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育;校园文化;价值观;情
感;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35—01
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而言,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在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广大师生才能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本文仅就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隐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行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道德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是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施教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明显,教育者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呈现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
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首先,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可感可知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看,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看,广大师生的行为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再次,从校园文化的制度性导向方面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师生员工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 情感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重要机制。校园的有纪念意义且催人积极进取的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书法、绘画作品、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这些本是无生命和情感的,但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情绪,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变为自为,由他律变成自律。
3. 人格的塑造功能。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爱美的抉择。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如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就是具有某种校园精神文化特质的校园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其它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作为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此,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遵循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貌、校训等文化因素、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校园精神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创设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
3. 创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学生行为、铸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使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4. 创建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活动文化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为学生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各种能力、施展各种才华、促进发展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协调人际关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生、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服务,使道德教育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
编辑:蔡扬宗
感;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35—01
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而言,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在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广大师生才能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本文仅就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隐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行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道德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是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施教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明显,教育者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呈现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
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首先,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可感可知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看,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看,广大师生的行为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再次,从校园文化的制度性导向方面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师生员工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 情感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重要机制。校园的有纪念意义且催人积极进取的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书法、绘画作品、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这些本是无生命和情感的,但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情绪,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变为自为,由他律变成自律。
3. 人格的塑造功能。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爱美的抉择。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如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就是具有某种校园精神文化特质的校园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其它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作为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此,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遵循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貌、校训等文化因素、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校园精神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创设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
3. 创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学生行为、铸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使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4. 创建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活动文化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为学生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各种能力、施展各种才华、促进发展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协调人际关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生、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服务,使道德教育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