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第一批建设院校已进入迎接验收阶段,总结经验,为后续建设任务的实施提供借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体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33-02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推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动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该计划已顺利实施三年,首批28所建设院校已进入攻坚与总结收尾阶段。回顾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深切认识到:示范院校建设既不是修建楼堂馆舍,也不是编书写方案,其实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更是一次观念大更新,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以人为本居中定位,可持续发展切中要旨。
示范项目建设以内涵为重,“创”字当先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无时不在艰难中探索。因为这是一项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工作,具有开创性,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作为建设者,笔者也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探索过程。开始编制方案时,我们按一般项目运作,编制了一本花钱的账单,诸如需要建多少实验实训室、买多少仪器设备,等等。进入建设阶段,我们把成果虚化为可视化的教材、实验实训基地、课程等,以为量化的任务就是成果的显性标志。到真正实施时才发现,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既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思想解放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到位,最新的高职教育理论掌握不到位等等,都会成为项目运作举步维艰的障碍,越是原来长期积淀的办学优势或特色,越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教师既是项目实施的执行者,也是项目实施最大的障碍源,教师水平高则会推动项目按设计者的意愿顺利实施,否则就会出偏差或执行走样。
通过两年的不断摸索,笔者认为:示范院校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过程而并不在于结果。从表面上看,有时效性,三年为期限,但应该把它看成是提高院校办学综合水平,特别是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人才的长效工程,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形式上看,示范院校建设有量化的显性目标,但只能将其看成阶段性目标,要把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完成的质量、目标带来的效益等放在首位,而不应过分关注目标本身。从主次上看,应先从内涵入手,以质量求数量,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所以,示范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灵魂,而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等。要搞好内涵建设,教师是核心,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校企合作是唯一可行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是能力培养的根本。从成效上看,示范建设的效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其他院校的横向比较仅可作为参考,与自身的纵向比较才是关键。认识提高了,观念更新了,学校发展了,这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也是启动实施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初衷。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改革为重,“特”字当先
立足自身专业特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建设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采用学科型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课学时较多。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越来越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学校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忽视实践环节,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一些反映科技发展的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学到。
要解决上述问题,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两个原则:一是按需施教的原则,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就是实事求是,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职业需要实施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及接受能力实施教育。所以,应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所谓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知”和“做”有效结合的、能胜任某领域工作任务的综合条件,这种能力不但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为重,“能”字当先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应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也要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法强调行动导向,课程目标强调就业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的真实性。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说“职”是属性,“高”是特色,“必需、够用”是原则,不能以偏概全,将其等同于短期培训。要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及技术应用的层次观,搭建职业基础学历平台、职业通用学历平台及职业专业学历平台,依此打破原“三段式”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校企深度合作不够、课程建设滞后、教材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借鉴德国、香港等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与陕西建工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目标任务、整理完成任务所需能力,形成19个学习领域,设定99个学习情境,构建428个学习单元等六个工作环节,对旧课程体系加以解构与重构,据此构建形成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新课程体系,开发了14种课程标准和14种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形成了4个多功能、综合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和12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通过试点班运行,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为重,“培”字当先
教学团队是以人才培养为愿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层次,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要有领军人物,由于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在能力与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致使教学团队松散,阻碍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进是一种途径,但更重要的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师资来源单一、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企业的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课程解构、重组的需要,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短板”。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强化基层锻炼,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职业技能测评与培训。三是团队整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整体观念,只顾个体教学,缺少沟通协作,忽视专业教学分工,使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削弱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加强培训,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以生产性为重,“仿”字当先
传统学科体系下构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生产性严重不足,学生不能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氛围,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加上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物质基础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直观层面,深度合作不够,企业缺乏投入的机制和兴趣,致使真实的生产性实训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笔者认为,示范建设应将强化实践环节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上,使校内基地兼具生产性、模拟性和综合性,具备真实的职业氛围,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对实践教学加以整体设计,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使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实现“八个结合”,即学校与工厂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育人与增效结合。
校企合作以“双赢”为重,“做”字当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目前,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缝隙”。其主要表现,一是合作层面浅,只是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人才,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等任务;二是“合”多“作”少,形式上热闹而内涵不深;三是缺乏合作的有效机制,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要想实现突破,笔者认为,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全新的理念重构校企合作的途径。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规约,而且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转变观念,创新合作路径。更重要的是构架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动力,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等方面的有效合作,真正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我院的校企合作是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实现的。在示范项目实施时,我院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学院与省内外36个县(区)、668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31个县、285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15个,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示范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大胆探索,在探索与追求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王彩风,黄杰锋.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能力培养原则探析[J].山东文学,2008,(3).
作者简介:
刘永亮(1966—),男,陕西富平人,硕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体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33-02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推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动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该计划已顺利实施三年,首批28所建设院校已进入攻坚与总结收尾阶段。回顾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深切认识到:示范院校建设既不是修建楼堂馆舍,也不是编书写方案,其实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更是一次观念大更新,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以人为本居中定位,可持续发展切中要旨。
示范项目建设以内涵为重,“创”字当先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无时不在艰难中探索。因为这是一项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工作,具有开创性,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作为建设者,笔者也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探索过程。开始编制方案时,我们按一般项目运作,编制了一本花钱的账单,诸如需要建多少实验实训室、买多少仪器设备,等等。进入建设阶段,我们把成果虚化为可视化的教材、实验实训基地、课程等,以为量化的任务就是成果的显性标志。到真正实施时才发现,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既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思想解放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到位,最新的高职教育理论掌握不到位等等,都会成为项目运作举步维艰的障碍,越是原来长期积淀的办学优势或特色,越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教师既是项目实施的执行者,也是项目实施最大的障碍源,教师水平高则会推动项目按设计者的意愿顺利实施,否则就会出偏差或执行走样。
通过两年的不断摸索,笔者认为:示范院校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过程而并不在于结果。从表面上看,有时效性,三年为期限,但应该把它看成是提高院校办学综合水平,特别是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人才的长效工程,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形式上看,示范院校建设有量化的显性目标,但只能将其看成阶段性目标,要把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完成的质量、目标带来的效益等放在首位,而不应过分关注目标本身。从主次上看,应先从内涵入手,以质量求数量,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所以,示范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灵魂,而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等。要搞好内涵建设,教师是核心,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校企合作是唯一可行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是能力培养的根本。从成效上看,示范建设的效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其他院校的横向比较仅可作为参考,与自身的纵向比较才是关键。认识提高了,观念更新了,学校发展了,这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也是启动实施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初衷。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改革为重,“特”字当先
立足自身专业特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建设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采用学科型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课学时较多。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越来越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学校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忽视实践环节,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一些反映科技发展的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学到。
要解决上述问题,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两个原则:一是按需施教的原则,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就是实事求是,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职业需要实施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及接受能力实施教育。所以,应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所谓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知”和“做”有效结合的、能胜任某领域工作任务的综合条件,这种能力不但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为重,“能”字当先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应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也要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法强调行动导向,课程目标强调就业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的真实性。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说“职”是属性,“高”是特色,“必需、够用”是原则,不能以偏概全,将其等同于短期培训。要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及技术应用的层次观,搭建职业基础学历平台、职业通用学历平台及职业专业学历平台,依此打破原“三段式”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校企深度合作不够、课程建设滞后、教材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借鉴德国、香港等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与陕西建工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目标任务、整理完成任务所需能力,形成19个学习领域,设定99个学习情境,构建428个学习单元等六个工作环节,对旧课程体系加以解构与重构,据此构建形成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新课程体系,开发了14种课程标准和14种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形成了4个多功能、综合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和12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通过试点班运行,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为重,“培”字当先
教学团队是以人才培养为愿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层次,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要有领军人物,由于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在能力与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致使教学团队松散,阻碍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进是一种途径,但更重要的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师资来源单一、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企业的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课程解构、重组的需要,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短板”。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强化基层锻炼,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职业技能测评与培训。三是团队整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整体观念,只顾个体教学,缺少沟通协作,忽视专业教学分工,使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削弱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加强培训,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以生产性为重,“仿”字当先
传统学科体系下构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生产性严重不足,学生不能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氛围,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加上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物质基础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直观层面,深度合作不够,企业缺乏投入的机制和兴趣,致使真实的生产性实训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笔者认为,示范建设应将强化实践环节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上,使校内基地兼具生产性、模拟性和综合性,具备真实的职业氛围,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对实践教学加以整体设计,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使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实现“八个结合”,即学校与工厂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育人与增效结合。
校企合作以“双赢”为重,“做”字当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目前,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缝隙”。其主要表现,一是合作层面浅,只是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人才,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等任务;二是“合”多“作”少,形式上热闹而内涵不深;三是缺乏合作的有效机制,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要想实现突破,笔者认为,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全新的理念重构校企合作的途径。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规约,而且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转变观念,创新合作路径。更重要的是构架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动力,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等方面的有效合作,真正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我院的校企合作是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实现的。在示范项目实施时,我院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学院与省内外36个县(区)、668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31个县、285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15个,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示范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大胆探索,在探索与追求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王彩风,黄杰锋.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能力培养原则探析[J].山东文学,2008,(3).
作者简介:
刘永亮(1966—),男,陕西富平人,硕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