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内隐性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代代相传,它所具有的不仅是文化价值,还在经济、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就类型来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其中龙舟是一种有独特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依旧有重要的传承价值。而处于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显然新媒体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渠道之一,本文以此为方向,探索新媒体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关键词: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
在文化资源结构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受关注的一项内容,它是千百年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的多元文化形态,既见证了历史演变的脉络,同时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舟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且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独特,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新媒体对于传承、发扬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充分把握新媒体和这一文化形态的连接点,开拓更宽广的传播路径。
一、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
在龙舟文化发展中,“龙”的文化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经过千年的演变,龙舟文化始终秉承了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且凝练成集体育竞赛、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精神文化上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祈福文化、祭祀文化、图腾文化等内容,这种精神内核推动了中华龙舟文化的构建、整合以及发展,从而沿袭到今天,获得了各个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娱乐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每年我国多个区域都会组织龙舟运动,它逐步发展成为休闲性的娱乐项目,可见龙舟非物质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其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舟运动,属于一种团体运动,在竞赛活动中需要团队合作,多人进行交流,如一些高校成立了自己的龙舟队,在参与龙舟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相继开展了龙舟竞赛和体育活动,这无疑可以推动区域和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向世界迈进。另外,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丰富社会教育体系。体育运动本身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观念,龙舟可以说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在发展中和教育相连接,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龙舟文化中学习,丰富自我,更好地接收社会教育,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新媒体传播的优点
新媒体传播信息有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支持,所以能够精准定位传播的对象,从而可以节省资源,提高传播的效率。而且新媒体在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可以构建丰富的互动模式。不管是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还是视频直播,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都能够支持双向互动要求,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并不是单向接收信息,可以利用声音、视频等方式及时互动,发表个人的体验感和想法。可以说,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网络直播的火热使得用户量飞速增长,以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短视频、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渠道,但这些传播渠道存在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如微信公众号数量非常大,平台尽管容易构建,而在竞争者较多、逐步趋向饱和的状况下,要实现深度传播存在较大的困难。依靠网络直播的方式来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给予用户较强的交互体验感,而且新颖的传播方式会更好地与年轻人进行连接,从而增强龙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但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同样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比如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大型活动开展的时间随机性非常强,且后续无法进行内容的跟进,所以会导致直播效果难以实现持续性效益,关注者会逐步流失。综合来说,需要传播人员积极探索新时代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传播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三、新媒体在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优化路径
(一)创新传承保护模式,利用新媒体拓展立体化的传播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不断应用在大众生活中,改变着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新媒体传播则需要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对新媒体传承和保护的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拓展更为有效的立体化传播空间。
首先,当前新媒体传播中除了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短视频成为较为火爆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抖音和快手两大巨头占有较大的用户量,所以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握好自身的宣传阵地,除了开辟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媒体传播空间,还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向外拓展,比如利用“b站”制作独具特色的视频进行宣传。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入了解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主动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增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收相关人员进行合作,提高传播感染力。
其次,在拓展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空间中,要不断打造高效、且持续的信息传播链,既要吸引新的受众关注,同时也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留住关注者,并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负责龙舟非物质文遗产传承的民间组织和政府人员需要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新媒体官方账号,其中可以选择的有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快手号、b站、微博号等。在特定时间及时更新介绍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活动,向大众传递龙舟蕴含的价值和文化思想。另外,在创新龙舟非物质文化遺产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关注新媒体传播的变化趋势,然后积极地进行实践。如当前网络直播的火热,不仅可以让用户直观深入地进行互动,而且从中可以获取良好的体验感,带动更多的网民进行传承。所以可以开发新媒体直播空间,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构建一系列的直播活动,深入到当地进行记录,现场讲解,与参与者进行互动,使得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动态化、鲜活化的传播。
(二)构建持续盈利模式,深度挖掘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中的传承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成效的产业盈利模式,相关的利益者难以从中获取较多且持续的经济利益,以至于影响了传播的自信心,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息息相关,它的有效发展将会带动区域内旅游业、餐饮业以及传媒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两者相互作用。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需要加强内容和服务的创新,深入挖掘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经济价值,从而构建出可以持续盈利的传播模式。
首先,要从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的演变出发来探索最有利的商业价值。可以发现,每年区域内大型的龙舟比赛是龙舟文化长久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针对龙舟赛事,要积极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各平台的宣传,吸收更多的城市和人员参加,扩展影响力,从而在商业上获取较大的回报值。
其次,则需要深入挖掘龙舟文化相关的旅游价值,并打造优质、富有独特韵味的龙舟旅游文化地。我国部分区域则相应开发了这一旅游项目,比如长三角等水域发达的地区开设了龙舟旅游文化节,从而带动了周围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新媒体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则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化的传播工具,制作和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微动画和宣传短片,融入浓郁的龙舟文化元素,突出鲜活的艺术亮点,打造既可以展示技艺、参与文化体验,又可以进行产品交易的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从而长久地推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展。
(三)整合多元主体能力,强化新媒体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获取有效性成果,需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大量的传播者来支持,否则很多传承和保护项目将无法持续进行,且会浪费大量的传播资源,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需要整合多元化的传播对象和传播资源,以增强传播的深度和效用。首先,政府需要发挥主导力量,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龙舟非物质文化有关的志愿者团队和主要的传承人积极地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传播现状的分析。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文化水平低、年岁高、居住在偏远地区等特征,在新媒体传播的使用上存在多方面的阻礙,所以政府需要构建专门的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传播团队,更高效地开展新媒体传播工作,并积极地呼吁传承人加入其中,为新媒体传播助力。其次,政府还需要启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项目,积极鼓励一些民营资本、私营企业参与合作,发挥各自的实力,以增强新媒体传播的效果。
四、结语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过程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作为当前核心的信息传播媒介,既可以精准定位传播对象,同时也可以突破传播的主体边界,构建出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所以要充分把握这一优势,创新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运用新媒体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并深挖潜在价值,打造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盈利模式,同时整合多元化的力量,强化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隋文杰.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2):13–16.
[2]阎敏.“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东南传播,2019(05):66–68.
[3]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
[4]陈静.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04):54–58.
[5]张蕊,杨豪中,杜乐.历史街区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生性策略思考——以龙舟竞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50(02):265–269.
[6]史伟,梁福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桂林龙舟竞渡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032(01):77–81+98.
关键词: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
在文化资源结构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受关注的一项内容,它是千百年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的多元文化形态,既见证了历史演变的脉络,同时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舟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且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独特,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新媒体对于传承、发扬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充分把握新媒体和这一文化形态的连接点,开拓更宽广的传播路径。
一、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
在龙舟文化发展中,“龙”的文化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经过千年的演变,龙舟文化始终秉承了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且凝练成集体育竞赛、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精神文化上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祈福文化、祭祀文化、图腾文化等内容,这种精神内核推动了中华龙舟文化的构建、整合以及发展,从而沿袭到今天,获得了各个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娱乐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每年我国多个区域都会组织龙舟运动,它逐步发展成为休闲性的娱乐项目,可见龙舟非物质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其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舟运动,属于一种团体运动,在竞赛活动中需要团队合作,多人进行交流,如一些高校成立了自己的龙舟队,在参与龙舟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相继开展了龙舟竞赛和体育活动,这无疑可以推动区域和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向世界迈进。另外,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丰富社会教育体系。体育运动本身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观念,龙舟可以说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在发展中和教育相连接,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龙舟文化中学习,丰富自我,更好地接收社会教育,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新媒体传播的优点
新媒体传播信息有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支持,所以能够精准定位传播的对象,从而可以节省资源,提高传播的效率。而且新媒体在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可以构建丰富的互动模式。不管是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还是视频直播,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都能够支持双向互动要求,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并不是单向接收信息,可以利用声音、视频等方式及时互动,发表个人的体验感和想法。可以说,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网络直播的火热使得用户量飞速增长,以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短视频、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渠道,但这些传播渠道存在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如微信公众号数量非常大,平台尽管容易构建,而在竞争者较多、逐步趋向饱和的状况下,要实现深度传播存在较大的困难。依靠网络直播的方式来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给予用户较强的交互体验感,而且新颖的传播方式会更好地与年轻人进行连接,从而增强龙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但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同样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比如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大型活动开展的时间随机性非常强,且后续无法进行内容的跟进,所以会导致直播效果难以实现持续性效益,关注者会逐步流失。综合来说,需要传播人员积极探索新时代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传播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三、新媒体在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优化路径
(一)创新传承保护模式,利用新媒体拓展立体化的传播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不断应用在大众生活中,改变着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新媒体传播则需要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对新媒体传承和保护的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拓展更为有效的立体化传播空间。
首先,当前新媒体传播中除了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短视频成为较为火爆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抖音和快手两大巨头占有较大的用户量,所以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握好自身的宣传阵地,除了开辟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媒体传播空间,还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向外拓展,比如利用“b站”制作独具特色的视频进行宣传。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入了解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主动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增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收相关人员进行合作,提高传播感染力。
其次,在拓展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空间中,要不断打造高效、且持续的信息传播链,既要吸引新的受众关注,同时也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留住关注者,并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负责龙舟非物质文遗产传承的民间组织和政府人员需要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新媒体官方账号,其中可以选择的有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快手号、b站、微博号等。在特定时间及时更新介绍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活动,向大众传递龙舟蕴含的价值和文化思想。另外,在创新龙舟非物质文化遺产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关注新媒体传播的变化趋势,然后积极地进行实践。如当前网络直播的火热,不仅可以让用户直观深入地进行互动,而且从中可以获取良好的体验感,带动更多的网民进行传承。所以可以开发新媒体直播空间,为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构建一系列的直播活动,深入到当地进行记录,现场讲解,与参与者进行互动,使得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动态化、鲜活化的传播。
(二)构建持续盈利模式,深度挖掘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中的传承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成效的产业盈利模式,相关的利益者难以从中获取较多且持续的经济利益,以至于影响了传播的自信心,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息息相关,它的有效发展将会带动区域内旅游业、餐饮业以及传媒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两者相互作用。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需要加强内容和服务的创新,深入挖掘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经济价值,从而构建出可以持续盈利的传播模式。
首先,要从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的演变出发来探索最有利的商业价值。可以发现,每年区域内大型的龙舟比赛是龙舟文化长久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针对龙舟赛事,要积极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各平台的宣传,吸收更多的城市和人员参加,扩展影响力,从而在商业上获取较大的回报值。
其次,则需要深入挖掘龙舟文化相关的旅游价值,并打造优质、富有独特韵味的龙舟旅游文化地。我国部分区域则相应开发了这一旅游项目,比如长三角等水域发达的地区开设了龙舟旅游文化节,从而带动了周围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新媒体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则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化的传播工具,制作和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微动画和宣传短片,融入浓郁的龙舟文化元素,突出鲜活的艺术亮点,打造既可以展示技艺、参与文化体验,又可以进行产品交易的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从而长久地推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展。
(三)整合多元主体能力,强化新媒体传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获取有效性成果,需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大量的传播者来支持,否则很多传承和保护项目将无法持续进行,且会浪费大量的传播资源,所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需要整合多元化的传播对象和传播资源,以增强传播的深度和效用。首先,政府需要发挥主导力量,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龙舟非物质文化有关的志愿者团队和主要的传承人积极地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传播现状的分析。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文化水平低、年岁高、居住在偏远地区等特征,在新媒体传播的使用上存在多方面的阻礙,所以政府需要构建专门的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传播团队,更高效地开展新媒体传播工作,并积极地呼吁传承人加入其中,为新媒体传播助力。其次,政府还需要启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项目,积极鼓励一些民营资本、私营企业参与合作,发挥各自的实力,以增强新媒体传播的效果。
四、结语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过程中,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作为当前核心的信息传播媒介,既可以精准定位传播对象,同时也可以突破传播的主体边界,构建出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所以要充分把握这一优势,创新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运用新媒体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并深挖潜在价值,打造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盈利模式,同时整合多元化的力量,强化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隋文杰.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2):13–16.
[2]阎敏.“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东南传播,2019(05):66–68.
[3]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
[4]陈静.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04):54–58.
[5]张蕊,杨豪中,杜乐.历史街区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生性策略思考——以龙舟竞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50(02):265–269.
[6]史伟,梁福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桂林龙舟竞渡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032(01):77–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