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形象和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曲折离奇的情节,体味充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人性,领悟优美深邃的意境。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关键词:语言;情节;人性之美
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过程,体验美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赏课文,寻求美,感受美,体验美,感受作品的意蕴,醉心于语文学习,从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感知语言之美,在美的意境中得到诗心的熏陶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或含蓄或直率,或朴素或绮丽,或婉约或豪放,或浓郁或飘逸,或清新或淡远,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千变万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关注优美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用优美而富有个性的文学语言塑造,无不使学生产生美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都会使学生产生艺术美的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大江东去”的豪迈,“怎么了,你?”的关切,以及鲁迅的犀利,老舍的幽默,冰心的细腻,徐志摩的飘逸……无论是哪一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学生的性情,改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调,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
二、体味情节之美,在巧妙的构思中领略美的意境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主人公的思想发展过程,正是由曲折的情节巧妙揭示的。在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精巧的构思,会得到美的享受。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读者的广泛喜爱,它的故事情节就极具引人入胜的美感,一个漂亮的玛蒂尔德向往过奢华的生活,而婚姻失意,非常苦恼,舞会的请帖打开了希望的大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接近成功。舞会上她着实因美丽的身材,出尽了风头,结果风头虽然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却出人意料地表明:所借项链是假的。而《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假的”,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这种以项链为道具,通过“借——失——赔——假”所展现出来的戏剧性的情节,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三、探寻人性之美,在人性的光辉中提升审美的品质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反映人性光辉的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人类共同存在的人性美。《麦琪的礼物》便是反映人性美的小说,用朴实的笔调,叙述了不足为奇的常人题材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却折射着爱的光芒,闪烁着人性中最宝贵的纯真和善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拮据的生活中,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对方赠送圣诞礼物,这一“卖”,结果两人珍贵的礼物均成无用,而从中凸现出来的无私的心灵,打动了对方,感动了读者,透出了人性本身的真、善、美。小说虽然只有朴素的叙述,没有渲染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震撼人心的抒情和议论,像涓涓流水一样平缓流动,人性美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
四、领悟意境之美,在审美的情趣中增强审美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的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教材中的富于绘画美、音乐美的篇章比比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诗境的美感。再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他的小说《荷花淀》,一开头作品便写了朦胧的月光下,一个女人织着席,等待夜归的丈夫:“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云彩上”,“淀里也是一处银白色世界,水面上还笼起一层薄香透明的雾”,“晚风吹来还带着新鲜荷叶的清香”,这样的描写,是何等的美不胜收!声、色、味、香皆备,风景如画,画色宜人。人、情、景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发展美和创造美。只有在宽松和谐、充满美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语言;情节;人性之美
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过程,体验美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赏课文,寻求美,感受美,体验美,感受作品的意蕴,醉心于语文学习,从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感知语言之美,在美的意境中得到诗心的熏陶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或含蓄或直率,或朴素或绮丽,或婉约或豪放,或浓郁或飘逸,或清新或淡远,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千变万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关注优美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用优美而富有个性的文学语言塑造,无不使学生产生美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都会使学生产生艺术美的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大江东去”的豪迈,“怎么了,你?”的关切,以及鲁迅的犀利,老舍的幽默,冰心的细腻,徐志摩的飘逸……无论是哪一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学生的性情,改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调,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
二、体味情节之美,在巧妙的构思中领略美的意境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主人公的思想发展过程,正是由曲折的情节巧妙揭示的。在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精巧的构思,会得到美的享受。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读者的广泛喜爱,它的故事情节就极具引人入胜的美感,一个漂亮的玛蒂尔德向往过奢华的生活,而婚姻失意,非常苦恼,舞会的请帖打开了希望的大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接近成功。舞会上她着实因美丽的身材,出尽了风头,结果风头虽然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却出人意料地表明:所借项链是假的。而《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假的”,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这种以项链为道具,通过“借——失——赔——假”所展现出来的戏剧性的情节,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三、探寻人性之美,在人性的光辉中提升审美的品质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反映人性光辉的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人类共同存在的人性美。《麦琪的礼物》便是反映人性美的小说,用朴实的笔调,叙述了不足为奇的常人题材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却折射着爱的光芒,闪烁着人性中最宝贵的纯真和善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拮据的生活中,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对方赠送圣诞礼物,这一“卖”,结果两人珍贵的礼物均成无用,而从中凸现出来的无私的心灵,打动了对方,感动了读者,透出了人性本身的真、善、美。小说虽然只有朴素的叙述,没有渲染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震撼人心的抒情和议论,像涓涓流水一样平缓流动,人性美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
四、领悟意境之美,在审美的情趣中增强审美能力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的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教材中的富于绘画美、音乐美的篇章比比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诗境的美感。再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他的小说《荷花淀》,一开头作品便写了朦胧的月光下,一个女人织着席,等待夜归的丈夫:“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云彩上”,“淀里也是一处银白色世界,水面上还笼起一层薄香透明的雾”,“晚风吹来还带着新鲜荷叶的清香”,这样的描写,是何等的美不胜收!声、色、味、香皆备,风景如画,画色宜人。人、情、景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发展美和创造美。只有在宽松和谐、充满美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