刚的《音乐就在我心中》,让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艺术家对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吗?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好奇心引领学生走进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挂项链,十年艰辛,美貌逝去,钱财散尽,只为一夜风光。你觉得值得吗?——引人质疑,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
公元208年,赤壁上空战云密布,剑拔弩张。鲁肃北上探虚实,孔明南渡说孙权,孙权斫案定大计,曹操败走华容道……究竟东风是否给了周郎方便,且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评书式的导入语令学生拍案叫绝,枯燥难学的古文作品让学生刮目相看。
课文导入语变化无穷、扣人心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达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的境界。
二、形象生动的氛围渲染,调动生活体验,渐入佳境。
打开语文课本,就如同开启了文学之门,妙语哲思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精神的感悟。通过形象生动的氛围渲染,可以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境界里。
实践证明,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最佳状态。一般来说,景色优美的散文,如《雨中登泰山》、《黄山记》;视觉形象突出的说明文,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景泰蓝的制作》等;感天动地的纪实文学,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适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形象地感受文本内容。
多媒体手段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很难联想到“一方小小的土丘”竟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我抓住这种与生活体验的反差,发挥多媒体对比形象的优势,把历代王陵与托尔斯泰墓对比,把歌德、莎士比亚等伟人墓冢与托翁墓对比,引起震撼,促使思考。
师生朗读同样具有渲染气氛的魅力。朗读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本的过程。当教师随优美地音乐读《荷塘月色》时,美景悠悠、哀愁淡淡;当学生慷慨激昂地诵《沁园春·长沙》时,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当满含热泪地诠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声情并茂、感人肺腑。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谁又愿离去呢?
三、张扬个性的自主探究,丰富生活体验,情境交融。
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不能仅仅激活在感性层面上,而是要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用心与文本深刻对话,在张扬个性的自主探究中,丰富生活体验,达到情境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对于“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这个句子,学生的体味丰富、深刻甚至是独到的。
有的说:“叹息声低沉、压抑,写出了女性的磨难。”
还有的说:“一声叹息,叹尽人生沧桑,道出了女性人生之艰难,引发女性深思:应如何面对爱情,面对人生。”
有的说:“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娇艳的红花用叹息声来形容,给木棉注入了深沉感,显得不轻浮。”
还有的说:“叹息虽沉重,觉醒更可赞,表明历尽磨难的木棉之爱源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一时感情冲动。”
甚至有的说:“这个比喻和‘又像英勇的火炬’相辅相成,启示女性不应因人生的磨难而消沉,更不应因人生的欢乐而放纵,而是要在苦难之中奋力崛起,高举起心灵的火把,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前行。”
这些张扬个性的自主性探究,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深刻对话,学生融文本之中,文本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情境交融,融为一体。
四、适时巧妙的实践创设,深化生活体验,返璞归真。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这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更是它最终的归属。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生活中学习,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適时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课。
临近毕业,中职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毕业后应聘上自己理想的职业,我抓住学生这种生活体验,在演讲辞的教学中,模拟应聘现场,命题演讲《假如我站在梦想的起点》。学生的演讲出奇地成功,从演讲辞内容的丰富、语言的凝炼到服饰、举止、神态等外在表现,都极富个性,展现了自身的魅力。于是,在毕业生招聘现场会上,学生的语言表现给应聘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生活体验不断深化的过程,激活生活体验,才能实现语文境界的跨越性发展。
朱丽华,河北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讲师。
一、扣人心弦的课题导入,唤起生活体验,引人入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赋予悬念的情节、引人质疑的问题、生动形象的描绘……往往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境。欣赏如下导入语:
校园艺术节的舞台上,我曾陶醉在你们优美的歌声里;班级音乐会上,我曾羡慕你们说拉弹唱样样精通……我想说,你们在追逐歌星的同时,也是在追逐音乐的魅力,因为“音乐就在你心中”!——学习小提琴演奏家陈刚的《音乐就在我心中》,让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艺术家对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吗?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好奇心引领学生走进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挂项链,十年艰辛,美貌逝去,钱财散尽,只为一夜风光。你觉得值得吗?——引人质疑,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
公元208年,赤壁上空战云密布,剑拔弩张。鲁肃北上探虚实,孔明南渡说孙权,孙权斫案定大计,曹操败走华容道……究竟东风是否给了周郎方便,且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评书式的导入语令学生拍案叫绝,枯燥难学的古文作品让学生刮目相看。
课文导入语变化无穷、扣人心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达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的境界。
二、形象生动的氛围渲染,调动生活体验,渐入佳境。
打开语文课本,就如同开启了文学之门,妙语哲思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精神的感悟。通过形象生动的氛围渲染,可以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境界里。
实践证明,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最佳状态。一般来说,景色优美的散文,如《雨中登泰山》、《黄山记》;视觉形象突出的说明文,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景泰蓝的制作》等;感天动地的纪实文学,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适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形象地感受文本内容。
多媒体手段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很难联想到“一方小小的土丘”竟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我抓住这种与生活体验的反差,发挥多媒体对比形象的优势,把历代王陵与托尔斯泰墓对比,把歌德、莎士比亚等伟人墓冢与托翁墓对比,引起震撼,促使思考。
师生朗读同样具有渲染气氛的魅力。朗读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本的过程。当教师随优美地音乐读《荷塘月色》时,美景悠悠、哀愁淡淡;当学生慷慨激昂地诵《沁园春·长沙》时,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当满含热泪地诠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声情并茂、感人肺腑。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谁又愿离去呢?
三、张扬个性的自主探究,丰富生活体验,情境交融。
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不能仅仅激活在感性层面上,而是要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用心与文本深刻对话,在张扬个性的自主探究中,丰富生活体验,达到情境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对于“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这个句子,学生的体味丰富、深刻甚至是独到的。
有的说:“叹息声低沉、压抑,写出了女性的磨难。”
还有的说:“一声叹息,叹尽人生沧桑,道出了女性人生之艰难,引发女性深思:应如何面对爱情,面对人生。”
有的说:“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娇艳的红花用叹息声来形容,给木棉注入了深沉感,显得不轻浮。”
还有的说:“叹息虽沉重,觉醒更可赞,表明历尽磨难的木棉之爱源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一时感情冲动。”
甚至有的说:“这个比喻和‘又像英勇的火炬’相辅相成,启示女性不应因人生的磨难而消沉,更不应因人生的欢乐而放纵,而是要在苦难之中奋力崛起,高举起心灵的火把,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前行。”
这些张扬个性的自主性探究,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深刻对话,学生融文本之中,文本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情境交融,融为一体。
四、适时巧妙的实践创设,深化生活体验,返璞归真。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这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更是它最终的归属。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生活中学习,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適时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课。
临近毕业,中职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毕业后应聘上自己理想的职业,我抓住学生这种生活体验,在演讲辞的教学中,模拟应聘现场,命题演讲《假如我站在梦想的起点》。学生的演讲出奇地成功,从演讲辞内容的丰富、语言的凝炼到服饰、举止、神态等外在表现,都极富个性,展现了自身的魅力。于是,在毕业生招聘现场会上,学生的语言表现给应聘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生活体验不断深化的过程,激活生活体验,才能实现语文境界的跨越性发展。
朱丽华,河北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