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6日,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办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部分常委、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公益慈善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出席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出席会议并致辞。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其一,从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认为,改革与发展是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当一个组织处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对外部环境或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不断变化时,必须与时俱进有计划地采取有效的变革措施以保持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常荣军书记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公众和媒体关心关注的焦点和问责对象,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改革发展已成为急待破解的课题。
其二,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中国慈善事业迫切需要一个大发展,主要是因为当前弥漫的不良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急切需要矫治,需要通过弘扬慈善、博爱、利他主义与公益互助精神来加以矫正,而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无疑是这些精神的最好载体。郭长江副会长认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以往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需要由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改革也是社会公众的期待:在公益慈善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组织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公益慈善组织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其三,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郭长江副会长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全球“第三部门”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大环境既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直接推动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常荣军指出,过去30多年,是全球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组织主体——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以寻求高效使用慈善捐赠的“慈善资本主义”为显著标志的慈善3.0时代已到来。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认为,我国慈善组织不仅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偏少,而且自身管理相对落后,公信力不高。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没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或者有也是虚置,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慈善机构运行不透明、信息不公开。
其二,相关制度与法制环境。孙晓郁副主任认为,我国慈善事业没有专门立法。虽然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步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慈善事业捐赠法》,但慈善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慈善机构的运行规范、慈善事业的财政税收政策、慈善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等,尚未得到法律的合理确认与清晰规范。在制度环境方面,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限制过严、支持不够,对捐赠人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大,现有政策也较难落实。
其三,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民间慈善事业在自愿基础上,本身的目标并非“再分配”,而只是在国家制度之外进行必要补充,真正的作用是“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真正的“慈善事业”是帮国家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帮政府在税外再进行筹资揽钱的,这个基本点不能错。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参与动机、参与方式等在道德层面上过度追究,给各参与方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和困惑。郑功成教授认为,一些人不是基于善爱之心来督促和帮助慈善事业大发展,而是片面抨击、否定慈善事业,甚至煽动人们不再捐款等,导致整个慈善事业陷入迄今仍未走出的低谷。
其四,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的选择。范宝俊会长认为,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国情把握不够准确、忽略在快速发展形势下的认真探索过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慈善组织如果定位不清,或固步自封,或唯国外模式是好,就会陷入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困境。郑功成教授指出,当前的认识误区是,将政府与慈善组织或社会组织对立起来,而不是通过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有效合作来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大发展。排斥社会慈善组织与排斥政府介入慈善领域,其实是两种极端观点,因为他们选择的是非此即彼,而不是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从而是脱离国情与时代要求的,也不利于现阶段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他同时指出另一种误区的存在,即只承认欧美模式才是最佳模式,而不考虑慈善事业也要尊重国情、与国情相结合。
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改革与发展
其一,思想观念上转变。陈宗兴副主席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形成运作高效、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的优势和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范宝俊会长强调,当前应解放思想,对慈善事业持以更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唯有多元开放、兼容并包,才能求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唯有允许各个主体积极寻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方式,才能激发起慈善事业的活力、提升慈善事业的运作效率。
其二,立足国情。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认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不能够照猫画虎,简单机械地比对分析和照搬照抄;也不能够片面地移植别人的某个方面的所谓先进做法;而是应该在深刻剖析中西慈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站在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高度,采取系统建构的方法,整体规划建设我国的国家现代慈善体系。范宝俊会长指出,在探索发展模式,尤其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本土化的过程,以避免理念与现实的脱节。唐钧研究员梳理了典型国家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认为中国在对现行政策进行改进时,需要采取一种“混合”的模式。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关系。政府和民间机构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而要摒弃以往的“家长作风”。其次要做好资源的配置。考虑到13亿人口这个超级分母——我国保障或福利的水平不易太高,应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限。在政府保基本之后,社会领域的其他方面应该向慈善事业开放,为民间组织让渡出活动空间。 其三,强化政府责任。郑功成教授认为,政府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各级政府应当承担促进慈善事业大发展的责任,在法制建设、财税支持、有效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孙晓郁副主任认为,政府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是利用好税收政策杠杆。二是加大对慈善组织的直接支持。沈体雁秘书长建议在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框架内,设立专门计划和专项资金,规划建设国家现代慈善基础结构;建设国家公益慈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慈政分离、管理有序的现代慈善宏观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实现慈政分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宏观管理,建立包括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等多种杠杆在内的多维度的现代慈善宏观管理体系。
其四,培育慈善组织。沈体雁秘书长建议,要建设资产清晰、权责明确、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在国家宏观管理框架下,建立与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也就是现代非政府组织制度——指以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为基础,以完善的社团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非营利性经营为核心,以各种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NGO)为主要形式,建设资产清晰、权责明确、慈政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
其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陈宗兴副主席指出,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法规,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益慈善事业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捐赠及受赠行为,切实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郭长江副会长指出,为推进红十字事业的科学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监督,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孙晓郁认为,要规范慈善组织运行,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慈善组织监督管理体制。
其六,加大合作力度。陈宗兴副主席认为,要在积极培育和发展现有公益慈善组织的基础上,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逐步建立起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群众自我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公益慈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范宝俊会长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政府、慈善组织和学界之间搭建起更为畅通的沟通桥梁。当前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慈善组织和学界之间加强交流,共同研究,相互促进。慈善组织深切地期望政府和学界能够在政策上、理论上、思想上对慈善的工作予以引领和指导。政府和学界也应在对慈善组织有了深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理论研究。
其七,要弘扬慈善文化。沈体雁秘书长认为,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也是影响和决定一国慈善体系的地位、边界、结构、功能、规模和绩效等方面特征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兼取中西慈善文化之精华,率先实现我国慈善文化的现代化,着力建设国家现代慈善文化体系,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基本任务。常荣军书记在谈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来发展时强调,在慈善创新、慈善创造价值等新风尚引领全球慈善事业的背景之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大力弘扬公益慈善文化,探索开展兼有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复合功效的公益慈善实践,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内涵的公益服务品牌和标准,培育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的公益慈善事业。
其八,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晖认为,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是事业成功的一条捷径。他建议组织慈善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深入国外成功运营的慈善机构和基金组织学习考察,对他们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体验、分析、总结、归纳、吸收,为我所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建议在对待国外慈善组织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建立与国际慈善组织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对国际慈善组织进入中国提出法律和政策框架;培养一批国内的慈善组织与国际慈善组织对接开展合作;加强对国际慈善组织政策研究、机制研究、方法研究;利用国际慈善组织为我服务,为我所用;要为中国慈善组织走向国际,开展国际援助做好准备。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其一,从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认为,改革与发展是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当一个组织处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对外部环境或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不断变化时,必须与时俱进有计划地采取有效的变革措施以保持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常荣军书记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公众和媒体关心关注的焦点和问责对象,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改革发展已成为急待破解的课题。
其二,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中国慈善事业迫切需要一个大发展,主要是因为当前弥漫的不良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急切需要矫治,需要通过弘扬慈善、博爱、利他主义与公益互助精神来加以矫正,而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无疑是这些精神的最好载体。郭长江副会长认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以往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需要由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改革也是社会公众的期待:在公益慈善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组织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公益慈善组织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其三,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郭长江副会长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全球“第三部门”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大环境既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直接推动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常荣军指出,过去30多年,是全球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组织主体——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以寻求高效使用慈善捐赠的“慈善资本主义”为显著标志的慈善3.0时代已到来。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认为,我国慈善组织不仅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偏少,而且自身管理相对落后,公信力不高。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没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或者有也是虚置,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慈善机构运行不透明、信息不公开。
其二,相关制度与法制环境。孙晓郁副主任认为,我国慈善事业没有专门立法。虽然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步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慈善事业捐赠法》,但慈善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慈善机构的运行规范、慈善事业的财政税收政策、慈善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等,尚未得到法律的合理确认与清晰规范。在制度环境方面,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限制过严、支持不够,对捐赠人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大,现有政策也较难落实。
其三,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民间慈善事业在自愿基础上,本身的目标并非“再分配”,而只是在国家制度之外进行必要补充,真正的作用是“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真正的“慈善事业”是帮国家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帮政府在税外再进行筹资揽钱的,这个基本点不能错。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参与动机、参与方式等在道德层面上过度追究,给各参与方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和困惑。郑功成教授认为,一些人不是基于善爱之心来督促和帮助慈善事业大发展,而是片面抨击、否定慈善事业,甚至煽动人们不再捐款等,导致整个慈善事业陷入迄今仍未走出的低谷。
其四,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的选择。范宝俊会长认为,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国情把握不够准确、忽略在快速发展形势下的认真探索过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慈善组织如果定位不清,或固步自封,或唯国外模式是好,就会陷入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困境。郑功成教授指出,当前的认识误区是,将政府与慈善组织或社会组织对立起来,而不是通过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有效合作来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大发展。排斥社会慈善组织与排斥政府介入慈善领域,其实是两种极端观点,因为他们选择的是非此即彼,而不是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从而是脱离国情与时代要求的,也不利于现阶段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他同时指出另一种误区的存在,即只承认欧美模式才是最佳模式,而不考虑慈善事业也要尊重国情、与国情相结合。
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改革与发展
其一,思想观念上转变。陈宗兴副主席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形成运作高效、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的优势和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范宝俊会长强调,当前应解放思想,对慈善事业持以更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唯有多元开放、兼容并包,才能求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唯有允许各个主体积极寻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方式,才能激发起慈善事业的活力、提升慈善事业的运作效率。
其二,立足国情。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认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不能够照猫画虎,简单机械地比对分析和照搬照抄;也不能够片面地移植别人的某个方面的所谓先进做法;而是应该在深刻剖析中西慈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站在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高度,采取系统建构的方法,整体规划建设我国的国家现代慈善体系。范宝俊会长指出,在探索发展模式,尤其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本土化的过程,以避免理念与现实的脱节。唐钧研究员梳理了典型国家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认为中国在对现行政策进行改进时,需要采取一种“混合”的模式。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关系。政府和民间机构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而要摒弃以往的“家长作风”。其次要做好资源的配置。考虑到13亿人口这个超级分母——我国保障或福利的水平不易太高,应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限。在政府保基本之后,社会领域的其他方面应该向慈善事业开放,为民间组织让渡出活动空间。 其三,强化政府责任。郑功成教授认为,政府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各级政府应当承担促进慈善事业大发展的责任,在法制建设、财税支持、有效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孙晓郁副主任认为,政府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是利用好税收政策杠杆。二是加大对慈善组织的直接支持。沈体雁秘书长建议在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框架内,设立专门计划和专项资金,规划建设国家现代慈善基础结构;建设国家公益慈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慈政分离、管理有序的现代慈善宏观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实现慈政分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宏观管理,建立包括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等多种杠杆在内的多维度的现代慈善宏观管理体系。
其四,培育慈善组织。沈体雁秘书长建议,要建设资产清晰、权责明确、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在国家宏观管理框架下,建立与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也就是现代非政府组织制度——指以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为基础,以完善的社团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非营利性经营为核心,以各种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NGO)为主要形式,建设资产清晰、权责明确、慈政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
其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陈宗兴副主席指出,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法规,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益慈善事业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捐赠及受赠行为,切实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郭长江副会长指出,为推进红十字事业的科学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监督,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孙晓郁认为,要规范慈善组织运行,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慈善组织监督管理体制。
其六,加大合作力度。陈宗兴副主席认为,要在积极培育和发展现有公益慈善组织的基础上,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逐步建立起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群众自我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公益慈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范宝俊会长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政府、慈善组织和学界之间搭建起更为畅通的沟通桥梁。当前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慈善组织和学界之间加强交流,共同研究,相互促进。慈善组织深切地期望政府和学界能够在政策上、理论上、思想上对慈善的工作予以引领和指导。政府和学界也应在对慈善组织有了深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理论研究。
其七,要弘扬慈善文化。沈体雁秘书长认为,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也是影响和决定一国慈善体系的地位、边界、结构、功能、规模和绩效等方面特征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兼取中西慈善文化之精华,率先实现我国慈善文化的现代化,着力建设国家现代慈善文化体系,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基本任务。常荣军书记在谈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来发展时强调,在慈善创新、慈善创造价值等新风尚引领全球慈善事业的背景之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大力弘扬公益慈善文化,探索开展兼有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复合功效的公益慈善实践,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内涵的公益服务品牌和标准,培育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的公益慈善事业。
其八,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晖认为,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是事业成功的一条捷径。他建议组织慈善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深入国外成功运营的慈善机构和基金组织学习考察,对他们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体验、分析、总结、归纳、吸收,为我所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建议在对待国外慈善组织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建立与国际慈善组织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对国际慈善组织进入中国提出法律和政策框架;培养一批国内的慈善组织与国际慈善组织对接开展合作;加强对国际慈善组织政策研究、机制研究、方法研究;利用国际慈善组织为我服务,为我所用;要为中国慈善组织走向国际,开展国际援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