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科学、全面地进行激励评价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启发和帮助学生,而且能使教师把握住指导学生的有利时机,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激励性评价: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二是态度客观积极,氛围民主和谐;三是语言主次分明,评价有的放矢;四是批评教育结合,寓“批评”于幽默。
关键词:激励;因人施语;客观积极;主次分明;褒贬结合
美国电影《代码46》有句台词:“每个小孩子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每周文摘》,2008年12月23日,第101期)这句话是要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身上与生俱来的优点,在社会上许多外在因素的束缚下成为性格雷同的人。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让这种闪光点逐渐暗淡下去,而应该挖掘并保护好这些熠熠生辉的优点,让幼稚、懵懂、如“丑小鸭”般的学生们,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每个人都是“白天鹅”。这个发现过程肯定不是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时候,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诚恳的激励,能推动学生将优点发挥出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内在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进而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全面地进行激励评价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启发和帮助学生,而且使教师把握住指导学生的有利时机,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基于此种认识,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可以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黑格尔《小逻辑》),同样的,个体的身心特点也是相互有别的。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做到区别对待,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曾有一名老师在上一堂艺术课时,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的回答,用的竟是同一词“真棒”,听者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单调乏味的语言不能满足学生成就感的评价,反而会弄巧成拙。儿童既有好奇、好玩、好胜的共性,又有心理性格方面不同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要求,分层次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
首先,重视横向的个体身心差别,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向更高目标努力;对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前提下适时适当拔高;对于基础较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般而言,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恐惧畏难心理,不知如何迎接困难和失败的挑战,认为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此时,教师对他们的激励性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仿佛使他们展开了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教师可以给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适时的肯定,让他们反复尝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再试一次。”“别急,慢慢说,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别放弃,你再好好想想!”均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给“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以自信。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让孩子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并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重视纵向的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区别对待。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分层激励,分析学生客观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评价要以精神鼓励为主,适当结合物质鼓励。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写上班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在孩子名字那一格中盖上小红花、小红旗、小贴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信任的点头、热情的握手、亲切的抚摸、善意的沉默、关注的语言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更强调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积极心态中找到自信。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诚挚的语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似乎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二、态度客观积极,氛围民主和谐
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自我评价,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优缺点已经有笼统的认识。首先要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必须真诚,表情动作要自然,没有“设计性”。过分夸张的表情动作往往更加暴露教师的矫情和做作,不切实际的表扬更显现教师语言的干瘪和脆弱。因此,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激励应该是诚恳的,表扬应该是发自肺腑的,让学生在激励的语言中体会自身的价值。其次,教师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牵强赏识,导致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要做到评价的客观真实,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师生关系定位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说话”的权利。赞可夫说过: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允许学生提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引导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促使其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
三、语言主次分明,评价有的放矢
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应有针对性,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在《诗情画意》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笔者让学生朗诵古诗,之后,给予这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亮一點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样的评价语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要把激励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为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上。当学生取得成绩而受到表扬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初步提高,但是一旦受到挫折,他们的自信心又会产生动摇,甚至产生自卑。因此,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对其成绩本身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更应该重点表扬他们为取得此成绩所做的努力上,引导学生从对自己的行为的认识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例如,当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可以说:“我知道你一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你真行,进步很快,请继续努力。”通过对学生所作努力的肯定,为其指明方向,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断进步。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如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情感等方面有所提升,那么这种评价就是无意义的。如在范画时,教师在范画之后,请学生对自己的范画进行评价,然后教师随机点拨:老师之所以画得准确、流畅、有趣,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画,提前练习了好多遍,相信大家上完这课也会喜欢上它,大家一定会画得比老师还要好。这样,教师就在教给学生画画方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滔滔不绝讲解可能引起的学生厌烦心理。
四、批评教育结合,寓“批评”于幽默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表扬总比批评有力量,使每个学生露出笑脸是评价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教师不应渴求学生观点的完美性,而应尽量去纠正、鼓励学生,注意学生的情绪导向:答对了,可正面表扬;答偏了,可肯定其求异思维;答错了,称其积极参与亦可贵;没有回答,则可解释为学生为求深思熟虑。一句话,教师要从正面角度发表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让表扬成为激励的手段,而且要让批评也成为前进的动力。毕竟,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只有将其转化为动力,才能推动向前。
表扬永远有理由,然而这并不表示就要杜绝批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知识面较窄,对一些事物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认知,反映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此时仍一味地表扬,不指出其错误之处,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向,不利于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有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严厉的批评惩罚又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引导学生,用幽默的方式指出学生的过失,避免由直言批评、严厉批评引起其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从心底里真正接受。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课堂上师生相互问好后,按惯例本该在座位上坐好,一位学生却低下身子在脚边的书包里翻找书本文具,教师经过短暂的心理矛盾后,一改严厉批评的念头而运用策略,赞扬学生有礼貌,并学戏剧唱腔说道:“刚才已经向老师问过好了,怎么又纷纷鞠躬施此大礼,真让我担当不起。罢了,罢了,快快免礼平身吧!”还夸张地做着免礼的姿势。在学生惊奇诧异之际,不忘以一句“以后可别让我再给你们免礼了”作结。不仅意味深长,别具一格,而且独特创新,出奇制胜,不仅避免了教师严厉批评、讥笑怒骂可能引起的学生反感或一通冗长斥责带来的不屑,而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不降低教师尊严的前提下有效地警示、敦促、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相信经过这次课堂“免礼”风波后的学生们再也不会出现战斗打响却找不到武器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激励性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越来越凸现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适时适度、客观公正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恰当地配以合理科学的技巧方法,使学生认识隐藏于身上的优点,展开“隐形的翅膀”,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相信小學课堂一定会成为每个个体振翅高飞的“训练基地”。
关键词:激励;因人施语;客观积极;主次分明;褒贬结合
美国电影《代码46》有句台词:“每个小孩子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每周文摘》,2008年12月23日,第101期)这句话是要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身上与生俱来的优点,在社会上许多外在因素的束缚下成为性格雷同的人。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让这种闪光点逐渐暗淡下去,而应该挖掘并保护好这些熠熠生辉的优点,让幼稚、懵懂、如“丑小鸭”般的学生们,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每个人都是“白天鹅”。这个发现过程肯定不是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时候,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诚恳的激励,能推动学生将优点发挥出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内在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进而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全面地进行激励评价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启发和帮助学生,而且使教师把握住指导学生的有利时机,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基于此种认识,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可以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黑格尔《小逻辑》),同样的,个体的身心特点也是相互有别的。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做到区别对待,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曾有一名老师在上一堂艺术课时,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的回答,用的竟是同一词“真棒”,听者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单调乏味的语言不能满足学生成就感的评价,反而会弄巧成拙。儿童既有好奇、好玩、好胜的共性,又有心理性格方面不同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要求,分层次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
首先,重视横向的个体身心差别,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向更高目标努力;对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前提下适时适当拔高;对于基础较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般而言,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恐惧畏难心理,不知如何迎接困难和失败的挑战,认为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此时,教师对他们的激励性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仿佛使他们展开了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教师可以给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适时的肯定,让他们反复尝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再试一次。”“别急,慢慢说,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别放弃,你再好好想想!”均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给“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以自信。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让孩子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并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重视纵向的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区别对待。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分层激励,分析学生客观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评价要以精神鼓励为主,适当结合物质鼓励。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写上班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在孩子名字那一格中盖上小红花、小红旗、小贴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信任的点头、热情的握手、亲切的抚摸、善意的沉默、关注的语言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更强调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积极心态中找到自信。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诚挚的语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似乎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二、态度客观积极,氛围民主和谐
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自我评价,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优缺点已经有笼统的认识。首先要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必须真诚,表情动作要自然,没有“设计性”。过分夸张的表情动作往往更加暴露教师的矫情和做作,不切实际的表扬更显现教师语言的干瘪和脆弱。因此,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激励应该是诚恳的,表扬应该是发自肺腑的,让学生在激励的语言中体会自身的价值。其次,教师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牵强赏识,导致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要做到评价的客观真实,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师生关系定位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说话”的权利。赞可夫说过: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允许学生提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引导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促使其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
三、语言主次分明,评价有的放矢
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应有针对性,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在《诗情画意》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笔者让学生朗诵古诗,之后,给予这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亮一點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样的评价语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要把激励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为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上。当学生取得成绩而受到表扬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初步提高,但是一旦受到挫折,他们的自信心又会产生动摇,甚至产生自卑。因此,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对其成绩本身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更应该重点表扬他们为取得此成绩所做的努力上,引导学生从对自己的行为的认识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例如,当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可以说:“我知道你一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你真行,进步很快,请继续努力。”通过对学生所作努力的肯定,为其指明方向,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断进步。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如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情感等方面有所提升,那么这种评价就是无意义的。如在范画时,教师在范画之后,请学生对自己的范画进行评价,然后教师随机点拨:老师之所以画得准确、流畅、有趣,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画,提前练习了好多遍,相信大家上完这课也会喜欢上它,大家一定会画得比老师还要好。这样,教师就在教给学生画画方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滔滔不绝讲解可能引起的学生厌烦心理。
四、批评教育结合,寓“批评”于幽默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表扬总比批评有力量,使每个学生露出笑脸是评价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教师不应渴求学生观点的完美性,而应尽量去纠正、鼓励学生,注意学生的情绪导向:答对了,可正面表扬;答偏了,可肯定其求异思维;答错了,称其积极参与亦可贵;没有回答,则可解释为学生为求深思熟虑。一句话,教师要从正面角度发表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让表扬成为激励的手段,而且要让批评也成为前进的动力。毕竟,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只有将其转化为动力,才能推动向前。
表扬永远有理由,然而这并不表示就要杜绝批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知识面较窄,对一些事物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认知,反映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此时仍一味地表扬,不指出其错误之处,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向,不利于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有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严厉的批评惩罚又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引导学生,用幽默的方式指出学生的过失,避免由直言批评、严厉批评引起其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从心底里真正接受。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课堂上师生相互问好后,按惯例本该在座位上坐好,一位学生却低下身子在脚边的书包里翻找书本文具,教师经过短暂的心理矛盾后,一改严厉批评的念头而运用策略,赞扬学生有礼貌,并学戏剧唱腔说道:“刚才已经向老师问过好了,怎么又纷纷鞠躬施此大礼,真让我担当不起。罢了,罢了,快快免礼平身吧!”还夸张地做着免礼的姿势。在学生惊奇诧异之际,不忘以一句“以后可别让我再给你们免礼了”作结。不仅意味深长,别具一格,而且独特创新,出奇制胜,不仅避免了教师严厉批评、讥笑怒骂可能引起的学生反感或一通冗长斥责带来的不屑,而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不降低教师尊严的前提下有效地警示、敦促、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相信经过这次课堂“免礼”风波后的学生们再也不会出现战斗打响却找不到武器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激励性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越来越凸现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适时适度、客观公正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恰当地配以合理科学的技巧方法,使学生认识隐藏于身上的优点,展开“隐形的翅膀”,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相信小學课堂一定会成为每个个体振翅高飞的“训练基地”。